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射影几何简介

射影几何简介



笛沙格把他的射影几何思想用于圆锥曲线,得到许多新颖的结果: – 直线可以看作具有无限长半径的圆的一部分; – 焦点相合的椭圆退化为圆; – 焦点之一在无穷远的椭圆是一抛物线,等等.
• • •
他不再把圆锥曲线看作圆锥与平面的交线,而是理解为圆的截景. 圆不仅可以变换为椭圆,而且可以变换为开口的抛物线或双曲线,这时的曲线仍看作封闭的, 只不过是一个点在无穷远而已. 笛沙格力图用投射、截景等射影几何概念统一处理各种圆锥曲线,从而为圆锥曲线的研究开 辟了广阔的前景.
• •
为什么笛沙格的书在当时被忽略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它被差不多同时出现的解析几何掩盖了.从思想的深刻来讲,笛沙格的射影几何是可以 和笛卡儿的解析几何相媲美的.但笛卡儿的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可以迅速 得到数量结果,而射影几何主要是对几何的定性研究.当时的技术发展更需要解析几何这样 的有力工具. 第二个原因是,笛沙格的写作形式比较古怪,他引进了 70 个新术语,其中多是从植物学借 用的.例如,他用棕 (Palm)、干、树来表示三种不同性质的直线.这类语句以及不易理解的 思想,使他的书难于阅读. 除了笛卡儿、帕斯卡、费马等几位大数学家外,很少有人欣赏他的著作.
1
B′ O . A′
C′
B
C
D′ A
D
• • •
那么,截景与原形究竟有什么共性呢?这正是阿尔贝蒂苦苦思索而未找到答案的问题. 阿尔贝蒂还考虑到:如果在眼睛和景物之间插进两张玻璃板,它们上面的截景将是不同的; 如果从两个不同位置来观察景物,截景也将是不同的.但所有截景都反映同一景物,它们之 间必存在某种关系. 于是他进一步提出问题:同一景物的任意两个截景间有什么数学关系,或者说有什么共同的 数学性质?他留给后人的这些问题成为射影几何的出发点.
′ B′ C
B . A′ D′ A
C
O
D
3
• •
引入了无穷远点和无穷远线后,笛沙格证明了著名的笛沙格定理:若两个三角形对应顶点连 线共点,则对应边交点共线.不管两个三角形是否在同一平面,定理都是成立的,逆定理也 同样成立. 笛沙格在书中对二维和三维的笛沙格定理及其逆定理都作了证明.
O
A B C R C′ A′ Q P
笛沙格
• • • •
射影几何的创始人是法国的建筑师笛沙格. 1639 年,笛沙格发表了一本重要著作《试论圆锥与平面相交结果》 ,推动了 19 世纪射影几 何的蓬勃发展,被公认为这一学科的经典. 但它在发表之初,却没有受到数学家们的重视.笛沙格把书印了 50 份,分送给他的朋友,不 久便全部散失了. 直到 1845 年,沙勒才偶然发现了一个手抄本,由波德加以复制,使笛沙格的射影几何成果 复明于世.1950 年左右,这部书的一个原版本终于蒂在 1435 年写成的《论绘画》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思想:在 眼睛和景物之间插进一张直立的玻璃板,并设想光线从眼睛出发射到景物的每一个点上,这 些线叫投影线. 他设想每根线与玻璃板交于一点,这些点的集合叫做截景.显然,截景给眼睛的印象和景物 本身一样,所以作画逼真的问题就是在玻璃板 (实际是画布) 上作出一个真正的截景.
• •
例如,人眼在 O 处观察平面上的矩形 ABCD 时,从 O 到矩形各点的连线形成一投影棱锥, 其中 OA,OB,OC,OD 是四根典型的投影线.若在人眼和矩形间插入一平面,并连结四条 线与平面的交点 A′ ,B′ ,C′ ,D′ ,则四边形 A′ B′C′ D′ 为矩形 ABCD 的截景. 由于截景对人眼产生的视觉印象和原矩形一样,它们必然有相同之处.但从直观上看,截景 和原形既不全等又不相似,也不会有相同的面积,截景甚至并非矩形.
• •
2
• • •
笛沙格数学思想的出色之处,首先在于他引进了无穷远点和无穷远直线.阿尔贝蒂曾指出, 画面上的平行线应画成交于一点,除非它们平行于玻璃板. 例如,图中的 A′ B′ 和 D′C′ 便相交于某点 O′ ,这一点不和 AB 或 DC 上任何普通的点对应, 所以叫影消点,而除 O′ 外的直线 A′ B′ 或 D′C′ 上的任何点,都对应着 AB 或 DC 上某个确定 的点. 为了使 A′ B′ 与 AB 上的点以及 D′C′ 与 DC 上的点有完全的对应关系,笛沙格在 AB 及 DC 上 引入一个新的点,叫做无穷远点,把它看作两平行线的公共点. O′
射影几何简介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August 1, 2016
一、历史背景
透视法
• • •
射影几何起源于透视法,而透视法是与绘画艺术分不开的. 在中世纪,画家的主要任务是颂扬上帝和为圣经插图.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描绘现实世界 逐渐成为绘画的目标了. 为了在画布上忠实地再现大自然,就需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如何把三维的现实世界反映到 二维的画布上.
′ B′ C
B . A′ D′ A
C
O
D
• • •
所有平行于 AB 的直线都交于这一点,方向不同于 AB 的另外一组平行线则有另外一个公共 的无穷远点. 由于平行线组的数目是无穷的,笛沙格实际是在平面上引入了无穷多的新点.他假定所有这 些点都在同一直线上,而这直线则对应于截景上的影消线. 以这种新规定为前提,我们就可以断言“平面上任意两直线必交于一点”了,因为不平行线 交于普通点而平行线交于无穷远点. O′
B′ .
• •
在深入研究投影性质的基础上,笛沙格终于回答了阿尔贝蒂早就提出的问题:同一实物的两 个截景间有什么数学关系?这实质是一个投影下的不变性问题. 笛沙格发现:交比在投影下是不变的.所谓交比,是指直线上的四点 A,B,C,D 所形成的 BA DA 诸线段的特定比 (A, C; B, D) = BC : DC ,帕普斯早就引入过这个比。
4
帕斯卡
• • • • • • • • • • • • • • •
帕斯卡也为射影几何学的早期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641 年,他发现了一条定理: “内接于二次曲线的六边形的三双对边的交点共线。 ”这条定理 叫做帕斯卡六边形定理,也是射影几何学中的一条重要定理。 1658 年,他写了《圆锥曲线论》一书,书中很多定理都是射影几何方面的内容。 和笛沙格的一些定理一样,帕斯卡的这些定理,只涉及关联性质而不涉及度量性质 (长度、 角度、面积)。但他们在证明中却用到了长度概念,而不是用严格的射影方法,他们也没有意 识到,自己的研究方向会导致产生一个新的几何体系 —射影几何。他们所用的是综合法。 随着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的创立,综合法让位于解析法,射影几何的探讨也中断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