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植物中过氧化氢酶催化效能的实验探究
学号:2010011097 姓名:邓海英
【摘要】过氧化氢极不稳定,遇热、光、粗糙表面、重金属及其他杂质会引起分解,同时放出氧气和热量。
实验室通常利用过氧化氢的不稳定性,使其在二氧化锰等催化剂的作用下快速分解获得氧气,但用二氧化锰等作为催化剂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研究表明,动、植物组织中均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也可在该酶的作用下分解放出氧气。
本文将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出发,对不同蔬菜中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能进行实验探究比较,寻找优良生物催化剂。
【关键词】 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酶 分解 催化效能
1、问题的提出
实验室中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制取氧气:
此法具有以下优点:(1)该反应无需加热,常温下即可发生,适用的装置多而简单,操作简便,可行性大。
(2)反应速率较大,速率便于控制,原料来源广泛,效果好。
(3)反应后的产物是水和氧气,无污染,能耗少。
多种现行教材增设了H2O2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大量研究表明多种化学催化剂能催化H2O2分解放出氧气,如:MnO2、Cr2O3、Ag2O、Fe2O3、CuO等。
这些催化剂的催化能力不同,孙丹儿、殷莉莉对这些催化剂进行了比较探究[1]。
虽然有些催化剂的催化效果较好,但总的来说,仍存在以下不利因素:(1)制作复杂。
化学催化剂一般要在载体上,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
如文献[1]中加载催化剂需要12小时。
(2)成本较高。
上述催化剂按500克算,多则几百元,少则几十元,给教育资金短缺的农村中学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3)还需要到专门的的试剂商店采购,费时费力。
(4)污染环境。
反应后催化剂不易回收,一般用完后丢弃,造成浪费的同时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为了克服以上不利因素,在绿色化学的指导思想下,本人在催化剂方面做了一些实验探究。
二、文献综述
(1)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又名双氧水,分子式为H2O2,结构式为H—O—O—H,相对分子质量为34.01。
过氧化氢分子中的过氧键—O—O—,在不同的酸碱溶液中有四种氧化电势[2]:
所以过氧化氢既是氧化剂,也可以是还原剂。
过氧化氢极不稳定,遇热、光、粗糙表面、重金属及其他杂质会引起分解,同时放出氧气和热量。
实验室中还利用过氧化氢的不稳定性,使其在二氧化锰等催化剂的作用下快速分解来制取氧气。
(2)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 T,EC1.11.1.6[3]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初。
Thenard(1811)首先发过氧化氢可以被动、植物组织分解产生氧气,Schonbein(1863)认为是某种酶在起作用。
1901年,Loew将该酶命名为过氧化氢酶(Hydrogen Peroxidase),又称触酶(Catalase,简称CAT )[4]。
随后大量研究发现过氧化氢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
动物肝脏、红细胞、植物叶绿体以及细菌、真菌、放线菌等中含有大量过氧化氢酶。
3、实验探究
1、催化剂的选择和制取
在动植物的组织(如植物的块茎、茎、叶、果实等和动物的的肝脏、血液)中都存在着一定量的过氧化氢酶。
本实验选择在绿色植物中寻找良好的生物催化剂,相对于动物肝脏、血液较为清洁,且易于存储。
为了不受季节的限制,本实验选取了一年四节都找得到的青椒、土豆、胡萝卜、洋葱作为生物催化剂。
考虑到催化剂的颗粒越小,催化效率越高,所以在制取催化剂时,将新鲜青椒、土豆、胡萝卜、洋葱分别切成辣椒籽大小颗粒状,并分别装进不同的小烧杯中待用。
2、定性过程
取3克各种催化剂置于带支管的中试管中,分别加入3ml 10%的H2O2溶液,观察反应现象。
实验现象如下:均有气泡冒出,用带火星的卫生香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为氧气时发现均能复燃。
3、定量过程
3.1不同催化剂催化能力的比较
取各种催化剂3克和3ml 10%的H2O2溶液于带支管的中试管中,搭好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通过图中装置测定生成的氧气的体积,V氧气=V排出的水
图一:青椒图二:土豆
图三:胡萝卜图四:大蒜
表1 不同催化剂产生气体速率比较
由表1可见,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新鲜的胡萝卜的反应速率最快,新鲜土豆次之,新鲜青椒肉稍慢,新鲜大蒜相比之下最慢。
土豆和大蒜均收集到的气体较少,不足40 ml,可能是由于土豆和大蒜反应时有泡沫生成,蓬松,导致其过氧化氢有效接触面积小,故而影响了催化效果。
综合比较,胡萝卜的催化效能较高。
3.2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采用不同质量的胡萝卜作催化剂与3ml 10% H2O2溶液反应,测定各次收集40ml氧气的时间。
表2 不同质量胡萝卜对H
结果表明,催化剂用量对反应速率有影响。
若用胡萝卜做催化剂,其用量以每3ml
10% H2O2溶液用3g较为合适。
4、研究结论
在同等条件下,四种催化剂中,新鲜胡萝卜的催化能力最强,反应速率快而均匀,可以作为合适的过氧化氢生物催化剂。
催化剂的用量以3.0克为宜,过氧化氢的浓度10%即可。
参考文献
[1] 孙丹儿,殷莉莉,过氧化氢制氧气实验不同催化剂的探究[J].化学教学 .2005,(1):5~6
[2] 许朝震,双氧水〔J〕,江西化工,1997,(4):37.
[3] 刘昌玲,王国庆.细菌过氧化氢酶的分离、结晶及性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990,17(5):380~383
[4] 怀斯曼A.酶应用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