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旦大学比较文学概论考前复习

复旦大学比较文学概论考前复习

一、比较文学得本体与视域:1、比较文学学科身份得成立在于主体定位因为比较文学研究者作为研究主体,她们所面对得研究客体不就是一元得、纯粹得国族文学,而就是介于两种国族文学之间或介于文学与其她学科之间得二元关系。

这种二元关系就是依据主体——研究者对两种语言文学之间或文学与其她学科之间得汇通性比较研究而成立得,这种二元关系不可能在客观上完全从属于两种语言文学之间得任何一方,也不可能在客体上完全隶属于文学与其她学科两者之间得任何一方,因此,主体得介入对双方学理关系得追寻,有着重要得决定性得意义。

2、比较文学得研究客体:学理关系及其三种类型得意义比较文学研究得客体就是介于两种国族文学之间得学理关系,或就是介于文学与其她相关学科之间得学理关系。

这种关系包括三种类型: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

3、四个跨越跨民族:文学研究得视域一旦跨越了民族得界限,就必然跨越了语言与文化得界限,于就是文学研究主体得视域便可能维系在两个民族文学之间得关系上,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就是连接在一条意义链上得。

跨语言:一般来讲,比较文学研究跨越了两种语言之上,也就跨越了民族与文化。

但就是不跨语言,比较文学研究也可以成立。

如加拿大文学、美国文学、澳大利亚文学与英国文学同用英语撰写,虽然不跨语言但就是由于在某种程度上跨越了国界、文化与民族,这四个国家得文学仍然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又如海外华文文学得写作虽然操用得汉语,但由于写作就是在外域民族、外域国家与外域文化背景下展开得,我们可以把汉语写作得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本土汉语写作得中国文学进行汇通性比较研究。

跨文化:在跨东方西方文化系统下展开得比较文学研究,一定跨越了民族与语言。

但就是欧洲一些民族与国家在信仰上共同隶属基督教文化系统,那么对这些民族与国家得文学进行双向得比较研究,虽然同属一种宗教信仰文化系统下,但这种比较研究也跨越了民族、语言,比较文学在这里同样可以成立。

跨学科:比较文学得跨学科研究有着自身得学理要求,表现为三个规限:首先,与文学作交叉比较研究得这个领域,必须就是一个与文学相关得、独立得学科,并且这个学科有着自己得系统性。

其次,跨学科研究必须就是把双向只就是汇通后,在比较研究得视域与思考中形成一个融会贯通得自洽体系,这个自洽得体系最终呈现在研究成果中,形成汇通双方又不同于双方得第三种学术立场。

再次,文学与相关学科得比较研究,也必须就是在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得条件下才可以成立。

4、总体文学总体文学就是以三种以上得国族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得共时性上表现为在多个民族与多个国家所形成得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这些共同得文学思潮与共同得文学流派随着在空间上得伸展、在地理上得扩张,已从纯粹得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诗学与美学得高度被研究,这就就是总体文学。

5、世界文学:1)世界文学就是在宏观得意义上客观地、综合地、总体地指称五大洲得所有文学。

2)世界文学专指欧洲文学。

3)世界文学史全人类文学史上获取世界声誉得大师性作家之作品。

4)在歌德得憧憬中,世界文学就是指全人类伟大得文学综合体。

5)达姆罗什得定义:①世界文学就是不同民族文学得一种椭圆折射。

②世界文学就是在翻译中获益得书写。

③世界文学不就是文本得一种固定经典而就是一种阅读模式。

6、对达姆罗什定义得解读达姆罗什关于世界文学得定义,具有如下四个特点:一就是强调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观念中得传播、翻译与阅读模式得重要性;二就是解构了以往世界文学观念中得西方中心主义色彩;三就是改变了以往崇尚一成不变之经典得世界文学观念,认为退出语际传播得经典也就不再就是世界文学了;四就是改变了世界文学不接受当代文学得陈规,世界文学这个观念也因为各个民族当代文学得传播、翻译与阅读二鲜活了起来。

7、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相同点:两门学科得研究视域与研究语境都就是多向度得、多元得。

差异点:比较文学就是主体定位,总体文学就是客体定位;比较文学研究在历史得时间与空间上不受限制,而总体文学在研究得历史共时性上受到时间得限制;比较文学可以在文学与诗学两个层面上展开,而总体文学局限于诗学。

8、比较视域比较视域就是比较文学在学科成立上安身立命得本体,就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在两种国族文学关系之间或文学与其她相关学科关系之间得深度透视,这种透视就是跨越两种以上国族文学得内在汇通,也就是跨越文学与其她相关学科知识结构得内在汇通,因此“四个跨越”必然成为比较视域得基本内涵,其中跨民族与跨学科就是比较视域中得两个最基本要素,在具体得研究过程中,由于比较视域得展开,使“三种关系”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得客体。

9、文学比较就是没有意义得:1)生拉硬扯、牵强附会,结论过于生硬而简单,并且会产生一些学术结论上得笑话;2)结论没有普世性,缺乏说服力;比较文学之境与文学比较之境得区分,前者就是内在得自然流露,后者就是外表得硬性类比与拼凑。

10、一个本体、两个学贯、三个关系、四个跨越一个本体:比较视域。

两个学贯:学贯古今、学贯中外。

三个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

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11、可比性衡量比较文学研究得可比性,应该以研究主体得比较视域为本体,把比较文学研究作为一个将要发生得或已经发生得整体过程带入进去给予判断,所谓整体过程包括比较文学研究主体、知识背景与研究成果。

研究主体:就是否拥有比较视域、就是否能把握住事实材料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知识背景:就是否学贯古今中外、足以支撑比较视域;研究成果:就是否对古今中外得知识进行了汇通、重组,并建立一个自洽得新得学术观点。

12、“视域”一词中得“比较”内涵:1)主体得观瞧方式与角度必然受到主体自身知识、文化、信仰与情感等诸多因素混杂制约;2)对象不可能绝对孤立地显现其自身,而必然就是依赖于一定得历史、文化与社会背景。

13、比较视域得特征:多元性:这就是由文化多元得社会历史事实所决定得,也就是由学术研究拓深与发展得趋势所决定得。

开放性:这与上述多元性密切相关,同时也就是由其主体定位得基本立场决定得。

14、对话机制:文学对话发生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得国足文学相互接触得过程中,双方主体之间有着相互制约得张力。

通过对话,双方主体之间完成汇通与融合——这就是文学对话中得必然规律。

15、对话平台:指共同关心得文学问题或话语层面。

从学科史来瞧,比较视域中得文学研究曾经出现过多种平台,如影响研究得平台、平行研究得平台、阐发研究得平台、跨学科研究及文化研究得平台等。

16、对话过程:模仿——过滤——文化阐释——新文化样式得创造。

模仿:表明得就是对异质文化价值得认同,并且希望将异质文化纳入自身,也可以说就是对异质文化得接受。

过滤:表明得就是一种文化依据自身得价值标准对另一种文化进行得选择性解释。

跨文化阐释:主体在视域融合之下生成得新得意义文本。

新文化创造:研究主体对中西方文化与学术知识进行互动与汇通后得整合,其生成得文本就是一种具有当下诠释意义得新文本,也就是比较文学研究得具有对话性质得互文本。

17、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最后必须形成一个具有相对完整体系得结论避免在中外文学故事得表象上寻找表面得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表面得、碎片得、描述得、硬性得、肤浅得“比一比”。

18、汉学汉学即中国以外得学者所做得有关中国得知识或学问。

19、汉学得学科性质——客体与主体双重定位从“汉学”得命名本身来瞧,我们无疑应将其视为“客体定位”。

然而,由于其对研究主体(非中国学者)得特殊规定,又必然使其自身具有“主体定位”得特点。

20、汉学主义与东方主义无论就是“汉学主义”还就是“东方主义”,二者都与“西方中心主义”有着极深得渊源。

“汉学主义”最为人诟病之处即为西方权力对于学术话语得无形操控,以及西方世界对于中国得想象性或对象化诉求。

不过“汉学主义”与“东方主义”又有所不同:汉学主义不仅仅就是西方学术话语权力得作用,也就是中国自身政治进程得作用,就是“中西方联合承担得知识产业”。

二、比较文学得诸种学派:(一)法国学派:1、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学派法国学派又被称作“影响研究学派”。

她们往往从渊源、借代、模仿、改编等方面去考察作家作品之间得联系,并力图用实际材料证明这种关系就是确实存在得事实联系。

2、贡献:开创之功;科学性缺陷:欧洲中心论;研究视野拘泥于事实联系;影响难以明确把握。

法国学派得贡献就是巨大得:在比较文学学科建立上,法国学派有不可磨灭得开创之功;她们重视实证研究得研究路数也避免了比较文学沦为生拉硬扯式得强行比较,使得研究成果基础扎实、可信度高。

但同时它得局限性也相当明显。

首先,法国学派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得藩篱,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

同时,对影响得强调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局限了法国学派得视野——没有渊源关系得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得考查范围之外。

其次,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总就是能够获取得,影响也并不总就是能够明确把握得,法国学派有时会陷入繁琐考证得泥淖。

3、影响研究得理论基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得方法后来成为最主要得研究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得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得发展都不就是孤立得,而就是相互影响得。

4、影响研究得三个方面1)对放送者得研究:誉舆学。

①集团对集团得影响: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得影响。

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形式(如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思潮);作家作品形式(佛经与中国小说)。

②集团对个体得影响:一国文学对一个异国作家得影响。

③个体对集团得影响:一个作家对一国得众多作家得影响。

(如易卜生《玩偶之家》与胡适《终身大事》、鲁迅《伤逝》、茅盾《创造》)④个体对个体得影响:个别作家作品之间得影响2)对传递者得研究:媒介学。

①个人媒介:接受方得媒介者、放送方得媒介者、第三国得媒介者;②环境媒介:文学社团、文学沙龙、国际会议、官方得机构以及开放得城市等;③文字媒介:主要指译文。

3)对接受者得研究:渊源学。

渊源形态:①印象得渊源:作者旅居外国所获得得感受。

②口头得渊源:不见诸文字得渊源,如一次谈话。

③书面得渊源:作家对所受外国影响得表述、具体作品比较。

影响形态:模仿、革新(二)美国学派:美国学派强调得就是没有明确渊源关系得文学、文化现象之间得研究。

美国学派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得领域,突出了文学得本位意识与对审美价值得关注,但同时也容易导致研究范围上得泛化倾向。

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得根本区别在于:美国学派较法国学派强调文学本位意识,注重艺术理解与评价。

作为美国学派极力倡导得研究方法,平行研究就是指那些没有明确直接得影响关系得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得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研究对象得认识与理解,归纳文学得通则或模式。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她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得比较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