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荒漠化防治概况
• “十五”期间,我国分别在首都圈、农牧交错带、草原带、 荒漠绿洲和高寒荒漠带等辽阔的北疆风沙线上建立了12个 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防沙治沙试验示范基地。 • 这一阶段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包括全国宏观性监测、重点地 区定位监测和专题监测3个层次的荒漠化监测体系,并组织 实施了第三次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在沙区植被人 工恢复与人工建设,沙区生物资源开发,不同沙区资源条件 下的“沙产业”模式,改进当地传统农业和畜牧业及其大 面积推广,生态安全条件下沙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及防 沙治沙的技术成果研发与储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防治荒漠化简介
小组成员:曹优明 陈倩 王希 康旋 李思扬 肖红霞 王则一
第一部分
中国防治荒漠化的历史进程
一、中国荒漠化概述
•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 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日益严重的沙化现 象,导致土地生产力锐减、沙尘暴频繁发生、 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每年我国 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 元,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着我国生 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停滞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
原因:该阶段内,由于文化大革命等历史原因,我国治沙科研 机构、人员、设备甚至资料均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大 部分试验研究工作中断,只有零散的研究还在进行,论著和 译著很少。 • 这一阶段在当时极左的思想引导下,推行“以粮为纲”、 “牧民不吃亏心粮”等政策,全国各地大规模开垦荒地,大 片毁林、毁草开荒造田,我国森林和草原生态状况急剧恶 化。 • 据内蒙古、新疆、青海、黑龙江等10省(区)不完全统计,近 20多年来草地被开垦6〃8万km2(国家计划委员会,1996)。 •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北方曾出现3次大规模开荒,开 垦草地6〃67万km2以上。
2 重要实践
• 1949年,我国首先在河北西部风沙危害严重的正定、 行唐、灵寿等6个县连片营造防风固沙林。 • 1950年在河北、豫东、东北西部、西北等地区组织 建设大型防护林,抵御风沙危害,至1953年河北省已 造防风固沙林8〃67万hm2 。 • 1951年2月全国林业会议决定:实行普遍护林封山,在 豫东、东北西部、西北的“三边”(指靖边、定边、 安边)和榆林等地营造防沙林。
1959年3月,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对我国各大沙漠和沙 地历经3年的综合考察,基本上摸清了我国沙漠的面积、 类型、分布、成因、资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等,并提出了防治对策,随着治沙工作的迅速开展,治 沙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提到议事日程:
• 原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兰州大学开设了治沙课程。 • 1960年内蒙古林学院正式成立了治沙专业。 • 1962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沙漠研究室。 至此,我国治沙方面的产、学、研格局初步形成,为我国防沙治沙事业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我国防沙治沙各发展阶段的研 究与实践
(一)第一阶段(起步阶段)
• 1〃研究发展
• 1950年,西北地区在陕西榆林成立了陕北防沙林场,并 在河北、豫东、东北西部、西北等地着手建设大型防 护林。由于大面积治沙造林工作的需要,开始了荒漠化 防治科学研究工作。但这时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和总结 群众治沙防沙的经验。 • 20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防沙治沙研究进入第一个高 潮。在宁夏沙坡头、内蒙古蹬口、新疆莫索湾建立了 6个治沙综合试验站,通过生物和工程措施,使当地的 流沙得到了治理,提高了植被盖度,改善了环境条件,并 对全国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 1952年东北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营造东北西部防护林 带的决定》,营造范围南起辽东半岛和山海关,北至兴 安岭以南富裕、甘南等地,包括21个县(旗),以后建设 范围扩大到60个县(旗),建设区域长约1 100 km、宽约 300 km,规划造林面积300万hm2。这是我国首次组织 较大规模的治沙造林运动。该阶段内蒙古全区营造防 风固沙林近30万hm2,封沙育草260万hm2;陕北共造林 20万hm2,封沙育草4〃3万hm2;甘肃民勤共造林9〃51 万hm2,封沙育草23〃5万hm2。
(五)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 原因:中国某些地区逐渐恶化的风沙环境引起了 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警惕。直接原因:2000,10沙 尘暴或浮尘天气,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荒漠 化问题的高度关注。
• 2000年下半年我国紧急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 2001年启动实施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的“三北”防护林 体系建设四期工程。这两大工程覆盖了我国85%的荒漠化 土地,构成了新世纪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体骨架。同时我 国林业内部也酝酿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林业生产力布局进 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的实施,必将全面推进我国荒漠化防治步伐,实现荒漠化治 理的新跨越,荒漠化治理开始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2〃重大实践
• 1)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2)天然林保护工程 3)“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 4)退耕还林工程 5)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6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 原因: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大会以后,我国科学家又着重 对土地沙化问题进行研究,中国荒漠化防治事业进一步地 恢复和发展。
(三)恢复和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初)
•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复《关于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风沙 危害、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三北”防护 林体系建设工程覆盖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 市) 。 1978年工程开始启动,建设期限共73年,分3个阶段,共规划了8期工程, 工程规划造林总任务3 508〃3万hm2,任务完成后,“三北”地区的森 林覆盖率将提高到15%,增加10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沙地得到 治理开发,沙化面积不再扩大。 •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发展战略转移到以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 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上来,并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 项基本国策。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有力地保护了 荒漠化地区的自然资源,巩固了生态建设工程的治理成果。 1981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 的决议》,我国荒漠化防治进入恢复和发展阶段。
(一)起步阶段(1949年到“文革”初期)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中央政府
已经注意到荒漠化危害问题,开始着手治理风沙。
• 1949年新中国第一届中央政府即成立林垦部,并在石家庄成立了冀西 沙荒造林局,直属林垦部。 • 1950年,国务院成立治沙领导小组,同年,在陕西榆林成立陕北防沙林场, 直属西北林业局,并在河北、豫东、东北西部、西北等地着手建设大型 防护林。同时,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 • 1950年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令》 • 1951年政务院发布《关于一九五一年农林生产的决定》 • 1953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发动群众开展造林、育林、护林工作的指示》 • 1957年国务院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 • 20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防沙治沙的研究进入第一个高潮。 1958年,在陕西榆林、甘肃民勤等沙区进行了首次飞播造林种草试验, 同年在呼和浩特召开了“内蒙古及西北六省(区)治沙规划会议”。 1959年3月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同年在内蒙古及西北六省区建立了6 个治沙综合试验站,在我国西北沙区初步形成了定点试验研究布局。
〃2重大实践
• “三北”防护林第一期(1978—1985年)工程建设,到20世 纪80年代末期,已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528〃47万hm2,工程 区有1100万hm2农田实现林网化,粮食产量增加 10%~30%,893万hm2“三化”草场得到保护和恢复,牧草 产量净增20%以上,初步控制了黄土高原30%的水土流失, 解决了500多万农牧户燃料奇缺的困难。营造的经济林年 新增产值60多亿元,取得了卓越成效。“三北”防护林工 程一期建设期间,中央和地方组织了25 000多名专业人员, 进行实地考察、勘测,用了两年多时间又制定了第二期 (1986—1995年)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范围由369个县扩大到 466个县,总面积由347 km2扩大到395 km2。
第二阶段 (停滞阶段)
• 该阶段内,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治沙科研机构、 人员、设备甚至资料均遭到了一定程度的 破坏。大部分试验研究工作中断,只有零散 的研究还在进行,论著和译著很少,无重大防 沙治沙实践活动。
第三阶段(恢复和发展阶段)
• 1〃研究发展 • 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大会以后,我国科学家又着重对土地 沙化问题进行研究,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初步查清了我国 沙化土地的分布和成因,认为沙化土地的发生和发展主要 是自然因素和人为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并 制定出沙化土地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沙化土地进行 分类。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开展对沙漠形成时代演变规 律及成因机制的研究,为预测未来沙漠的发展趋势奠定了 基础。经过系统的土壤风蚀风洞模拟实验,明确了自然因 素和人为因素在土壤风蚀及沙化过程中的作用。对不同条 件下的近地面沙粒运动的微观过程进行了实验观测,阐明 了各种风沙工程的防沙作用原理。
二、我国防沙治沙事业的发展阶段
• (一)起步阶段 (1949年到“文革”初期) • (二)停滞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20世纪70年代期) • (三)恢复和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初) • (四)工程化和国际化阶段 (20世纪末10年) • (五)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四)工程化和国际化阶段(20世纪末10年)
• 原因:中国的防沙治沙队伍经过一步步地研究与实践,使我国的防沙 治沙事业逐步工程化和国际化。
• 20世纪末10年,我国荒漠化防治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 1991年国务院批准了《1991—2000年全国治沙工程规划要点》,我国 开始将荒漠化防治作为专项工程来实施。 • 1991年8月成立全国治沙工作协调小组。 • 1993年9月国务院召开全国治沙工作协调小组会议,并将全国治沙工作 协调小组更名为中国防治沙漠化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并对协调小组 成员进行了调整充实,新增外交部为成员单位. • 1994年9月成立由16位专家组成的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高级专家 顾问组。 • 1994年10月中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编制了《中 国执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家行动方案》和《中国防治荒漠化国 家报告大纲》。它标志着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已进入了和国际接轨,讲 规模、求效益,稳步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