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之声》浅析电影音乐的功用关键字:音乐之声,电影,音乐
内容摘要:电影离不开音乐,电影的发展经历了无声到有声的阶段,音乐的存在是广为接受的。
哪怕是默片,来自那些钢琴师的即兴演奏也会为观影增添一分别样的享受。
早期的音乐大师根据影片画面的不同,让音乐时而轻快,时而低沉,通过这些音符让观众的情绪与影片中的人物紧密连接,建立共鸣,这次就从音乐与电影结合的经典之作来简单分析音乐在电影中的功用。
音乐能洗涤心境,净化心灵,翻过千沟万壑的大地,穿越乌云密布的长空。
《音乐之声》用简单的故事和美妙的音符向世人展现着真善美的动人光影。
1965年拍摄的电影《音乐之声》在当年连续七年获得了票房冠军,同时获奥斯卡五项大奖,在1998年被美国电影学院列为美国电影史上最杰出的100部影片之一。
群山因音符而充满生气,变得生动起来,壮丽辽阔的阿尔卑斯山脉与时而宏伟壮丽时而轻柔娟秀的交响乐融为一体,影片从首映至今已近半个世纪,每次观赏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直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高中英语课时老师放这部经典之作的情景:山、云、草甸、玛利亚,人与自然、父母与孩童、祖国和人民,诗歌般的音乐之声主题曲《音乐之声》包含着和谐的爱意,给教室里懵懂的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鉴赏电影一般都从导演,演员,剧本三方面看,而对于观众来说,剧情的整体感更加总要。
然而,设想一下,如果将电影的配乐曲调,单纯的欣赏影片,又是什么效果?其实配乐在一部电影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能让影片中的场景表现的更加震撼,还能把影片的主题思想更加明晰的传达给观众,这种感受是三维的,多重立体的。
而《音乐之声》中的歌声又是怎样的呢?
电影开篇便是传唱千年的歌谣,位于欧洲中部的奥地利,错落的山峦与层层的密林包裹着有一座美丽的城市萨尔兹堡,群山之间飞雪飘荡,山谷之内温暖如春,到处铺展着盎然的生机,雪山融水聚成溪流,汇入湖中,碧蓝色的湖面泛起了粼粼波光。
女主角玛利亚尽情歌唱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影片主题曲《音乐之声》响起。
主题曲曲调奔放不失文雅、自然而又深沉,充满了对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和面对命运的诚恳和勇气。
玛利亚跟我们这些在鞍山这样的山城长大的孩子一样,热爱家乡的山川,她演唱的歌词展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温馨,将人们带入了童话之间,不管是如孩童涂鸦一般的云朵,还是翠绿的无法释怀的草甸,都是那么融洽,毫无违和感。
主角作为见习修女却性格外向、热情奔放,热爱唱歌,擅长舞蹈,向往自然。
总喜欢独自偷跑外出唱歌跳舞,这种行为让修道院里保守的老修女十分的愤怒,讨论不停。
《如何解决玛利亚的问题》这首歌是一首修女六重唱,将说、唱、表演相结合,流行音乐的风格更加的平易近人,能恰当的表现出修道院里的老修女对玛利亚的复杂情感,从音乐中很容易就能感受到长辈的慈爱和温柔,生动的再现了玛利亚在影片
前期的一系列生活,清楚的交代了这样的一个背景,为下面玛利亚离开做了铺垫。
修道院院长认为玛利亚不适合这样远离尘世的修道院生活,介绍她去海军上校特拉普家当家教,这并没有让玛利亚觉得喜出望外,反而让她十分紧张,但玛利亚不想辜负院长的一片好心,于是她穿着旧衣服带着帽子和行李向湖边美丽的豪宅一路高歌的走去,《我有自信》这首歌曲共有两部分:第一部分十散板节拍,速度更加自由开放一些,表现了玛利亚的心理冲突,伴着不安与忐忑;第二段节奏紧凑,曲风开明,表现出了玛利亚充满信心并战胜困难的决心,电影与书籍的区别就在于不能准确的定位角色的内心世界,而大部分影片侧重于用演员的演技来表现角色的心境,而音乐剧的形式恰恰可以脱离这样的束缚,利用歌词和音符来全方位的解读角色的感受。
家与父爱,我认为这是影片的剧情最丰富,笑料最多的一段,特拉普上校家的孩子性格迥异,十分调皮,用恶作剧捉弄玛利亚。
而温柔细心的玛利亚意识到了孩子们这些举动都是为了引起父亲的关注,渴望父亲多对他们付出一点时间来陪伴他们。
于是玛利亚想方设法接近孩子们,跟他们打成一片,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的呵护这些孩子。
这段的转折点在于一次瓢泼大雨,玛利亚用一首《我的最爱》帮孩子们战胜了恐惧,用生活中最喜欢的事情,最美好的事物,为孩子们带来勇气和力量。
之后玛利亚与孩子们愈发亲密,教他们唱歌,经典歌曲《哆来咪》成功地把乐谱视唱练习与一首欢快轻松的音乐融合在了一起,曲调以音阶的层层递进为主,歌词简单,朗朗上口,基本听一遍观众都会唱。
这样巧妙绝伦的音乐入门课,把七个孩子变成了七个可爱的音符,而玛利亚则称为这些孩子们不可或缺的知心伙伴。
而当特拉普上校带着两位朋友从维也纳回来的时候,看到孩子们原有的拘谨被欢笑取代,却开始责怪玛利亚,甚至要将他扫地出门。
紧要关头,孩子们的歌声扭转乾坤,歌声让特拉普上校想起昔日的美好时光,想起来童年在草甸上飞奔的自己,忍不住跟孩子们一起歌唱起来。
“雪绒花,雪绒花,每天清晨你问候雪白的花朵,愿你开放成长。
雪绒花,雪绒花,永远保佑我的祖国。
”插曲《雪绒花》在整个故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上校饱含深情的演唱,伴随的吉他的独奏,动听而又感人。
这里一曲《雪绒花》不仅烘托出了此时安静祥和的家庭氛围,也无形的敲开了玛利亚对上校爱慕的心扉,其中的爱国思想又给全剧的主题带来了升华,人们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像雪绒花一样洁白明亮,顽强不屈。
人们希望这小小的花儿保佑战火中的祖国,作为反抗纳粹侵略精神的具象化,雪绒花代表了广大群众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孩子、父亲随着美妙安静的音乐唱着温柔的歌,将家庭的幸福、温馨、和谐推向了高潮。
电影音乐的文化发展至今,许多电影和它所引用的音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观众思想层面的开发与多样式展现的混合运用。
影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用音乐来衬托电影的氛围,表现内心的感受,重点凸显人物动作与自然动态,这些都是展现现实情况与人物内心活动的最好方法,音乐所
表现出的那种独一无二的功能,有的时候会变成电影导演的一种语言,能直接与观众的内心沟通的语言。
而我们,只需侧耳聆听,感受那来自远方的跃动音符,这就够了。
参考文献:
1,论《音乐之声》中音乐元素的美学价值--《电影文学》2011年19期
2,和谐视域中的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电影文学》2010年16期
3,影片《如果·爱》电影音乐赏析--《影视留声机》20120218
4,在音乐中感受《音乐之声》带来的无穷魅力--罗亚辉·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