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民俗风情茂名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是石油化工城市。
陆地总面积11459平方公里,现辖高州市、信宜市、化州市、电白县和茂南区、水东经济开发试验区。
总人口约618万。
沿海有220公里海岸线,主要河流有鉴江、罗江、黄华河,港口有博贺渔港、茂名港。
距今约4500年的新石器晚期,境内已有土著民族繁衍生息,创造人类文明。
如今的茂名更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民俗风情。
茂名春节风俗习惯年例过了春节,茂名各地的年例也就陆续开始了。
所谓“年例”,可解释为年年有例,俗语也叫“饭期”。
茂名人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可以说“年例”是茂名农村的第一大节日。
茂名地方的“年例”,可以说来源于“元宵节”。
元宵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指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
这天晚上有观灯的风俗,“东风夜放花千树”描写的正是元宵节观灯的情景,因此元宵节也称灯节或上元节。
也许是茂名人的创造,把节日时间错开,便成了以吃喝为主的“年例”。
年例期早的从年初五便开始,直到二月底。
茂南有句俗语“最早黄竹,最迟艾屋”,是说高山镇黄竹村正月初七日便做年例,而公馆镇的艾屋地是2月28日才做年例。
各条村庄的年例日期错开,是便于亲戚朋友互相欢聚。
在改革开放前,农村人做年例没有现在这样热闹、隆重。
那时,生产队干鱼塘,杀几头猪,社员们领回几斤鱼、几斤肉,再杀一个鸡做菜,就算是丰盛了。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做年例也就越来越隆重、热闹。
现在的年例,一般人家也摆上三、五桌;富裕人家则摆十几二十桌,吃的也不仅仅是鸡、鸭、鱼、肉,而是“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做年例是谁家客人多,客人级别高,门口停放的小车多,主人的面子就大。
因此,探年例不仅亲戚朋友来,连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都可以来。
亲戚朋友见见面,聚聚情谊,交流信息,辛苦一年的农民高兴热闹几天,也是一件有益的事。
年例一般有三天,头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后一天叫“年例尾”。
从“起年例”到“年例尾”,贯穿始终的是大吃大喝和一连串的迷信活动。
家家户户用鸡、猪肉、鱼做成一副“三牲”,摆在一起供“菩萨”享用,名之曰“摆忠”。
之后是放鞭炮,鞭炮声伴着锣鼓声,不绝于耳,场面壮观。
第二天是菩萨出游巡门,人们这天摆的是生果素菜,一个道士,扬着一把生锈的“利剑”,一路上口中念念有词,陪着菩萨共舞,场面滑稽热闹。
此时有花灯观赏,有木偶演唱,有电影公映,有烟花燃放,甚至有勇士比武,醒狮献艺或粤剧上演。
他们各占一方,各行其道,庞杂而相对有序,独立而相对统一。
客人既可各择喜好,又无需四处奔走,转身变项,移步换景,浏览细赏相当方便。
“年例尾”那天早上,火烧纸船,菩萨回庙,一年的年例也随之结束。
茂名婚姻习俗[这个贴子最后由雨鹤寒梅在 2007/04/28 09:15 第 1 次编辑]茂名婚姻习俗茂名旅游信息网人生一大事习俗何其多在我的家乡信宜农村,解放前的婚姻习俗,大体都经历相亲、订婚、结婚三个程序。
相亲。
除一部分由父母包办外,一部分经媒人介绍,约定时间,男女到一个地方见面,俗叫相睇。
男方要给女方一些相睇钱,并接待吃饭。
订婚。
经媒人将双方意见告诉对方,男女双方同意后,男方筹备礼物订婚,叫“回成”、“酒担”、或叫“去定头”。
一般男家要行帖,送去衣服、手镯、槟榔、糖果、饼等物品,女方回送一对新油罂,一对鸡,两条裤,或一丈二尺布。
结婚。
结婚前,男方要向女方送帖,报送结婚日子单,定下某月某日迎鸾,俗叫“过礼”。
帖中讲究礼仪,全讲套话。
如“德禽”几翼(鸡)、“家雁”几掌(鹅)、“鲁酒”几埕(米酒)、“龙凤”团圆饼几对(父母饼),还有“桂子”饼、“龙头”饼等若干。
男方除送礼物外,还封礼金、乳金(给新娘母亲钱)、冰人(媒人钱、女方封的称月老)。
此外,还有“百福花红”(给新娘姐妹钱)、“祝神花红”(烧纸的钱)、“刀砧花红”(送厨师的钱)、“行脚花红”(指新娘的家具上车费),还有“贽仪”(新郎第一次到女家见女方的叔伯兄弟封的钱),女方的叔伯兄弟回礼给新郎叫“扇金”。
结婚那天,新娘尽情打扮。
出门时,由子女多、生活好的人给新娘梳头。
边梳边唱“梳头歌”,新娘唱“哭娘歌”。
迎亲这天,男家要送礼物,一般送米、肉、酒、饼4担,最少也要送两担。
礼物送双不送单。
旧式礼节,迎亲用花轿,轿门要贴上对联,一般是男方贴上联,女方贴下联。
有钱人家请“八音班”,或大小吹打一路奏乐。
新娘到家后,男方鸣放鞭炮表示欢迎,由新郎或牵轿娘带入新房“拜灯”,然后“合灯”(把两支合成一支),再吃“和顺酒”,晚餐吃“圆房饭”。
新娘接回后,次日早上拜堂,小两口先拜天下,后拜祖宗,再拜家公家婆和宗族长辈。
拜时只两跪两拜,表示好事成双,受拜者要给红包。
婚后3天,新郎、新娘到女方家拜见岳父母,叫“会面”。
解放后,随着国家颁布了《婚姻法》,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自主自愿。
这些习俗,已经成为历史。
茂名过年时候的习俗主要有:1.正穷节吃艾(米乞)农历正月最后一天为“正穷节”,即正月结束的意思。
茂名地区“正穷节”还有另一层含义,因本地“正”与“蒸”同音,“正穷”即“蒸穷”,是将穷苦病患从人世间“蒸发掉”之意。
这天,乡间户户饮艾茶、插艾花、吃艾(米乞) 。
人们都到田野里采摘艾菜,拿回家中洗净、晒干,搓成茸状,放进锅中煮熟,搓干水,伴以米粉、红糖搓匀,做成艾(米乞)。
因艾有去尘排积、镇灾驱邪的作用;故艾(米乞)也称“正穷,吃了“正穷 ”,可使身体健康,无病少痛,人们非常喜欢吃。
2.年廿六、七做(米乞)吃每年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或二十七,我市民间都有做 吃的习惯。
相传,从前茂名本是一片荒芜之地,五谷不生,后来来了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见此处丘陵连绵,了无烽烟,便扎根开荒种作,繁衍生息。
人们初时只能种些薯类等杂粮,聊以充饥。
为充分利用粮食,人们便将杂粮用木槌捣成粉,加水搅成糊状蒸煮,令其体积增加几倍,成为木薯糊、玉米糊之类的食物。
再后来,人们已成功地在这块土地上种上了稻谷,并连连获得好收成。
为庆祝丰收,也为调换口味,人们便按先前之方法,将米捣成粉,并配以蔬菜之类简单的馅料,做成了有一定形状和一定味道的食物,这就是“(米乞)”了。
初时,人们还只是用梗米(俗称“粘米”)粉做 ,后来发现糯米粉黏性更强、造型更易,口感更佳,便专门用糯米粉做(米乞),年复一年,渐成风俗。
茂名糯米(米乞)式样很多,有煮汤(米乞)、菜包(米乞)、寿桃(米乞)、水(米乞)、糖心糍、糖板(米乞)、槌挞(米乞)、灰水粽、艾(米乞)、糯米糍、发(米乞)等。
各种(米乞)都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吃法、不同的味道。
每年在过年前几天,即腊月二十六、七的时候,我市民间便兴起做(米乞)的习俗,一来表示送旧迎新,二来可准备一些 以“摆年”(即将(米乞)放在家中跨越新旧两年),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生活美好。
3.年晚张贴春联守岁分压岁钱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是除夕,茂名地区称年晚或年三十晚。
这一天,农村的生产活动基本停止,家家户户开始贴春联、门神,门额上贴上利是,灶头、水缸、猪栏、牛栏、谷桶等也要开始贴上一张小红纸,以示吉利。
还搞一些祭祀活动,备办鸡、猪肉、鱼等酒菜,烧纸烧香祭祠堂、庙宇、社稷、祖宗、灶君等。
除夕晚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
团圆饭基本上是一年之中最丰盛的一顿。
外出的人一般都回家过年晚,与家人团聚吃年饭。
吃时,若家里有人外出未归时,则要给外出的人留下1个座位和1副碗筷,以寄托思念之情,团圆饭也要剩些到第二天(即第二年)。
团年饭的菜式多样,但一定要有鱼,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
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祭祖宗。
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
当晚,长辈要给孩子分压岁钱,还要在家中摆上一些生蒜、蘑菇、甘蔗、糯米 、煎堆、果品、蒸糖笼等,此谓“摆年”,都是表示来年多福多寿、甜甜美美、平安幸福的意思。
此外,家中每间房子还要点上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
直到交年时分,家家燃放烟花炮竹,以示除旧迎新。
4.年廿三送灶君扫灰尘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茂名地区俗称“小年晚”,也称“祭灶节”,家家户户备办茶酒、素菜、果品、甜品,在厨房中烧纸敬祭灶君,送其升天,然后从里到外清洁卫生、打扫灰尘。
祭灶,是一项在我市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灶王爷像上大多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
到了腊月二十三,人们便备办茶酒果品等,烧纸祭灶,送灶君上西天,以表达对灶君的尊敬之情。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大庭小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大街小巷,各家各户洋溢着忙忙碌碌、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我国春节,俗称“新年”、“阴历年”,是我国汉族人民最隆盛的节日。
据了解,殷商时,每年的首日是从农历十二月开始,秦朝和汉初则从农历十月始。
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规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后,采用阳历纪年,以阳历元月一日为岁首,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沿用至今。
在粤西茂名,过年一般是指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至正月结束这一段时间,主要的地方习俗有祭灶、扫尘、做(米乞)、贴春联、贴门神、吃团年饭、燃放烟花炮竹、分压岁钱、守岁、拜年、派利是钱、做年例、唱大戏、吃艾(米乞)等。
5.做年例睇大戏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我市俗称“年例”。
但茂名地区的年例日却各地有所不同,大体上是从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也有些地方是在农历二月份的,其余一些“翻秋”年例则每个月都有,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数两天。
也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日的。
年例节多集中在元宵节前后。
年例是茂名地区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也是茂名地区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
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
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杂剧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
其中尤以粤剧最为受欢迎。
粤剧本地俗称“大戏”,是各地年例日必备的表演节目。
一般在年例日前后连演数天,观者络绎不绝。
此外,醒狮班前来舞狮助兴,也是年例日的必备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