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通运输组织学课程设计

交通运输组织学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课程名称: 交通运输组织学设计题目: 多式联运的研究探讨学生: ***学号: *********班级: 物流***院系名称: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指导老师: 柳伍生何其超周和平向慧利华..2015 年12 月..《交通运输组织学》课程设计课程名称: 交通运输组织学设计题目: 多式联运的研究探讨学生: **学号: *******班级: 物流**院系名称: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指导老师: 柳伍生何其超周和平向慧利华..理工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物流工程专业2**级02班课程名称交通运输组织学题目多式联运的研究探讨学生 ** 学号 *****........2、此任务书最迟必须在课程设计开始前一周下达给学生;..交通运输组织学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目的与要求1、课程设计目的《交通运输组织学》课程是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的必修课,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设计是在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完成之后,为巩固课程涉及到的交通运输组织学方面的方法、理论而开展的。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结合实际背景,应该已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资料查阅能力、绘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系统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等,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2、课程设计要求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根据课程涉及的相关容与方法,结合实际背景,系统解决实际问题。

从背景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要结论等几个方面开展。

要求课程设计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与课程相关性并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

二、课程设计的依据与资料来源课程设计的依据:①客货运管理相关标准与规②《交通运输组织学》,董千里,人民交通,2008年③《公路运输组织学》,维斌,人民交通,1998年④《交通运输组织学》,书堂,东南大学,2008年⑤《运输组织学》,戴彤焱,机械工业,2008年资料来源:①指导教师提供相关资料;②实际调研收集资料;③相关书籍;④网络资料收集。

....三、课程设计学生应完成的容根据《交通运输组织学》课程设计要求及线路优化设计容,学生应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容开展设计:第一章概述1.1 设计背景和容1.2 概括问题的提出1.3 本设计所做的工作及基本结构第二章货运中心配送路线优化的研究现状2.1 配送路线优化的意义2.2 货运中心路线优化的方法2.3 货运中心路线优化原则第三章南城平安()货运公司配送线路现状3.1 公司业务状况3.2 公司的配送路线3.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第四章货运中心配送路线的优化设计4.1 优化思路4.2 市配送优化第五章南城平安()货运公司线路优化模型的求解5.1 节约法的基本思想与步骤5.2简单节约法的求解5.3 用改进的节约法制定配送计划5.4 配送计划软件的实际运用5.4.1 计划软件的运用5.4.2 配送和流通中心的关系(上述为例子,请大家结合自己的设计容完成本部分容)....四、课程设计要求及其它1、时间安排:二周设计时间(2016年1月3日~2016年1月16日),实际操作中,可提前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大纲的完成;2、要求独立完成,一人一题,每人提交1份打印的设计成果(A4)及电子文档;3、格式要求:装订按照要求的顺序依次装订成册,胶装封面,文档具体格式参考格式模板;4、纪律要求:集中在固定教室严格考勤,按照作息,一般不允许请假,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填写请假条报院领导批准,否则按照每天旷课8节处理。

另请假或旷课时数累计达全部设计时间的1/3以上,该课程设计按照零分计。

运输与物流工程系2015年12月....目录第一章概述述 (14)1.1多式联运的的定义 (14)1.2多式联运的起源及意义 (14)第二章多式联运的研究 (16)2.1我国运输的现状研究 (16)2.2多式联运的发展 (17)第三章各多联式运输的构成及特性 (19)3.1多联式系统的构成 (19)3.2多式联运的特性 (20)第四章我国多式联运的发展 (23)4.1我国多式联运发展的趋势 (23)4.2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存在的问题 (24)第五章建议和总结 (25)5.1对我国多式联运发展的几点建议 (25)5.2总结 (26)参考文献 (27)《交通运输组织学》课程设计评分表 (27)..第一章概述1.1多式联运的的定义多式联运:由两种及其以上的交通工具相互衔接、转运而共同完成的运输过程统称为复合运输,我国习惯上称之为多式联运。

《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对国际多式联运所下的定义是:按照国际多式联运合同,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由多式联运经营人把货物从一国境接管地点运至另一国境指定交付地点的货物运输。

而中国海商法对于国多式联运的规定是,必须有种方式是海运。

1.2多式联运的起源及意义多式联运的产生源自运输市场对完整运输产品的需求。

由于运输链条的延伸和不同运输方式的技术特性,完整运输产品的供给就意味着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协作生产模式,即多式联运。

多式联运并不是一种新的运输方式或运输技术的产生,而是一种组织形式的创新。

作为一种先进的运输组织形式,它是通过优化组合不同运输方式,充分发挥其各自技术优势,在合理的全程运输成本基础上实现运输产品的完整性。

由于多式联运这种运输组织形式的出现,摆脱了过去单纯通过技术创新对运输业的经济优化,进而从组织创新来优化运输业的资源配置,从而极降低了货物运输过程中的转运时间和成本,使得运输业进入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单个运输方式发展的崭新阶段。

也正因为如此,多式联运从表面上的一种运输组织形式进一步深入到经济组织的意义上来。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多式联运改变了运输业中不同运输方式间的关系,使各种运输方式从过去的以竞争为主的关系转变到以协作为主。

各种运输方式从相继出现以来,不仅在运输市场的主导地位上相继争夺并替代,也在彼此服务重叠的区域展开激烈竞争,同时也在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方面进行斗争,各自的运输系统之间也相对..孤立、封闭,因此各种运输方式的主体之间缺少合作。

而现代多式联运出现之后,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系统间的衔接得到了加强,不同运输方式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合作得到了深化。

这种经济主体间从竞争为主的关系向协作为主的关系转变,以及由此形成的运输链条的衔接与一体化,使得过去以治理竞争关系为主的经济组织向治理协作关系为主的经济组织转变,这正是一种经济组织的变革。

其次,多式联运改变了运输企业间的竞争模式,使过去单个运输企业间的竞争逐渐发展为运输链条之间的竞争。

也就是说,未来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链条整体的效率。

因此,对于运输企业而言,不能仅仅在自身角度考虑竞争策略,还必须从运输链条整体的角度考虑自身如何适应链条需要,同其他主体展开协作等一系列问题。

换言之,经济组织问题从单个企业部延伸拓展到整个链条之上的各个企业之间。

..第二章多式联运的研究2.1我国运输的现状研究我国是直至世纪年代后期才开始运输方式的理论研究的。

多年来,对运输方式的认识已由当初的肤浅认识,发展到了概念相对清楚,研究对象和研究围基本明确,并着手实践的状态。

这一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工〕。

(1)运输方式研究的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 5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了有关运输方式的专题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交通运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页输业与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发展与综合利用,在具体条件下采用不同运输方式的经济论证,培训和提高科研人员的业务素质,为开展科研工作打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对综合运输的一些认识和概念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运输体系的综合发展问题现有运输体系的综合利用问题运输技术发展方向,新的运输方式和重要技术装备的技术经济评价问题等'。

但从总体上讲,这一时期对综合运输认识还是概念性的研究,基本上还没有上升到政策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和论证,较多的停留在理论层面,因而没有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2)运输方式研究的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快,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的矛盾日益突显。

为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以其他运输方式分流铁路运量为主题的综合运输课题,开始从理论研究进入运输经济政策与实践的探索阶段。

世纪年代初,我国就对短途运输中铁路与汽车的合理分工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汽车运输的经济距离为标准的分工理论。

·随后,又提出在确定汽车运输的经济运距时,要考虑时间价值影响的因素。

同时国家经委、计委、铁道部、交通部联合发出《关于逐步将铁路短途运输物资改由汽车运输的通知》,经过几年的试点、总结与推广,公铁分流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与此同时,铁水分流、铁路与民航分流的问题也在进行研究。

(3)运输方式研究的实践时期(20世纪90年代一至今)..到20世纪年代末,随着我国对综合运输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及研究成果方案的示应用,人们不仅加深了对综合运输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而且对其在我国的全面推广应用增强了信心。

从此,我国运输方式的研究进入了大规模的实践时期。

我国运输方式研究,已经从方式间分流运量和协调发展等某一方面的个别研究,走向方式间的全面整合、系统规划、系统建设和系统运营等系统全面研究阶段。

理论研究的进步,认识水平的提高,迅速使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主要表现在综合运输发展己经提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议事日程,成了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一项方针国策,并已在和正在满足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需求和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口。

但是,目前我国对运输方式选择的研究还非常有限,许多研究只是原则上的共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仍有许多分歧。

因此,对运输方式选择的深入系统研究也越来越必要,并将是一件长期艰苦的工作过程。

2.2多式联运的发展2.2.1形成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现代多式联运的形成期,其主要特点是陆上集装化多式联运实现了公铁运输方式的结合,公路同铁路之间的关系由过去的激烈竞争转为相互能够合作,由此初步形成了陆上集装化多式联运系统。

而沿海集装箱运输也日趋活跃,逐步开始试办集装箱运输,并从近海运输向远洋运输进发。

随着陆桥运输的发展,海铁联运也初步形成,但总体上由于海运集装箱仍处于港间试验阶段,围绕海运集装箱而构建的陆上运输系统仍不成熟。

2.2.2成长期(20世纪七八十年代)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现代多式联运的成长期,其主要特点是国际集装箱运输迅猛发展,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大幅增加,国际集装箱运输在船舶与港口环节的发展逐步完善,各发达国家在继续发展港口集装箱集疏运体系和配套软件的建设方面的同时,也对陆集疏运的公路、铁路和中转场站及车辆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基本上形成了适应需要并且现代化水平较高的配套体系,使集装箱从港口向陆延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