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社会认知理论是在2O 世纪7O 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教育理论,9O 年代得到迅猛发展;在传统的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中加入了认知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1)三元交互决定论行为到底是由外部力量决定的还是由内部力量决定的,长期以来存在两种决定论:个人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个人决定论强调人的内部心理因素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环境决定论强调外部环境因素对行为的控制,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他的理论在于探讨环境、人及其行为之间的动态的相互决定关系。
将环境因素、行为、人的个体因素三者看成是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作用从而相互决定的理论体。
其中,个人的主体因素包括行为主体的生理反应能力、认知能力等身心机能。
所谓交互决定,是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互为因果,每二者之间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
在三元交互决定论中,一方面,人的主体,诸如信念、动机等往往强有力地支配并引导其行为,行为及其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并最终决定思维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行为主体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主体特征如性格、社会角色等引起或激活不同的环境反应,再者,行为作为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是人用以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人的需要而达到生存的目的并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的手段,而它不仅受人的需要支配,同时也受环境的现实条件的制约。
(2)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
他按信息加工的模式对观察学习进行了分析,认为观察学习是由4 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组成的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产出过程、动机过程。
注意过程指的是在观察时将心理资源开通的过程它决定着观察者选择什么样的示范原型;第二个过程是对示范活动的保持,要对示范活动进行保持就必须以符号的形式把它表象化,从而保留在记忆中,观察学习主要依存于两个表象系统表象和言语,其中,言语编码较之视觉表象在观察学习时更具有确实性;第三个过程是产出过程也就是把符号表象转换成物理形式的外显行为的过程;最后一个过程,动机过程是指观察着在特定的情境条件下由于某种诱因的作用而表现示范行为的过程。
总之,观察学习只有在这四个过程都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三)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效验性的一种自我判断,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能对新的问题产生兴趣并全力投入其中,能不断努力去战胜困难,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效能也将会不断的得到强化与提高,相反,自我效能感差的人总是怀疑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遇到困难时一味的畏缩和逃避。
班卡拉认为,个体在活动中是通过四个方面的信息来获得或形成自我效能感的。
实践的成功经验,实践成败经验即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成功经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反之降低自我效能感。
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的效能信息,是指看到能力等人格特征和自己相似的他人,在活动中取得了成功的观察结果,能够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功,从而提高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
言语的劝导是指接受别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语言鼓励而相信自己的效能。
值得注意的是说服性的言语必须实事求是,调动个体的积极性。
那些虚幻的、华向不实的劝导不但会适得其反,身心状态会影响自我效能的水平,个体在追求目标时,自我效能通过生理唤起来影响行为改变。
乐观积极的自己肯定信念能创造积极情感,消极情绪会产生挫败感,所以要变消极情感为乐观心态。
由此可以看到,自我效能是可以通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来培养。
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注重引导受教育者,直面困难而不是逃避,在一次次迎难而上来证明自己的坚强,使自己的自我效能得到强化。
社会认知理论在施为视角(an agentic perspective)的基础上自我发展、自我适应和自我变化。
施为指的是人有意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机能和生活环境1.基于施为概念的社会认知理论人类施为具有几个主要特点:( 1)意图性( intentionality )人的意图包括行动计划和和实现这些计划的战略( 2)通过前瞻行为所产生的施为的临时延展性不单单指对未来的计划,而是指人们为自己设定目标并预期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而有目的地指导和激发自己努力。
施为者不仅具有计划和事前思考的机能,而且还可以进行自我调节。
施为者依照个人的标准,通过自我反应性影响( self-reactive in flue nee),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调节。
人一般做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和价值感的事情,而避免去做招致责难的事情。
人不仅是施为主体,同时也是自我机能的检验者。
他们通过对机能的自我感知,思考自己的效能、思想和行为的正确性,以及自己所追求的意义何在,然后在必要时做出合理的纠正。
社会认知理论并不认同个人施为和脱离人类活动的社会结构之间的二元论。
人类机能已经深深扎根于社会体系之中。
因此,个人施为是在覆盖广泛的社会框架影响下的关系网中发生作用的。
在这些施为过程中,人建立了用来组织、引导和规范人类活动的社会体系。
社会体系的种种实践,反过来限制和提供个人发展和作用的资源和机会。
正是由于个人施为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动态的双向作用,社会认知理论并不认同个人施为和脱离人类活动的社会结构之间的二元论。
2.社会榜样作用的中心化在榜样作用在中,人们通过学习榜样,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尽管在日常生活中社会榜样作用已被中心化并具有广泛性,但是在其过程方面,却一直乏人问津,直到1994 年米勒和多拉德(Miller and Dollard)出版了《社会学习与模仿》(Social Learni ng andImitation ),才认可了榜样作用。
但是,他们只把这些现象看做是辨别学习的一个特例。
榜样提供了一个社会途径,而观察者做出对等反应,这种强化作用增强了模仿榜样的倾向。
社会榜样作用需通过以下四个具体过程发生作用,包括注意过程、表象过程、演化转换过程以及动机过程( Bandura,1971)。
类化模仿是由社会信念和期望的结果所控制的,而不是由深度的强化作用决定的(Ban dura and Barab 1971)。
当榜样行为的功能性价值完全不同的时候,儿童常常会忠实地模仿给他奖励的女性的行为,而很快忽略不给他奖励的男性的行为。
当奖励的榜样行为的可辨性不同的时候,儿童选择可分辨的、有奖励的反应行为,停止模仿可分辨的、无奖励的言语反射。
但是,对于那些不能明显与其他有奖励组别区别开的行为,儿童还是会去模仿。
双认识体系(Anderson, 1980)结合了陈述性知识和体现于任务决策规则中的程序性知识,这一体系在解决转换问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对于事实性和程序性知识的习得进行解释研究, 可以帮助解决简单行为的认识问题。
但是,在练习熟练运用复杂动作的时候,程序性知识是不够的。
它需要多方面的自我调节和纠正反馈系统, 通过这个系统,知识结构被转换为熟练应用。
(例如,如果只给一个不会滑雪的人提供学习滑雪的材料,以及一套完整的滑雪程序规则,然后, 让他开始从山顶滑雪的话,这个实验最有可能终结于当地医院的骨科病房或重症监护病房。
)由榜样作用传达的认知表征,是技巧性应用的向导,以及培养行为熟练度的评判标准。
技能通常是通过在行为产生过程中反复纠正概念匹配得以完善。
伴有启发式反馈的监督演化过程,是观念转换成熟练应用的工具。
这种伴有演化的反馈,为检测和纠正概念和行动错配提供了信息。
如此一来,在比较信息的基础上,调节行为进而掌握了所需的能力。
判断一个心理学理论的价值,不仅要看其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而且最终还要看它在提高人类机能的变化中可操作的能力。
社会认知理论随时可以服务社会,因为它界定了可修正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们如何在验证机制的基础上进行建构。
3.关于榜样作用的本质和范畴的几种误解在榜样作用的本质和范畴方面,存在一些很深的误解,这阻碍了这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研究和社会方面的应用。
因此,这个领域的研究,不但要阐释社会榜样作用的影响因素和机制,还要消除这些误解。
误解(1):榜样作用只能产生模仿的结果。
(反例:被动语言形式就可以用各种各样的话语表达。
)对于抽象榜样作用 (Bandura,1986;Rosenthal and Zimmerman,1978)的研究表明,社会榜样作用意味着,观察者抽象和总结出示范者行为的结构和基本原则,他就可以做出示范者做过和说过之外的新行为,他们也可以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
例如,通用管理技能,它是一种通过榜样作用和伴有启发性反馈的指导演化而掌握的技能,它可以提高管理的职能,能够降低员工缺勤率和离职率,提高组织产出的水平(Latham and Sarr, 1979; Porras et al, 1982)。
误解( 2):榜样作用会扼杀创造力。
在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示范者面前, 一般来说, 观察者既不完全模仿其中某个人的行为方式, 也不会采用所有示范者的属性,包括他们喜欢的示范者。
相反,观察者把不同示范者的各种特点融合到一起,组成一个不同于原先任何一个示范者的新模式(Ban dura, Ross, and Ro§s1963)。
因此,两位观察者完全可以通过有选择地融合不同示范者身上的特点, 来创建出别于彼此的新的行为方式。
榜样作用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提高认得创新能力。
非常规的思维模式的榜样作用可以提高他人的创新能力( Harris and Evans, 1973; Gist, 1989)。
创新通常需要把现有的知识与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进行整合( Bolton, 1993)。
许多组织来战了大量的筛选有效榜样的工作。
人类非常精明, 他们没有时间和资源重新创造成功的系统、服务及产品的核心特点, 他们提取有利的因素并加以改进, 把它们综合成新的形式, 再调整它们适应特殊的情况。
这些研究帮助我们理解选择性榜样作用实为创新之母。
误解( 3):有关榜样作用的范畴。
一些批评家争辩说,榜样作用不能培养认知能力, 因为思维的过程是隐蔽的, 并不能完全充分反映在认知操作的最终的榜样行为中。
这只是概念构想的局限性,而不是榜样作用的固有的缺陷。
梅琴鲍姆(Meichenbaum, 1984)表示,示范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声说出他们的推理方法,这种言语示范可以迅速提高认知能力,因为观察者可以了解指导决定和行动的思想过程。
在这种言语榜样作用中,示范者一边评估要解决的问题,一边说出他们的想法,寻找相关的信息,找出备选的解决方案,权衡每个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并选择出最后确定的解决方案的最佳执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