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1019(秘书学、新闻学、汉语国际教育)/ 0933060(小学教育)课程名称:《古代汉语》总学时数:48学时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如秘书学、新闻学等)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授课对象为本科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以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言现象及其理论知识,以便为阅读古代汉语作品、为理解古今汉语的语言现象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的概括论述。

教学要求:(1)掌握古代汉语常见的语言现象,并了解其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力求贯通古今,注重沿流讨源,通过古今汉语比较来把握古今代汉语的异同。

(3)课堂讲授与课后辅导、课外练习相结合。

4.教学重点、难点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现象与规律的认知与把握,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学难点之所在。

5.教学方法与手段概述通论,指导阅读,加强练习。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主要参考书目: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5月第3版2.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6月版3.许嘉璐主编《古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4.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3版5.许威汉《训诂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5月版6.裘锡圭《汉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9月版7.蒋绍愚《古汉语词汇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8.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版9.杨伯峻《古汉语虚词》,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5月版10.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1980年9月版7.其它根据部颁教学大纲,结合本专业教学实际,课程于二年级开设,全学年上课十六周,每周三节,共计四十八学时。

二.正文绪论一.教学要求主要明确三个问题,即:什么是古代汉语,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古代汉语1.对象:古代汉语书面语之一——文言。

2.性质:古代汉语文言的常见语言现象及其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概论课。

3.内容:通论古代汉语语言和语用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1.掌握古代汉语文言的常见的语言现象及其规律。

2.增强对于古今汉语语言现象及其演变的理解能力。

第三节怎样学习古代汉语1.阅读理解,相辅相成结合古代汉语语言和语用现象,理解和把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古今贯通,比较互证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因此通过古今汉语的贯通互证,比较异同,从而加深对古代汉语的认识。

3.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以已知探未知,举一反三;以未知证已知,巩固加深。

三.本章学时数2学时第一章文字一.教学要求了解汉字的表意性质与因形示义的特点,掌握汉字的构形规律以及字体的古今流变与字形的孳乳变异。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汉字的特质一.汉字作为语言符号据义构形的表意性质,因形示义的特点。

二.汉字作为文化符号汉字作为汉文化的表征,汉字作为艺术符号的价值。

第二节汉字的形体构造一.“六书”总论六书”名义、次第、源流。

二.“六书”分论通过具体字例,详细解说作为汉字构形条例与应用法则的“六书”,从而探明汉字的形义关系。

1.构形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2.用字法:转注、假借第三节汉字的字体演变一.字体的演变汉字自产生以来,形体演变各阶段的基本状况:1.古文字(从商周甲、金文到秦小篆)2.隶变(从小篆到隶书)3.楷化(从隶书到楷书)4.行书、草书二.字体演变的大势汉字字体演变的总趋势:1.笔势化(从图画到文字,从笔意到笔势)2.简化(异体的归并,笔画的趋简)3.优化(汉字系统与汉字结构合理配置)第四节汉字的用字现象一.古今字作为一种历时现象,为适应汉语书面表达的需要而导致的汉字的孳乳与变异:1.同源分化的古今字由于词义的引申而产生的分化。

2.假借分化的古今字由于词形的假借而产生的分化。

二.异体字由于时空两方面的因素,累积而产生的一词异形的羡余现象。

异体字的类型:1.异构(构形法不同而产生的异体)2.异符(会意字或形声字构件不同而产生的异体)3.异位(偏旁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异体)4.异定(由隶变、楷化或讹变而产生的异体)三.繁简字汉字书写笔画的多与寡所产生的异体现象。

其产生途径:1.选用简体2.省改繁体3.创制新字4.同音归并5.行草楷化三.本章学时数8学时第二章词汇一.教学要求了解古代汉语词汇与词义系统,以及上古汉语单音成词的特点;掌握古今词汇的异同,以及古代汉语词义的引申规律。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古今词汇的异同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词汇、词义的古今演变所呈现出的种种差异。

第二节词义系统一.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本义:由字形反映的、有文献用例的词的最早的使用义。

2.引申义:由本义延伸衍化而来的派生义。

二.如何探求本义1.因形求义2.用例归纳三.词义引申的理据1.引申规律(1)由具体到抽象(2)由特殊到一般(3)由实到虚(由实词到虚词)2.引申方式(1)联想:根据事物的相似性由此及彼进行引申。

(2)类推:根据事物的相关性由此及彼进行引申。

3.引申模式(1)链条式(2)辐射式(3)综合式4.引申结果(1)词义的扩大、缩小与转移(2)词义的升降(3)词义的变性第三节词汇系统一.同义词1.同义词的确认同中有异、同类互补的一组词。

2.同义词的辨析(1)注意适用对象(2)注意使用范围(3)注意语意轻重(4)注意感情色彩(5)注意语法特点二.同源词1.同源词的条件同出一源、音近义通的一组词。

2.同源词的系联举例分析同源词的音义关系。

三.本章学时数8学时第三章语法(一)一.教学要求掌握古代汉语实词的使用特点,古代汉语特殊的语法、语义现象,以及特殊语序与固定句型。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概论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以及古今语法的异同。

第二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一.名词活用为动词二.其他词类的活用现象第三节古代汉语特殊的语法、语义现象一.名词作状语1.表示比喻2.表示对人的态度3.表示工具或行为方式4.表示处所5.表示时间二.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3.名词的使动用法三.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名词的意动用法四.为动用法第四节语序一.前置与倒装前置为语法之常,倒装为修辞之变。

二.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2.否定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3.强调句中,用“之”、“是”作标志前置宾语4.习惯用法中的宾语前置第五节句型一.判断句1.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2.古汉语判断句的几种格式:(1)“……者,……也”及其变式(2)用代词“是”作主语的判断句(3)用副词“乃、则、即、必”等表示加强的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加强的否定判断二.被动句1.意合法的被动句2.格式化的被动句(1)“于”字式(2)“为”字式(3)“为……所”式(4)“见”字式(5)“见……于”式(6)“被”字式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2.谓语主干动词的省略3.动词宾语的省略4.介词及其宾语的省略5.其他成分的省略四.习惯句式1.如何、若何、奈何、如……何、若……何、奈……何 2.孰与、孰若3.何以……为、何……为4.有以、无以5.以为、以……为6.无乃……乎、得无……乎7.不亦……乎三.本章学时数8学时第四章语法(二)一.教学要求了解古代汉语虚词的类别,掌握古代汉语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概述古代汉语虚词的语法功能及其分类。

第二节副词一.程度副词:少、稍、颇;益二.范围副词:但、徒、特、第、直、独;仅三.时间副词:曾;再、复四.情态副词:且;盖;乃五.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非六.表敬副词:窃、贱、猥、伏、敢;请、幸、谨、敬、垂、枉、惠、辱七.指代性副词:相、见第三节代词一.人称代词:1.自称:吾、我、予(余)2.对称:女(汝)、尔、而、若、乃3.他称:之、其4.谦称与尊称5.单数、复数与活用二.指示代词1.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2.远指代词:彼、其、夫、尔3.旁指代词∶他4.焉、诸(附:其他兼词)三.疑问代词1.谁、孰2.何、胡、曷、奚3.安、恶、焉四.无定代词1.肯定性无定代词:或2.否定性无定代词∶莫五.辅助性代词1.者2.所第四节介词与连词一.介词:于(於、乎)、以、为二.连词:与;而;且、以;则、然则;虽、然、虽然第五节助词一.结构助词:之二.语气助词:1.句首句中助词:夫、其、也2.句末助词:也、矣、乎、与(欤)、邪(耶)、哉、夫、耳、而已三.本章学时数8学时第五章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一.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古代汉语语用以及古籍的基本知识,以便综合运用来指导阅读实践。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修辞一.古代汉语修辞概述二.常见的修辞方式举例1.代称 2.并提 3.互文 4.连及5.割裂 6.用典 7.委婉第二节句读一.断句与标点二.如何断句1.借助句首或句末虚词2.注意句式3.注意对话标志4.注意语法特点5.利用古书注疏6.注意节律与韵脚7.掌握必要的文化常识8.其他三.古书误读类例1.不当断而断2.当断而未断3.当属下而误属上4.当属下而误属上5.断句是而标点非第三节古注一.古注概述二.古注的体例和方法1.体例(1)传注体:解释古书正文(2)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3)集解体:汇集各家对本书的注解2.方法(1)形训:通过汉字字形分析解释词义(2)音训:用同源词作释以探其源,用本字破借字(3)义训:直训(同义作释)、义界(用语句描写或定义)三.古注的术语常用术语的用法:曰、为、谓之、谓、言、貌、犹、之言、之为言、读为、读曰、读如、读若、如字、当为、当作、衍、脱(夺)第四节今译一.今译的原则:信、达、雅二.今译的要求1.准确把握原文的思想内容,务求符合原意。

2.紧扣原文遣词造句规律,不衍不漏,务求与原文表达相一致。

3.保持原文风格,译文语言力求平易自然、明白流畅。

三.今译的方法1.直译与意译2.增减、改易、移位、保留第五节韵律一.上古音与语言节律1.上古音概说上古汉语声、韵、调系统。

2.上古音的运用上古音与双声叠韵、押韵、通假以及异读。

二.中古音与诗词格律1.中古音概说中古汉语声、韵、调系统。

2.诗词格律例说(1)诗律(2)词律(3)曲律第六节辞书介绍下列常用工具书:《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经传释词》、《词诠》、《辞通》、《联绵字典》、《诗词曲语辞汇释》、《佩文韵府》、《骈字类编》、《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三.本章学时数14学时教研室: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执笔人:王玉宝系主任: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