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第1章 电视纪录片的理论述略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第1章 电视纪录片的理论述略


23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出版社
三、中国纪录片的流派
中国的纪录片不同于西方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审美取向和价 值判断,其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不同的创作理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即使 由于时代或某些政治运动的冲击,但也并没有熄灭中国纪录片工作者对 纪录片创作的热情,反而在天马行空的创作中探索到更多新的创作方法 与技巧,扩大了纪录片所涉猎的范围。
24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出版社
(一)京派
“京派”受到强烈的国家文化、制度文化的影响,但同时又深受 京城特有的胡同文化浸润,所以在纪录片创作上向两个方向发散:一是 注重历史感与恢弘叙事;二是描绘京城百姓的朴实和从容。
25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出版社
(二)海派
“海派”其主要特点是,注重现实题材、平民视角以及平民意识 形态的表达。此外它还长于抓取生活细节,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现实 责任感和时代意识。
14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出版社
(一)“电影眼睛”理论
b. 摄影师并未掌握任何超自然的力量,他不过是个“寻常之人”, 但他懂得如何运用机械工具帮他在“狂风暴雨的生活海洋”中仍能御风 而行。
c. 摄影师应避免固定不动地去拍摄“生活实况”。他应随时准备移 动机器,就如同“在风暴大洋中迷失的独木舟”一样,这样才能使投射 在银幕上的影像实体有较大的动感冲击。
7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出版社
(二)纪录片定义
1986 年,法国人让·路普·巴塞克主编的《电影词典》对纪录片的 解释可归纳为三点:第一,具有文献性,可以广泛理解为具有很好的认 识价值和人文意义;第二,指故事片以外的所有电影;第三,不虚构。
《牛津词典》则定义为:“纪录片是人性记录(说明人性的事实 或事件)。强调了词根Document 的记录性和实证性。”这个定义从 “人”的角度切入,在说明纪录片具有真实性和文献性的同时也表明了 纪录片还承载着人类对审美理想的不懈追求。
29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出版社
(一)真实与纪实
内容的真实是纪录片生存的基石,而表现的形象化则使它与艺术 接壤。这里所谓表现的形象化实则指纪实性的表现。
30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出版社
(二)真实与诚实
如果说纪录片追求一种真实的境界,那么真实并不仅仅是指客观 现实的真实,也是创作者和观众主观感受的真实,因为纪录片实际上是 对生活的一种转译,是创作者把他对生活的解读告诉观众。而这一切都 源于纪录片创作者对生活的诚实的态度。
出版社
33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一、实训目标 (二)技能目标
①掌握鉴赏和分析纪录片的方法与技巧; ②掌握纪录片影评写作的技能和方法; ③掌握文献资料收集的方法。
出版社
34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一、实训目标 (三)素质目标
①培养纪录片理论研究的意识; ②培养赏析纪录片的能力; ③提高媒介素养水平。
出版社
35
6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出版社
(二)纪录片定义
崛起于 20 世纪初期的重要流派—— “电影眼睛派”。这一流派的创始人维 尔托夫认为摄影机的眼睛比人的眼睛更 完备,它可以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发 现人们常态下难以看到的世界。维尔托 夫给纪录片的定义是:“抓住现实的片 断,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这个定 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定了纪录片最基 本的制作原则
出版社
21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出版社
(二)客观性
纪录片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诉求:与新闻相比,它所追求的不是 时效性,而是一种历史与社会价值;与故事片相比,它所追求的不是娱 乐性,而是理性与 现实性。
22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出版社
(三)思辨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纪录片在影视创作中无可取代的独特地位, 正是来自于它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品格。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而言, 纪录片的美,既有通过艺术创造所散发的审美感性,更有对生活原汁原 味的真实质感追求,所以,纪录片的美既有外在的形式美感,更有着集 中体现于它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价值。
4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出版社
(二)纪录片定义
第一个使用“纪录片”概念的人是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John Grierson,1898—1972),他也是首个提出“纪实”美学思想的人。
5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出版社
(二)纪录片定义
在《纪录电影的首要原则》中约翰·格里尔 逊说:“可以利用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 形式挖掘电影之把握环境、观察现实和选择生 活的能力。原初(或天生)的场景能更好地引 导银幕表现当代世界,给电影提供更丰富的素 材,赋予电影更丰富的形象的能力,赋予电影 表现真实世界中更复杂和更惊人的事件的能力 。取自原始状态的素材和故事相比表演出来的 东西更优美(在哲学意义上更真实)。在银幕 上,自发的举止具有特殊的价值。”
出版社
13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出版社
第二节 纪录片的创作理论
一、经典纪录片理论及创作流派 (一)“电影眼睛”理论
电影理论家乌拉达·派屈克对“电影眼睛”的理论要点作了以下归 纳:
a. 没有通过镜头的人眼在迷乱的生活中无法找到方向,只有经过 摄影镜头的“电影眼”才能在人眼和摄影机的客观之间塑造一种共生状 态。
8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出版社
(三)电视纪录片
由于目前电视媒体是我国纪录片传播的主要平台,专门为电视播 出而制作的纪录片节目形态就是电视纪录片,所以国内有很多关于纪录 片的定义都与“电视纪录片”有关。
9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出版社
二、早期纪录片先驱
纵览世界纪录片史,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都有美学观念、制作技 巧迥然不同的纪录片理论与流派,对这些理论与流派的了解,可指导创 作者在制作实践中遵循一定的规律,并能够用一种多元的思维去看待“ 纪录片”这种充满活力的艺术样式。
10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一)罗伯特·J. 弗拉哈迪
美国人罗伯特·J·弗拉哈迪 (Robert·J·Flaherty,1884—1951)无疑 应占据世界 纪录电影史的首页,他作为世 界纪录电影先驱,以名垂青史的杰作,宣 告了纪录电影这 一形态的诞生。
出版社
11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二)莱尼·里芬斯塔尔
h. 同时,摄影师不是要在现实中做个公正不偏的观察者,他应进入 生活,一旦进入, 他可明白“事事皆有因”,这些即成为影片中的他的 意见。
17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出版社
(二)“格里尔逊”学派
格里尔逊学派的基本观点可归纳如下: a. 重视电影的认识功能,强调纪录电影创作要面对现实,剖析社 会问题。 b. 主张把电影直接用于宣传教育。 c. 主张“创造性地处理生活场景”,允许拍摄中进行艺术加工。 d. 对故事片持完全否定态度。 e. 创造性地把现场录音和解说词作为内容和形式的有机部分。
36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出版社二、实训内容实训内容和步骤: 1、名片赏析
16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出版社
(一)“电影眼睛”理论
f. 摄影师在拍摄人物时应注意,要在被摄者全然不知的情况下进行, 他希望在拍摄时不打扰对方,正如他自己在拍摄时不被打扰一样。
g. 摄影师坚信“生活并无偶然”,因此他应在现实中相互迥异的事 件中抓住一种辩证上的关系。揭露生活中矛盾的本质冲突及生活现实中 的因果关系乃是他的职责。
出版社
第一节 关于纪录片
一、什么是纪录片
纪录片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伴随着电影的发展,在电影理论家 和实践家们共同探索和促进下最终获得了独立地位的片种。在影视漫 长的历史进程中,从电影银幕到电视荧屏,从记录工具到纪实理念, 从专门从业人员到普罗大众,纪录片已经走出一条兼具文化价值、美 学价值以及商业价值的道路,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品。
3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出版社
(一)纪录片缘起
1895 年 12 月 28 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Lumiere brother) 的《火车进站》在巴黎的成功放映,标志着人类电影文明的肇始,这也 同时意味着纪录片的诞生。但是,也许大家并未留意,世界上真正意义 上的第一部纪录片则是 1895 年 3 月 22 日,同样由卢米埃尔兄弟拍摄 并放映的《工厂大门》。
31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出版社
二、主观与客观
纪录片实质上是主观的客观记录。也可以说,纪录片是用客观的 手段来表达主观的思想。如果说客观性是纪录片的血肉,那主观性就是 纪录片的灵魂。
32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第四节 创作理论研究实训
一、实训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了解纪录片的起源; ②理解纪录片的特性; ③了解纪录片的经典理论; ④了解中国纪录片的发展; ⑤掌握人文社会类纪录片的基本形式与特点。
26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出版社
(三)西部派
“西部派”纪录片不同于上述在城市文化氛围中形成的纪录片创 作,由于中国西部地区山川辽阔、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又有 51 个民族在西部这片热土繁衍生息,由此给予西部纪录片创作提供了 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并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27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出版社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第1章 电视纪录片的理论述略
出版社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出版社
第1章 电视纪录片理论述略
学习目标: ①能够把握纪录片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②了解纪录片在国内外的发展轨迹与流派。 ③形成对纪录片搬演手法和主观化表现方式的系统认识。 ④掌握鉴赏和分析纪录片的方法。
2
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训
(四)南派
“南派”纪录片在题材上关注社会现实、在地域文化的反映上贯 通中西,叙事中更显细腻贴近,记录中更注重人文关怀,整体呈现出与 岭南文化相匹配的多元、开放、包容、创新的特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