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ANGZHOUNORMALUNIVERSITY第21卷第1期 (SOCIALSCIENCEEDITION)No.1Vol.21
月色诗心 相辉相映———例谈中国古代诗歌的月亮情结
胡家俊(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中国古代诗歌描写月亮的诗句多不胜数,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现象。诗人热爱月亮,望月感怀,对月亮有着独特的情感;诗人笔下的月亮充满灵性,凝聚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本文称这种关系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月亮情结”,并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去探讨形成这种情结的原因。关键词:中国古代诗歌;望月感怀;月亮情结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96(2000)1-0025-04
月亮———一个美妙的词语,在浩繁的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她是文学家最喜欢描写的自然景物之一,在《诗经》里,就有不少描写月亮的诗句。“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齐风・鸡鸣》)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描写月亮的诗句。而究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多少作品抒写过月亮,赞美过月亮呢?那就如“明月几时有”一样无法准确回答。笔者粗略统计一下,在《唐诗三百首》中就有59首直接写到月亮,这足见文学家对月亮的钟爱。在文学家的笔下,月亮充满着灵性,凝聚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文学家热爱月亮,望月感怀,因她快乐也因她忧愁,对月亮有着独特的情感。中国文学的这种月亮情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探讨。一我们来读一读这些诗句: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4.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晁补之《洞仙歌》)5.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6.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在这些诗句中,诗人或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均以月亮作为中介,望月感怀。例1.诗人面临宽阔的大海,目睹一轮明月从海平面上升起的气势磅礴的场面。诗人为这宏大的景象而感动,从而抒发心中的慨叹。例2.诗人在一个月朗星稀、花好月圆的晚上,把酒赏月,本应是人月团圆的时节,却孤身一人,无奈只得对月倾诉,抒发寂寞的心情。例3.诗人独守房中,从床前的月光转移视线到
收稿日期:1999-11-25户外,透过窗户望月,从而勾起对故乡的思绪。例4.抒情主人公更上层楼,在更高的位置上观月,别有一番天地。例5.与月同行,披星戴月,感触良多。例6.写月照万里春江的壮丽景色,意境深远。这种种状态是望月感怀的具体表现。月亮成了诗人或抒情主人公感情的激发点,她不单单具有象征意义,而且有生命,有思想,形象生动可感,与人交流,走近诗人亦走近读者。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许多事物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是带有明显的倾向性、稳定性的。如,乌鸦有不祥之兆;红色代表喜庆、热烈;梅花喻意傲骨;兰花喻意高雅……但同是面对一轮月亮,望月感怀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却是千差万别,具有相当的丰富性。例如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月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诗歌充满稚趣,面对圆月,勾起的是李白对童年天真温馨的回忆。“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描写月夜春江的美丽景色,表达的是花好月圆的感觉,一切都是跃动的、欢快的。而李白的“欲上青天览明月”(《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则更是豪气干云,气势不凡。还有,李白《长相思》其一“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表达的是悲叹痛绝的心情。而张礻右《题金陵渡》中“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抒发的却是淡淡的忧愁,抒情就较为含蓄一些。同是描写月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给人的是一种幽清的感觉。而“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就已经有了一些寒意。更有甚者“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表达的就是苍凉之感了。由于环境的不同,人物的心境不同,月亮的状态不同,望月感怀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是千差万别的。二 望月感怀具有丰富性,但从千差万别中看到感怀具有相对的趋向,亦即具有一定的主题。这主题就是思恋。或是思亲、思乡、思古,或是放眼宇宙,追恋理想。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亲人分离,或者是丈夫戍守边关,夫妻分处异地;或者是远离家乡任职,
难能在堂前尽孝;或者是云游四海,居无定所,思念亲人。他们虽身处异地,但感情浓厚,思念之情频频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皇甫冉《春思》) 这是一首思妇诗,诗人以温柔缠绵的笔触,
抒写少妇在大好春光中思念征夫的深情。明月将他们的距离拉近,仿佛是心贴心地倾诉思念之情。又如: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燕歌行》) 妇人自恨与夫离别,明月照床,星移夜空,正觉难堪,而牛郎织女也有何罪,要相隔天河!仰望遥天,殷殷致问,触景而情更伤了。中国人注重落叶归根,这根就是家乡,生自己育自己的家乡。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里是心灵的归宿。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忆扬州》)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思乡佳作,风格清新隽永,蕴籍含蓄,“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沈德潜语)全诗朴素无华,但是丝丝乡情,又触动了多少游子,勾起了多少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徐凝的《忆扬州》将天下明月夜一分为三,而扬州就分得其二,对家乡扬州的钟爱是带有明显的偏向性的,是不可替代的。有些诗句借助月亮阐发思古之幽情,或咏怀古迹,或赞颂古人。
62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1卷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这是对古迹的咏怀。淮水,秦淮河。女墙:城上的矮墙。诗句通过对明月的描写,引发了对历史的回忆。而江山依旧,人事已非,只有明月多情,穿过女墙仍旧照着这古老荒凉的故都,抚今追昔,哪能不令人伤感呢!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温庭筠《苏武庙》)这是一首对古人的思忆咏赞的诗。据《汉书・苏武传》:苏武,字子卿,武帝遣武以中郎将持节送匈奴使在汉者。单于欲逼武降,武不屈,乃徙武于北海无人处,使牧公羊,谓羊产仔乃得归。武持节牧羊十九年。昭帝即位,匈奴欲与汉和亲。汉使至匈奴,武原随从常惠夜见汉使,使汉使对单于言:汉天子射于山林,得雁,足系帛书,言武在某泽中。单于惊,乃放还苏武。诗作借月展开想象,描绘了一幅塞外牧羊图,既是思古,又以月赞颂苏武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节。在古人的眼中,月亮异常的神秘,他们向往月亮,想揭开月亮神秘的面纱。但受条件所限,认识甚浅,自然对月亮就会产生许多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李白《把酒问月》) 在这里,诗人将眼光放远,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外。表现了诗人相对开放的宇宙观,寄托了对美好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三 诗人赏月、爱月、写月,写月的诗歌层出不穷,且得到人们广泛长久的传诵。中国古代诗歌的这种月亮情结,是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月亮情结的形成与发展与以下几方面有关。(一)月亮独特的时空位置,有利于激发诗人的创作冲动我们当代人都知道,通称的月亮也就是月球,是围绕地球转动的卫星,它自身不会发光,只能反射太阳的光。但是古人对宇宙的了解非常有限,对宇宙有一种神秘感。月亮为什么悬挂在空中而不会掉下来呢?月亮上有些什么东西呢?
……一个个疑问令人困惑,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就越觉得神秘,就越想去了解她。人们试图通过想象去阐释这些现象。这种阐释是人文性的,带有各自的思想特点。正如“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心目中的月亮都是不一样的。人们每次赏月,收获、感受都不同。月亮只在晚上出现,夜深人静,最容易勾起人们的思绪。月亮在黑幕中永远都是主角,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月亮备受人们关注,当然也更受思想敏锐、感情丰富的文学家的关注。文学家面对月亮,激发起自己的思想火花,便有了创作的冲动。
(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深入人心,丰富
了写作素材神话传说可以说是文学的源头。有关月亮的传说很多,“嫦娥奔月”是最为深远的一个。该传说是美丽的,给人以广阔的空间,给人以一种上进的激励。而天狗吞月,人们打锣吓走天狗,
保住月亮的传说,更是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对月亮的热爱。月亮深入民心,在民间形成了许许多多与之有关的习俗、节日。这方面没有哪一种事物能与之相比。元宵节人们观灯赏月,祈求花好月圆,带来新的一年美好的开始;中秋节,人们祈求人月团圆,并且吃月饼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形成相当兴旺的商业文化。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祭月赏月的活动就更是多如牛毛。月亮的名字深入人心,形成很多民间故事,丰富了月亮的文化内涵。凡此种种都具有丰富的人文色彩,给文学家以广阔的创作空间,提供了众多的写作素材,常写常新,月亮是文学家永不言倦的话题。(三)文学的发展丰富了月亮的文化内涵
人民群众赏月玩月,文学家爱月咏月,对月亮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文学的发展中,对月亮的阐释不断丰富。就拿人们对月亮的称谓来说吧,就有几十种,使到文学作品生动活泼。例如,
辛弃疾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孙平仲诗:“团团冰镜吐清晖,今夜何如昨夜时”;王沂
72第1期 胡家俊:月色诗心 相辉相映———例谈中国古代诗歌的月亮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