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探讨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病因特点及防治措施。
通过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调查研究表明,除了器质性病变、遗传因素、内分泌紊乱引起的高血压及原发性高血压不能自己预防控制外,而其他如精神因素、睡眠、饮食、肥胖等原因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
然而对病情的重视和治疗的依从性也是很重要的。
病因分析
环境因素:①生活居住环境:人类居住的环境应远离闹市区,平稳安宁的生活环境对人们的健康非常重要,经过了1天的紧张忙碌的工作后需要安静的休息和睡眠来补充脑力和体力。
长期居住在噪音、嘈杂的环境中势必会影响到休息和睡眠质量,据研究表明长期睡眠障碍或睡眠差的人患高血压的几率远远高于正常人。
②工作环境:中青年人工作繁忙,正处于事业、生活的顶峰,工作压力较大,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有50%的人会因工作的不安全感和担心工作表现不被满意而发生高血压。
有噪音的工作环境,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均易发生高血压。
饮食:饮食习惯的好坏往往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健康与否,一般人们的正常饮食应低盐、低脂、低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中青年人工作繁忙应酬多,特别是40岁左右的白领精英阶层,3餐不定,加班熬夜,抽烟喝酒,加上夜生活频繁,饭局多,摄入过多高能量、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同时缺乏运动,脂肪消耗少,体重
增加,是导致高血压患者低龄化的重要因素。
摄入食盐过多者,高血压发病率高,有人认为食盐20g/日,发病率69.75%。
精神及心理因素:长期超负荷的工作,而在家中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生活缺乏规律性,思想压力较大,据调查27%的人是因为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高血压。
另外劳累和长期的精神紧张也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因素。
家族遗传因素:遗传基因对高血压的影响也很大,也是高血压发病低领化的原因之一。
据统计,父母双方均为正常血压者,他们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3%。
而父母均为高血压者,他们子女患高血压概率上升到45%;不同种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不同;孪生子女,单卵孪生中一方患高血压,另一方也患高血压,而双栾孪生中这种相关性就不明显。
学者认为高血压的遗传方式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并且与环境因素、不良饮食及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但这些因素起着比遗传因素更重要的作用。
主要发病机制
在高血压的形成和维持过程中交感神经亢进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长期处于应急状态如从事驾驶员、飞行员、医生等职业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增高;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压抑等所致的反复的应急状态以及对应急状态的反应增强,引起大脑神经中枢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平衡失调,其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增多,从而引起小动脉和静脉收缩,心输出量增加,导致血压增高。
防治措施
中青年患者要积极改善生活环境,居住环境要尽可能的安静,保证有一个良好的休息和睡眠环境,在工作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保持心理平衡,要精神饱满、心情愉快的工作。
改变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行为习惯是高血压最有效的防治方法。
正确的控制饮食,限制钠盐的摄入,戒烟戒酒,加强体育锻炼,保持一个理想的体重;肥胖者适当控制食量和总热量,逐渐减轻体重,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不断增强自己的应激能力,调节好身心状态,注意劳逸结合,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遇事要沉着、冷静;当有较大的精神压力时应设法释放,向朋友、亲人倾诉或鼓励参加轻松愉快的业余活动,比如听音乐、跳舞、唱歌等,使自己生活在最佳境界中,从而维持稳定的血压。
根据病情合理的使用降压药物,定期检测血压,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对减轻症状,延缓病情发展以及防止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都有重要作用。
随着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增多,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首先让患者了解病因,发病机制,及其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危害,使其积极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能及时有效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
行为习惯,从而达到预防、控制的目的,成为治愈中青年高血压最有效最经济适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