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教育学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教育学


“教育是生活的预备。”
•依据自然法则,发展 儿童道德、智慧和身 体各方面的能力”的 活动就是教育 。
•“教育是经验 的改进和改 造。”
教育的定义
• 广义教育:凡是以教与学为活动形式,有目的 地促进人身心发展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 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 狭义的教育: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 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 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它主 要指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
• 生物起源说的 主要观点是
• (1)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 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 物界。
• (2)人类社会教育的产生是一个生物学的 过程,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 继承、改善和发展。
• (3)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 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1、教育的民族性原 则
2、教育、教学必须 建立在心理学的基 础上。
在沙皇专制的年代中, 他热情地希望人民获得自由;
他是儿童心灵的朋友, 他从毁灭中把学校拯救——
如今他将永垂不朽!
斯宾赛(英)——《教育论》
教育目的——为完满生活作准备 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 智育——自我教育,乐学 德育——自然后果 体育——营养保健、锻炼
道德教育方法——参验反省、择善而从
教学方法——强学力行、虚壹而静、积渐全进、 专一有恒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它分四个步骤:
一是讥讽,即通过不断提问, 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承 认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
二是助产,就是帮助对方抛弃 谬见,使他们找出正确、普遍 的东西。
三是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 出共性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时间: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中叶 特点:没有从哲学等学科中分化,只是简单的经
验总结概括 代表人物:中国——孔子、孟子、荀子、朱熹
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代表作品:中国——《论语》、《学记》
西方——《理想国》、《雄辩术原理》
中国代表人物介绍——孔子
•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办学方针——有教无类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教学原则和方法
亚里士多德
(1)教育要适应自然
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即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
植物灵魂——生理部分———体育(0-7) 动物灵魂——感觉灵魂———情感训练(7-14) 理性灵魂——理性——智、美育(14-21)
(2)和谐发展 (3)教育与人的身心 发展特点相适应
《学记》
1、教育作用和目的——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第二节 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以人类教育现象作为研究对 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教育现象与教育规律
1.教育现象 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
式。 (1)教育现象的三个规定性: ▪ 教育现象是一种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古
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的存在物; ▪ 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
(三)科学教育学的创立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教育诗》 凯洛夫——《教育学》
1.克鲁普斯卡娅
克鲁普斯卡娅(1869——1939)是苏联
早期著名教育家、列宁的夫人和战友。 十月革命后,克鲁普斯卡娅在教育人民委员 部领导教育工作。1927年起任苏联共产党 (布)中央委员。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一)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三)教育影响
1.教育内容。 2.教育方法 。 3.教育手段。 4.教育组织形式 。 5.教育环境。
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产生
1.生物起源说:
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l利 托尔诺(.Letourneau,1831-1902)与英国的 教育学家沛西.能(T.P.Nunn,1870-1944)。 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 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教 育行为之间的差别。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产生
1、夸美纽斯(捷)——《大教学论》 (1)普及教育 (2)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3)完整的学校体系 (4)教学原则 (5)建立班级授课制
教育学之父
2、洛克(英)——《教育漫话》 绅士教育
“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 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 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 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1、重视教育在人发展的作用 2、在体育、劳动教育和智育、德育方面提
出了意见 3、首次提出教育心理化的口号 4、积极探索教学规律、简化教学方法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内容全面,体系完整 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基础 把学生心理活动作为教学过程的依据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①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活动,为人类社会所特有。 ②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③在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虽不是全部,
但仍属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④学校教育的产生,无疑是人类社会生活、特别是文
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之后的产物,社会已开始步入阶 级社会,教育也就具有阶级性的特点了。 ⑤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讨论教育的起源,也不能忽 视人的发展的需要问题。
她根据列宁的指示编著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 义》(1917年出版),被认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 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著作。
2.加里宁
(1875—1946)是前苏联共产党和
国家领导人之一。他对共产主义教育问题发
表过许多演讲和论述,汇编成《论共产主义
教育》。他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出
发,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重视共产主
义道德教育,对教师的作用进行了深刻的分
析。
3.马卡连柯
(1888年—1939年),苏联著名教育革
新家、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和作家。他 的主要著作有:《教育诗》、《一九三零年 进行曲》、《塔上篇》、《父母必读》等。
他的《教育诗》(1933—1935年出版) 总结了“工学团”的教育经验。他以共产主义 思想为指导,重点总结了集体教育、劳动教育 和纪律教育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平等影响” 原则,与资产阶级“自由教育”的错误理论进 行了不懈的斗争,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 推进了教育学科学化的进程。
1 <<论语>> : 2 <<孟子>> : 3 <<书经>> : 4 <<诗经>> : 5 <<礼记>> : 6 <<左传>> :
11,705 字 34,685 字 25,700 字 39,234 字 99,010 字 196,848 字
结 合。
• 《中庸》解释为“天命之谓 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 教”。教的目的是帮助人踏 上人间正道,走正确的人间 道路。
亚圣—孟子
西文“教育”的词源
“education”、“education”、“Erziehung”, 三者都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educare”是 个名词,它是从动词“educere”转换来的。 “ educere”是由前缀“ e”与词根“ducere”合 成的。前缀e有“出”的意思,而词根ducere则为 “引导”, 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就是采 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 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二)教育的发展
1、原始教育 (1)无阶级性 (2)为生产劳动服务 (3)非独立性 (4)贫乏性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 1、出现了阶级和剥削 ❖ 奴隶主不但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还完全
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强 制下从事最繁重的劳动。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 2、生产力有了一定的进步
教学原则与方法
深造自得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 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
专心有恒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 之,未有能生者也。”
循序渐进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重思存疑 因材施教
荀子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目的——士、君子、圣人
道德教育内容——崇礼尚义、隆师亲友
第一章 教育、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 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第三节 教育学的功能与意义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 一、教育的概念
这是甲骨文中”“教”字的象形 文字,象征着执鞭监督孩子学习。 “育”字则有养育孩子之形。
• 在我国:
•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 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 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 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 子使作善也。”
第二,普及性。 第三,教育门类日
渐齐全,形式日益 多样。 第四,教育水平迅 速提高。
四、教育的共同特征
▪ 社会性 ——社会现象,非生物、心理现象 ▪ 永恒性 ——和人类社会共始终 ▪ 生产性 ——起源、发展 ▪ 历史性 ——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特征 ▪ 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
“要把弟子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 教育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和保险的 办法。”
卢梭(法)——《爱弥儿》
1、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2、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教育 3、开拓了教育与个体生长的关系研究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
会变坏了。”
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与葛笃德》 《葛笃德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