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历次加息利率表
美联储加息情况日期美元指数利率市场观点
第一次加息2004-06-30 88.80 0.0125 加息在意料之中
第二次加息2004-08-10 88.79 0.0150 加息表明经济良好
第三次加息2004-09-21 88.43 0.0175 加息防止通货膨胀
第四次加息2004-11-10 84.36 0.0200 加息改善劳动市场
第五次加息2004-12-14 82.43 0.0225 加息阻止资本外流
第六次加息2005-02-02 83.56 0.0250 加息减小人民币升值压力
第七次加息2005-03-22 83.94 0.0275 加息挽救美元
第八次加息2005-05-03 84.42 0.0300 加息难掩美元跌势
第九次加息2005-06-30 89.15 0.0325 加息使经济数据逐步改观
第十次加息2005-08-09 87.88 0.0350 加息抑制房地产过热
第十一次加息2005-09-20 88.69 0.0375 加息到达中性利率区间
第十二次加息2005-11-03 89.99 0.0400 加息为调控宏观的法宝
第十三次加息2005-12-14 90.44 0.0425 加息步伐即将结束
第十四次加息2006-01-31 89.48 0.0450 加息25个基点伯南克将就任第十五次加息2006-03-29 90.25 0.0475 暗示进一步加息
第十六次加息2006-05-11 84.79 0.0500 加息或将暂停
第十七次加
息2006-06-30 86.20 0.0525 加息暂停,但
强调关注通胀
在美国即将开始新一轮加息前,让我们再次回顾上一轮加息。
美元不断加息的原因。
美国政府不断加息与美国经济当时的结构性矛盾有关。
这种结构性矛盾集中表现在美国不断扩大的巨额贸易逆差上,未来弥补不断扩大的巨大贸易逆差,美国只能依靠从海外不断输入国际资本,而国际资本愿意到美国来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寻求美元资产能产生高额回报,这就需要美元的坚挺,否则美元资产就不会有人愿意出钱来买。
这就迫使美联储必须通过不断加息,把美元利率提升到高于其他国际主要货币利率的水平上。
世界各国与美联储加息的博弈。
全球经济的上升周期从2004 年就开始了,2006年已经接近顶部,亚洲的出口增长已经连续4 年超过20%,比历史平均水平高出一倍。
本轮上升周期也比过去的长,原因就是各国央行迟迟不愿加息。
最近各国央行利率政策的变化并没有令资金大量流出亚洲,也没有新资金流入。
因此,除非有新资金进入,亚洲市场的上升周期不会太长。
如果经济增长不放缓,央行还要继续加息;如果经济放缓,企业盈利将受影响,加息也会停止。
事实上,当时出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各国央行都不是十分愿意加息。
各国央行都不愿加息有诸多原因,首先是老百姓对通胀预期不高,所以央行不希望加息过急,刺破房地产泡沫,进而令经济崩溃;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央行在玩一个“踢皮球”的游戏,即如果美国大幅加息,亚洲央行就不必加息,因为美国需求控制住后,世界的需求就压下去了,对全球通胀都会有抑制作用,反之亦然。
为什么美国当时要加息?
如果将视角放大到美国经济整体和国际金融全局,我们自然会发现,伯南克当时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实环境逼迫他不得不高举紧缩货币的大旗。
最新出炉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虽然趋缓但依旧较为稳定,GDP增长强劲,就业情况也较为喜人,但通货膨胀有些许上升,这种基本面结构意味着美联储不仅有紧缩货币的需要,更有紧缩货币的基础,在市场均已洞察这一格局之时,如果伯南克依旧固执己见地咬住经济增长目标不放,那么美联储的独立性和伯南克的判断力都会受到市场的更大非议。
另一方面,欧洲中央银行在6月8日继续加息了25个基点,就连土耳其和韩国都相继进行了类似操作,在国际性货币紧缩来势凶猛之际,如果伯南克不适时加入世界潮流,那么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会迅速恶化美国的货币环境。
在内部水到渠成、外部暗潮涌动的背景下,伯南克化身为通胀杀手正是因势利导的被动抉择。
从当时美国经济的状态看,应该是国际资本流入停滞所带来的风险更大,因为如果发生这种前景,不仅巨大的贸易逆差没有了弥补来源,会立即影响到美国的经济运行,美元也会面临巨大风险。
周边市场:
黄金在美国加息前阶没有丝毫上涨,开始上涨时在2005年9月,其他金属上涨更早一点。
而此时股市正处于大熊市中,股指直到加息末期才姗姗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