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索---以陕西地区为案例
摘要:在新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城镇与乡村是一种既对立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也是
一种命运共同体,城镇化的目的在于培育和发展城市,而乡村振兴则是以发展与
建设乡村为目的,二者具有异质性,同时,也存在着自然的耦合与内在的联系,
使得它们可以在现代化的实践中实现共同的发展。
本文以陕西地区为案例,对其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对新时期两个战略的
协同推进提出了对策。
1.陕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探索
陕西省近几年来对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建设的探索,为推进两者的协调发展做
出了有益的尝试。
1.1新型城镇化引导乡村产业发展
城市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促进了我国的工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而现代
化的农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第一,指导和推动农产品供应体制的变革。
根据
城市居民的消费喜好,促进和指导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渭南市华州区与城
市集市紧密结合,以蔬菜为主,时令水果和干果为副的产业,成为全国蔬菜基地、中国蔬菜生产十大品牌。
第二,服务业带动的非农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村三产发
展是我国农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陕西省安康市为了解决农牧业发展面临的
技术瓶颈和共性问题,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安康市科技局
主动组织指导市场主体与高等院校院校联合申报科技项目,联合研究开发,定位
堵点,聚焦难点,在畜牧、核桃、水产等主导产业上突破了一大批技术难题,并
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一系列先进、实用技术,为农业生产提升质量和效益奠定了坚
实基础。
石泉县在农旅融合方面取得新突破,成功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
1.2城市辐射带动乡村发展
通过对当地的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村进步。
第一,以中
心城区为核心,带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以渭南葡萄园、牒吴农业博物苑、下
邽古镇为中心的贤乡紫韵农庄建设循环农业、农业体验、农业观光等,将其提升
为4 A旅游景区,带动周围村庄葡萄种植、旅游观光等优势产业得到发展。
第二,超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城镇之间的空间辐射对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西安和关中都市圈,既能促进周围的乡村振兴,又能促进相邻地区的农村产业转
型升级和非农产业的发展。
商洛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地理位置优势,充
分发挥了西安后花园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旅游,促进农村非农业发展。
一
是打造山水风景区,建设国家森林公园,金丝峡、牛背梁等景区,新建1个5A、
1个4A、24个3A景区。
二是创建全国森林公园,在全县范围内,重点发展具有
鲜明特点的商业区,使城市的生机日益旺盛。
三是以秦岭特色小镇的创建为切入点,不断提高乡镇的发展质量。
“天竺养生度假小镇”、“镇安云盖寺镇”等被
评为“国家级旅游小镇”。
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和镇分别为:商南富水镇和山阳
县甘沟村。
1.3城中村融入主城区促进城市发展壮大
“城中村”或者“城郊村”由农村向城市人口演变。
位于汉中市汉台区的兴
汉新城,是一个以旅游、商贸、康养休闲、商业住宅为核心的城市新片区。
新城
区域内27.7平方公里的农村地区全部完成了城镇化,25个乡镇1.2万个农户
40,000多名农民在城镇内就业,并实现了城镇居民城市化,城镇规模和力量得到
了极大的提升。
1.4移民搬迁促进城镇扩容提质
在农村地区的移民安置中,新型城镇化进程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一,发
展了当地的优势工业,吸引了更多的人。
安康市已完成100多个新社区工厂的全
面建成,标准化的经营方式带动了毛绒玩具产业的发展,大量的电子线束、服装
加工企业的引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产业兴旺,居民就业,社区繁荣。
第二,工业集聚和提高服务业是推动我国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
岚皋县在县城建设
了城北地区,目前已有5000多个移民家庭被安置,基本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完善
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不断扩大。
1.5乡企社区融合壮大城镇
韩城市龙门镇东白矾村,原乡村自治,与位于国家煤炭生产基地的“燎原”
社区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东白矾,突出了产业型的城镇优势,突出了农村的村庄
特征,扩大了基础建设,特色现代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三产结合的新模式
日益丰富,企业剩余劳动力和流动劳动力可以在附近实现就近就业,生产要素从
城市向农村流动,促进了镇村的一体化。
从城市到乡村的生产要素,促进三产的
整合,加强了基础建设,以特色文化和田园风光资源为依托,打造了具有鲜明特
色和独特风韵特色的新型农村综合功能小区。
2.积极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策略
2.1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内生性增长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人才、文化等方面的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以及农
村的社会管理的现代化。
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
途径。
(1)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城镇建设的根本。
以县为单位,统筹城乡规划和空
间布局,实行多规统一,实现城镇和村庄的综合协调。
提高县城的整体服务水平,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
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基层基础和公共服务,
使乡村成为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心。
合理规划村庄,因地制宜,分级实施村庄开发,根据自身的优势,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维护,保持村庄的特点,,使其成为一
种文化。
(2)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
要发展“网络+”、“电子商贸”等,推进
三产结合、推进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致富。
(3)以美丽的村庄为中心。
要使农
村的生产和居住基础设施更加健全,形成覆盖全域、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的社
会保障机制。
要改变农村生活条件,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动改厕改水,处理
生活垃圾,打造具有地方特征的美丽村庄。
2.2以科学统筹和全力协同推进两大战略
要强化统筹规划,以实现民族振兴的战略目标,坚决抛弃以往忽视农业农村、资源投向偏好城市等诸多与新发展理念相背离的思想理念,树立城乡一体、工农
平等的科学理念。
特别是在当前城乡失衡、乡村发展滞后的大环境下,要把“以
乡村为中心”作为重点,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人口、环境、经济、生
态的平衡,统筹生态、生产和生活三大领域,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布局。
统筹
城乡人口迁移,国土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供给,生态环境保护,
将多种方案整合为一个平台、一个系统,整体统筹、整体实施。
要把新农村社区
纳入到城市的科学系统之中,必须以县为核心,主动地进行城乡一体化的探索。
2.3构建优势互补的城镇布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以新的发展思想为指导,顺应
市场经济的发展,坚持以新的发展模式为指导,推进区域统筹发展,充分利用地
方的相对优势,优化地区的制度,推动各种资源的有效流通和聚集,强化企业的
发展动力,促进企业高品质发展。
加强都市等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力,加
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作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格局。
必
须根据要素和人口集中到生产力发展发达的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城市规模、人口
密度、空间结构的确定,推动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3.4合理壮大城镇建成区规模
城乡结合部和城乡交错带其地域空间与城市相近,并具备一定的城市化特点,但治理模式、生活方式等仍处于农村层面。
该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流动人口密集,各类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是城市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要切实改进农村地区发展的
条件,增加供水管网等方面的投资,加强城市的职能和公共服务,加强城市管理。
为社区和外来人口平等地享受教育、医疗等基础公共卫生,推动社区和谐、经济
繁荣。
参考文献:
[1]韩保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力[J].中国金融,2021(08):29
-31.
[2]谢天成.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机理及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21,43(03):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