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八章第二节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八章第二节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2.班杜拉对观察学习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揭示了观 察学习的规律。这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社会学习理论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框架,把 强化理论和信息加工观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强调了行为的 操作过程,又重视行为获得过程中的内部活动,是对行为主 义学习理论的重要发展,使解释人类行为的理论参照点又发 生了一次重要的变革。
动机是推动人行动的内部动力。动机过
程贯穿于观察学习的始终,它引起和维 持着人的观察学习活动。人的活动的动 机来自过去别人和自己在类似行为上受 到的强化,包括替代性强化、直接强化 与自我强化,其中前两种属于外部强化, 第三种属于内部强化。
(一)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
1.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交互决定论。班杜拉 认为,一种心理学理论的价值在于它能否准确地预测 行为,它必须能正确地说明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以及 引起行为变化的中介机制。
• 班杜拉的一系列实验研究为其社会学习理论的提出奠 定了基础。这里需要说明,观察学习并不只限于所观 察到的具体事物,还可以迁移到同一类或相似的事物 上去。例如学生看到一个同学因捣乱而受到惩罚,他 在交作业方面就不敢迟交或不交,作业与捣乱并不是 同一件事,但都属于是否守纪律一类,因此发生了迁 移。可见,观察学习的过程是复杂的,实际上远远超 过了简单的模仿。此外示范过程除了通过身体演示传 递外,还可以通过语言符号的描述来传递。人们从 “抽象的示范模式”中学到的思维和行为的一般规则,
而习得新的反应。这就是榜样作用
(modeling)。
(一)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 (二)观察学习的过程 (三)榜样示范的类型 (四)模仿学习的类型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十分强调榜样的示范 作用,整个观察学习过程就是通过学习者观 察榜样的不同示范而进行的。班杜拉把示范 分成如下几类:
1.行为示范
2.言语示范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人物与实验 班杜拉其人 观察学习实验
学习目标: 1、了解班杜拉的生平以及他的贡献 2、掌握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3、社会学习中的观察学习 4、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和评价
一、班杜拉的生平:
1.学术生涯:出生在加拿大,加拿大哥伦比亚大 学获学士学位,美国爱荷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 学位,哲学博士学位
程
注意学习的对象是观察学习的第一步,观察学习的方式和数量都由 注意过程筛选和确定。什么样的榜样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从而加以 模仿呢?班杜拉认为,应该从观察者的心理特征、榜样的活动特征 和观察者与榜样的关系特征三方面考虑。三方面中,观察者与榜样 之间的关系在某些方面对注意的影响更重要。如果榜样与观察者经 常在一起,或者二者相似,那么观察者就经常或容易学会榜样行为。 如:子女较多地模仿父母,学生较多地模仿教师,斗殴分子则更易 于模仿电视剧中的攻击行为,其原因就在于此。其次,观察者的特 征如觉醒水平、价值观念、态度定势、强化的经验也会影响观察学 习的注意过程。例如,观察者对榜样行为价值的认识直接影响他是 否集中注意观察榜样的行为。如果他认为榜样行为非常重要,注意 就会集中;反之,注意则容易分散。这显然是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 响,班杜拉称之为自我调节。第三,榜样的活动特征,如行为的效 果和价值,榜样人物具有的魅力,示范行为的复杂性和生动性等, 也影响注意过程。
口头劝说和榜样行为对儿童利他 行为的影响
• 班杜拉的另一项实验研究,比较了口头劝说和榜样行为对儿童利 他行为的影响。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先让小学三、四、五年级的 儿童做一种滚木球游戏,作为奖励,他们在游戏中都得到了一些 现金兑换券。然后,把这些儿童分成四组,每组有一个实验者的 助手装扮的榜样参与。第一组儿童和一个自私自利的榜样一起玩, 这个榜样向儿童宣传要把好的东西留给自己,不必去救济他人, 同时也带头不把得到的现金兑换券捐献出来。第二组儿童和一个 好心肠的榜样一起玩,这个榜样向儿童宣传自己得了好东西还要 想到别人,并且带头把得到的兑换券捐献出来。第三组儿童和一 个言行不一的榜样一起玩,这个榜样口里说人人都应该为自己考 虑,实际上却把兑换券放入了捐献箱。第四组儿童的榜样则是口 里说要把得到的兑换券捐献出来,实际上却只说不做。实验结果 是第二、三组捐献兑换券的儿童比第一组和第四组均明显地多。 这清楚地表明劝说只能影响儿童的口头行为,对实际行为则无影 响;行为示范对儿童的外部行为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动作再现过程是将记忆中的动作观念转换为行 为,这是观察学习的中心环节。动作再现过程 主要包括动作的认知组织、实际动作和动作监 控三步。动作的认知组织就是将保持中的动作 观念选择出来加以组织。实际动作就是将认知 组织的动作表现出来。动作监控是对实际动作 的观察和纠正,它分为自我监控和他人监控两 种。观念在第一次转化为行为时很少是准确无 误的,所以仅仅通过观察学习,技能是不会完 善的,需要经过一个练习和纠正过程,动作观 念才能转换为正确的动作。
观察者表 现此行为 的动机
学习者的认知历程
3.四种不同的模仿方式:
(一)直接模仿(direct modeling): 直接模仿行为、技能
(二)综合模仿(synthesized modeling): 综合多次所见之行为,形成自己的行为
(三)象征模仿(symbolic modeling): 模仿行为所代表的意义。
3.象征示范
4.抽象示范
5.参照示范
1.参与性模仿 2.创造性模仿 3.延迟性模仿
2、观察学习的过程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 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 过程。
注保动动 意持作机
再 过过现过 程程过程
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注意是观察学习的第
一步,要使榜样行为对学习者的行为发生影 响,学习者还必须记住榜样的行为,即将其 保持在头脑中。班杜拉认为这种保持过程是 先将榜样行为转换成记忆表象,然后记忆表 象再转换为言语编码(形成动作观念),表 象和言语编码同时贮存在头脑中,对学习者 以后的行为起指导作用。
(四)抽象模仿(abstract modeling ): 模仿抽象原則,而非具体行为
三、三元交互決定论
环境、行为、個人的主体因素三者是相 对独立、同時又交互作用,从而相互決 定
三元交互決定论模型
P
期望与价值观
影响行为
种族、身高、性別等生 理特征与社会属性,引 发不同的环境反应
不受环境回馈影 响之行为,改变 个人印象
2.模仿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 3.反对传统学习理论试误性的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的内容
一、人类行为的分析
(一)人类行为的起源: 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 1.传统行为理论:试误性学习 2.替代学习:观察別人的行为反应及其 结果在替代经验基础上产生的学习
(二)行为的決定因素: 1.先行決定因素: (1)环境因素(刺激—反应) (2)条件制约 a.自然条件制约 b.社会条件制约 2.后继決定因素:行为結果的回馈 3.认知因素对行为的调节:行为的获得、维持与表 现,是个体的外部物理事件与內部认知事件转换 的过程
2.承认直接学习同时更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提 出观察学习的强化机制是替代性强化。
3.对观察学习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揭示了观察 学习的过程、榜样示范和模仿学习的类型。强调人能 够使用语言符号,从而扩大了观察学习的范围。强调 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强化。
(二)对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1.观察学习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学习现象,社会学习(核心 是观察学习)理论的提出,是对学习理论的创造性贡献。
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
1.要以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宝宝玩偶实 验
2.楷模及楷模作用(modeling):透过观察 而习得行为
3.行为相互联系的机制: (1)替代过程:观察他人行为,受到強化还是 惩罚,不必自己直接作出反应,体验 結果。 (2)认知过程:将行为透过符号,转换成內 在模式,成为未來行动的指南。 (3)自我調節過程:根据自己的內准則和对自 己行动所作的自我评价來调节反应。
2.教学生涯:史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行为科 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史丹福大学心理学系 系主任
3.特殊荣誉:美过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加 利福尼亚心理学會杰出科学成就奖;美国心理 学会主席。
二、受米勒与多拉德的影响
1.社会学习与模仿(Social Learning and Imitation)》一书
三、观察学习与模仿 1.观察学习四阶段
榜 樣 行 為 表 現
1 注 意 階 段
2 保 留 階 段
3 再 生 階 段
4 動 機 階 段
經 模 仿 學 得 行 為
•2.观察学习中相继的步骤
榜样表現
学习者
出來的行为
注意榜样
学习者將行为 编码并保留
学习者的认知历程
行为 表現
习得符号 编码
学习者从 事这种行 为的能力
对行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班杜拉认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联结理论
无法解释下面的观察学习现象:
•
1、为什么个体会出现新的行为;
•
2、为什么榜样的行为可以在没有强化的
情况下获得;
•
3、为什么在观察榜样的行为数天、数周、
数月以后才会出现类似行为。班杜拉认为,通
过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塑造程序,可以形成各种
社会行为,但个体也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
B
行为引发的 环境事件
差別的社会待遇影 响个体的自我概念
E
被引起的环境事 Βιβλιοθήκη 可改变活动的 方向或強度(一)「P B」: 人的主体因素与行为之间双向的相互 影响和決定关系
(二)「E P」: 环境因素与主体因素之間的双向交互 作用關关系
(二)「B P」: 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決定关系
模仿学习的实验
• 模仿学习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将被试儿童分为甲、乙两组,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让两组儿童分别看一段录像片,甲组儿童看的 录像片是一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一会儿来了一个成人, 给大孩子一些糖果作为奖励。乙组儿童看的录像片开始也是一个 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一会儿来了一个成人,为了惩罚这 个大孩子的不好的行为,打了他一顿。看完录像片后,班杜拉把 两组儿童一个个送进一间放着一些玩具娃娃的小屋里,结果发现, 甲组儿童都会学着录像片里大孩子的样子打玩具娃娃,而乙组儿 童却很少有人敢去打一下玩具娃娃。这一阶段的实验说明对榜样 的奖励能使儿童表现出榜样的行为,对榜样的惩罚则使儿童避免 榜样行为。在实验的第二阶段,班杜拉鼓励两组儿童学录像片里 大孩子的样子打玩具娃娃,谁学得象就给谁糖吃。结果两组儿童 都争先恐后地使劲打玩具娃娃。这说明通过看录像,两组儿童都 已经学会了攻击行为。第一阶段乙组儿童之所以没有人敢打玩具 娃娃,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害怕打了以后会受到惩罚,从而暂时抑 制了攻击行为,而当条件许可,他们也象甲组儿童一样把学习到 的攻击行为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