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规范民间借贷的法律分析及相关建议

规范民间借贷的法律分析及相关建议

(四)相关行政法规、规章对民间借贷的部分行为作 出了禁止性规定。国务院《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 活动取缔办法》规定:“禁止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以任 何名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进行的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 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出具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 内还本付息的活动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未经中国人民 银行批准,不以吸收公众存款的名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 吸收资金,但承诺履行的义务与吸收公众存款性质相同 的活动为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通则》 规定“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 贷融资业务。”2008年中国银 监 会 、中 国 人民银行下发了 《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 的 指 导 意 见 》, 使 民 间 借贷可以 发生在企业之间,但小额贷款公司实际上是一种准金融 机构,对其有严格的主体和行为要求。
(四)加强对民间借贷中介的管理,制定《民间借贷中 介管理办法》。用法律的形式对民间借贷中介的性质、主 体资格、广告行为、运作形式等予以规定,从而充分且规 范地发挥其为民间借贷双方牵线搭桥、活跃市场的作用。 要加强民间信贷的监测,加快民间借贷征信体系建设。通 过依托现有的征信系统,将民间借贷信息纳入征信体系 管理,以法律的形式强制规定民间借贷的双方必须承担 数据的报送职责,并给予监管者、借贷相对人以查询使用 的权利,让民间借贷的运作更加规范化、透明化,防止出 现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信用和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 张 立 先 . 我 国 民 间 借 贷 法 律 风 险 及 防 范 路 径 研 究 [J]. 金
(五)《刑法》设立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变 相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等罪名,并对相应犯 罪行为进行打击。认真分析上述法律法规可以看出,目前 针对民间借贷制定的法律规范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一是 规范调整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定少而分散,不成体系;二是 规范调整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定以司法解释为主,制定的 初衷以判案为目的,没有从专业法规的角度对民间借贷 行为予以规范;三是部分规范调整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定 不够明确,缺乏可操作性,如法律法规对区分正常的民间 借贷与非法集资等规定不详,导致在实践中难以准确划 分合法民间借贷与非法民间借贷的界限;四是相关配套 法律制度不健全。
关键词:民间借贷; 法律分析; 立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40(2010)07-0052-02
民间借贷是自发形成的民间信用形式,作为非正规 金融手段,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 速发展,民间借贷的规模越来越大,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小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需求,支持 并推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对民间 借贷缺乏法律保护和统一规范管理,民间借贷陷于一种 无序的状态,甚至误将其与高利贷、非法集资等扰乱金融 秩序的违法现象联系在一起予以打击。因此,有必要制定 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对其予以规范,进一步发挥其补充 正规金融的作用。
(责任编辑:周 冰) (责任校对:周 冰 张易楠)
53
福建金融 2010年第07期
产生债务纠纷,酿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完善民间借贷的相关法律法规 民间借贷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经济现象,必
须加以规范并纳入法制化管理。 (一)《宪 法 》为 民 间 借 贷 的 合 法 性提供了依据。2004
年《宪法》修 正 案 规 定 “ 公 民 的 合 法 私 有 财 产 不 受 侵 犯 ”, 表明国家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公民有权自由处分自己的 合法财产,包括借贷的自有货币资金及获取的相应收益。
(二)民事法律对民间借贷行为作了认可性规定。《民 法通 则 》规 定 ,“合 法 的 借 贷 关 系 受 法 律 保 护 ”;《合 同 法 》 规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 支付利息的合同”。由于在《民法通则》、《合同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并没 有对交易双方的范围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可以认为民间 借贷双方的借贷合同只要意思表示一致,不违反法律禁 止性规定的,都应受到法律保护。
(三)相关的司法解释对民间借贷利率、效力等问题 作了进一步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 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 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 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 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 保护。出借人不得将利息计入本金谋取高利。审理中发现 债权人将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的,其利率超出第六条 规定的限度时,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最高人民法 院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 复》规定:“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 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但是,企业 以借贷名义向职工非法集资;企业以借贷名义非法向社
市场和宽松的政策而言,我国民间借贷市场刚刚起步,因 此在制定《放贷人条例》时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民 间借贷的主体、监管部门、工商登记、交易范围、资金来 源、利率限制、风险控制、税收义务、反洗钱义务、法律责 任等作出系统并且细致的规定。
(二)明确界定非法集资和民间借贷的标准。有些非 法集资和民间借贷在表现形式上类似,加之我国法律法 规对非法集资的规定语焉不详,给执法、司法机关很大的 自由裁量权,导致有时对同一行为的性质有不同的认定, 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争议。因此必须从行为的目的、对 象、资金来源、造成的危害或损失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 详细的标准,明确界定非法集资和民间借贷的界限,防止 出现执法、司法不公的现象。
(三)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制定《民间借贷利率管理 条例》。利率的变化反映了市场的供求关系,现行民间借 贷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的规定并 没有理论和现实的依据。民间借贷利率既应该是市场化 的,又应该是有限制的,因此只有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 下,充分考虑了不同地域的资金供求关系、经济发展水 平,并权衡政策导向等因素,以此来规定民间借贷利率的 上限,才可以合理引导社会资源的配置,同时压缩不合理 民间借贷的生存空间,防止高利贷的出现。
金 融 FUJIAN FINANCE 实务金融法苑
规范民间借贷的法律分析及相关建议
□凌峻岭
(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中心支行, 福建 厦门 361004)
摘要:民间借贷作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家已经将“规 范发展民间融资”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从法律角度分析了民间借贷的涵义、特征及调整规范等问题,并 提出相关立法建议。
融发展研究,2009,(1). [2]张 书 清.民 间 借 贷 的 制 度 性 压 制 及 其 解 决 途 径 [J]. 法 学 ,
2008,(9). [3] 李 炜 . 关 于 制 定 民 间 融 资 法 规 的 思 考 》[J].当 代 经 济 ,
2006,(1). [4]梁婧.民间借贷规范研究[J].商业经济,2009,(8).
三、制定民间借贷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议 民间借贷宜疏不宜堵,规范和保护民间借贷并推动 其合法运行已成为必然趋势。近年来国家对规范发展民 间融资非常重视,并将其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因此应加快民间借贷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积极、稳妥、 合理地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一)建立专门的民间借贷法规。国际上早有制定专 门的民间借贷法的范例,如香港《放债人条例》规定:任何 人经注册都可以从事放债业务,金额、期限等由借贷双方 自行约定,但其实际利率不得超过年息6分;南非《高利贷 豁免法》规定:机 构 或 个 人 只 要发放5000美元以下贷款, 不管利率高低,只要到管理机构登记即合法。我国也正在 加紧制定《放贷人条例》,相对于上述国家和地区成熟的
一、民间借贷的涵义、特征及利弊分析 民间借贷是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的信用形式。指非 金融机构的自然人、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之间以还本付 息为内容的融资活动。一般有三种类型,即自然人之间的 借贷;自然人与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借贷;企业及 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借贷。其基本特征包括:一是交易的 主体都为非金融机构;二是交易无固定的场所;三是交易 处于国家金融监管当局监管体制之外。民间借贷之所以 能够长期存在,主要是其能够提供方便、快捷的融资服 务,在充分使用社会闲置资金、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 着积极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一是民间借贷若 不加以规范控制可能演变成高利贷或非法集资,不仅干 扰正常的金融秩序,还会影响区域金融稳定。二是有可能 影响国家产业政策。投资者通过民间借贷的投资项目往 往具有自发性,不受国家宏观调控制约,容易造成低水平 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三 是民间借贷有可能产生债务纠纷,引发社会矛盾。民间借 贷手续简单,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和规范管理措施,极易
收稿日期:2010-03-05 作 者 简 介 :凌 峻 岭 (1974- ),男 ,江 苏 南 京 人 ,经 济 师 ,现 供 职 于 中 国 人 民 银 行 厦 门 市 中 心 支 行 。
福建金融 52
2010年第07期
金 融 FUJIAN FINANCE 金 融 法 苑实务
会集资;企业以借贷名义向社会公众发放贷款应当认定 无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