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学概论》第三章课后练习题答案

《统计学概论》第三章课后练习题答案

《统计学概论》第三章课后练习题答案一、思考题1.什么是统计整理,统计整理的对象是什么?P612.什么是统计分组,它可以分为哪几种形式?P633.简述编制变量数列的一般步骤。

P70-754.统计表分为哪几种?P785.什么是统计分布,它包括哪两个要素?P686.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公式分组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运用?P667.如何正确选择分组标志?P658.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分组?其主要作用是什么?P63(2009.01)二、判断题1.统计整理只能对统计调查所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整理。

(×)P61【解析】统计整理分为两情况:一种是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另一种是对次级资料即已加工过的现成资料进行在整理。

2.对一个既定总体而言,合理的分组标志只有一个。

(×)P67【解析】复合分组就是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进行的分组。

3.在异距数列中,计算次数密度主要是为了消除组距因素对次数分布的影响。

(√)P74 4.组中值是指各组上限和下限之中点数值,故在任何情况下它都能代表各组的一般水平。

(×)P72【解析】当组内标志值分布均匀时,组中值能代表各组的一般水平(平均水平),当组内标志值分布不均匀时,组中值不能代表各组的一般水平(平均水平)。

5.在变量数列中,组数等于全距除以组距。

(×)(2010.01)P71【解析】变量数列的分组可分为等距分组和异距分组,只有在等距分组的情况下,组数等于全距除以组距。

6.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数和组距。

(×)(2009.10)P65【解析】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选择恰当的分组标志。

7.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

(×)P66【解析】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确定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而是要通过数量上的变化来区分各组的不同类型和性质。

8.连续型变量可以作单项式分组或组距式分组,而离散型变量只能作组距式分组。

(×)P72【解析】对于连续型变量,一般只能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对于离散型变量,如果变量值个数较多,并且变动幅度较大时,应该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对于变量值较少的离散型数据,一般编制单项式变量数列。

9.在确定组限时,最大组的上限应大于最大变量值。

(×)P72【解析】组限并不一定是总体单位中的最大(小)变量值,最小组的下限应小于或等于最小变量值,最大组的上限应大于或等于最大变量值。

10.统计表的主词栏是说明总体的各种统计指标。

(×)P78【解析】统计表中的宾语栏说明总体的各种统计指标。

11.统计整理既是由对现象的个体认识过渡到对现象的总体认识阶段,也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

(2008.10)【解析】统计整理实现了从个别单位的标志值向说明总体的数量特征的指标值的过渡,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

12.在单项数列中,组数=全距÷组距。

(×)。

(2009.01)【解析】在单项数列中,只有采取等距分组,才有组数=全距÷组距13.横行标题一般写在表的右方。

(×)。

(2010.01)【解析】横行标题一般写在表的左方,纵栏标题一般写在表的右上方。

三、单项选择题1.统计分组对总体而言是()。

P63A.将总体区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B.将总体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C.将总体单位区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D.将总体单位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2.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表现为()(2009.01)P63A.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B.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C.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D.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3.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800以上,其临近组的组中值为76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A.820 B.840C.860 D.8804.次数密度是指()。

A.平均每组组内分布的次数B.各组单位组距所占的次数C.平均每组组内分布的频率D.单位次数的组距长度5.变量数列中各组频率的总和应该()。

A.小于1 B.等于1C.大于1 D.不确定6.某连续变量数列分为五组:50以下,50—60,60—70,70—80,80以上。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50在第一组,70在第四组B.60在第二组,80在第五组C.70在第四组,80在第五组D.50在第二组,80在第四组7.下列分组按品质标志进行分组的是()。

A.人口按年龄分组B.家庭按收入水平分组C.企业按职工人数分组D.产品按等级分组8.分配数列有两个组成要素,它们是()。

A.一个是单位数,另一个是指标数B.一个是指标数,另一个是次数C.一个是分组,另一个是次数D.一个是分组,另一个是标志值9.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在于()。

A.确定分组的组数B.确定分组的组距C.确定分组的标志D.计算各组的组中值10.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对总体进行分组的统计方法是()。

A.按品质标志分组B.按数量标志分组C.简单分组D.复合分组11.统计表中的主词表明统计资料所反映的总体及其分组的名称,一般写在统计表中()。

A.上方B.下方C.左方D.右方12.如果数据分布很不均匀,则应编制()。

A.开口组B.闭口组C.等距数列D.异距数列13.用组中值代表各组内的一般水平有一个假定条件,即假定()。

A.各组的次数均相等B.各组的组距均相等C.各组的变量值相等D.各组内的变量值分布均匀14.在次数分布中,频率是指()。

A.各组的次数之比B.各组的次数之差C.各组的次数之和D.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15.划分离散变量的组限时,相邻两组的组限()。

A.必须是间断的B.必须是重叠的C.既可以是间断的,也可是是重叠的D.应当相近的16.某连续变量数列,其第一组为开口组,上限为500,已知第二组的组中值为540,则第一组的组中值为()。

(2008.10)A.480 B.420C.450 D.460邻组组距。

又因为对于连续型变量而言,划分组【解析】缺下限的开口组组中值=上限-2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必须重合。

即相邻两组中,前一组的上限与后一组的下限数值相重叠。

则第二组的下限为500,第二组的上限=540×2-500=580,则邻组组距=580-500=80,则第一组的上限=500-80÷2=460简便方法:500×2-540=46017.对企业职工按技术等级分组,这样的分组属于()。

(2009.10)A.简单分组B.复合分组C.按品质标志分组D.并列分组18.U型分布的特征是()。

(2010.01)A.两头小,中间大B.中间小,两头大C.左边大,右边小D.左边小,右边大19.在次数分布中,频率是指()。

(2010.01)A.各组的次数之比B.各组的次数之差C.各组的次数之和D.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四、多项选择题1.统计表按分组的情况分类,可分为()。

A.调查表B.简单表C.汇总表D.简单分组表E.复合分组表2.统计分组的主要作用在于()。

A.反映总体的基本情况B.说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C.划分现象的类型D.反映总体的内部结构E.研究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3.构成分配数列的基本要素是()。

A.各组的名称B.组限C.组中值D.分配在各组的次数4.分配数列按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分为()。

A.变量数列B.品质数列C.单项数列D.组距数列E.次数分配数列5.下列分组中,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是()。

A.人口按性别分组B.企业按资产分组C.固定资产按用途分组D.人口按居住地区分组E.成年人口按受教育年限分组6.在组距数列中,组距数列的种类有()。

A.单项式B.简单式C.等距式D.异距式E.复合式A.品质数列B.变量数列C.组距数列D.等距数列E.单项数列8.次数累计中的向上累计法是指()。

P75A.由变量值低的组向变量值高的组进行累计B.由变量值的组向变量值值低的组进行累计C.某组上限以下各组次数之和D.某组下限以上各组次数之和9.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包括()。

A.J型分布B.钟型分布C.平行分布D.U型分布10.一个完整的统计表应包括()。

A.总标题B.横行标题C.纵栏标题D.数字资料E.表格线11.统计分组的作用为()。

(2008.10)P63A.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B.划分现象的类型C.反映总体的内部结构D.研究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E.以上都对12.指出下列分组哪些是按数量标志分组?()。

(2009.01)A.企业按所有制分组B.家庭按人口多少分组C.家庭按收入水平分组D.产品按合格与不合格分组E.职工按工资水平分组13.从形式上看,统计表主要组成部分有()。

A.总标题B.表格设计者C.横行标题D.指标数值E.纵栏标题五、名词解释1.统计整理(2008.10)P612.分配数列(2010.01)P683.统计分组4.简单分组5.复合分组6.组中值7.次数分布8.变量数列9.统计表10.累计次数五、综合题1.某幼儿园大班50名儿童智商值调查资料如下:130 67 72 110 88 92 95 104 75 97121 92 94 70 126 90 119 100 88 77102 127 96 108 94 109 105 129 105 100110 111 141 120 114 112 105 115 86 127118 112 96 98 109 137 124 152 128 100试将以上数据资料整理成组距数列,并编制次数分布表和次数分布图。

2.某地区对冶金行业的高炉有效容积调查结果如下(单位:立方米):72 82 65 1900 2100 300 520 400 100 11001600 800 320 1200 2600 500 175 1110 660 420800 720 97 240 200 870 200 100 1760 410900 700 400 150 250 400 1600 900 200 800试根据上述数据分成以下几组:100以下,100—200,200—400,400—800,800—1600,1600以上,编制变量数列,并计算出向上向下累计次数。

3.某学院某系毕业班学生共有30人,他们的情况如下表:利用所给资料按以下要求进行分组,编制分配数列:(1)分别按性别、年龄和毕业去向进行简单分组;(2)按性别和毕业去向进行复合交叉分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