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结算方式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国际结算方式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国际结算方式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中传统的主要的结算方式,但随着世界买方市场的形成,信用证的运用已呈下降趋势,国际结算方式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国际保理和备用信用证等新的结算方式迅猛发展。

我国进出口企业和银行应顺应世界经济潮流,发展新的国际结算方式。

(一)传统的信用证国际结算方式运用呈下降趋势
1.传统的信用证方式在国际结算中的运用已呈下降趋势
信用证是银行介入国际贸易的产物,它解决了进出口双方互不信任的矛盾,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它以银行信用代替了商业信用,因此被视为可靠的国际结算方式,被广泛运用于国际贸易中,曾经占据国际结算主导地位达一个世纪之久。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结算方式发生了剧变,信用证的使用率迅速下降(见图表)
图表:信用证在各国和地区国际结算中的比例
信用证在国际结算中的运用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费用和成本高。

进口商需要在申请开立信用证时向开证银行交纳20%-80%开证押金,致使进口方的资金被长期占用,增加成本。

另外,进口方还要支付开证申请费和电报费等。

出口企业需支付的费用主要有通知费和议付费,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笔者曾接到新加坡某银行开出的金额为84918美元的信用证,仅通知费就80美元。

如果需改证,还要向银行缴纳改证费和再次的通知费。

操作复杂。

信用证与其他结算方式相比,要经过开证、审证和改证等繁琐的程序,还有复杂的制单手续,特别是银行要求出口商打制单证一致、单单一致的单据,从而使信用证成为最复杂的支付方式。

国外进口商在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时可能会拒绝开证。

双方签订合同后,如发生价格下跌、货币贬值等情况,进口商为减少自己的损失会故意不开证,即使出口商催证也拒绝开立信用证。

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国出口商曾遇到不少这样的例子。

货物品质难以保证。

由于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付款银行只审核单据表面是否符合信用证条款,而不问与单据有关的货物。

所以,货物的品质如何,只有等进口商提货后才能发现。

当进口商发现货物品质与买卖合同不符时,货款已经付出,只能依靠艰难的索赔弥补自己的损失。

信用证以下特殊缺陷也影响其在我国的运用:
信用证不适用我国对韩国、越南和日本等邻近国家的出口贸易。

我国主要港口到韩国、越南和日本等邻近国家的港口的海运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天,有的甚至不超过15个小时。

如果我们采用信用证方式,就会出现货已到港但提单还在寄交途中。

这就会出现货已到港但国外进口商无法提货的尴尬局面。

这些国家的进口商为尽早提货,往往要求我国出口商传真提单,由国外进口商提供担保后提货。

为照顾客户的利益,我国出口商一般都会满足对方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出口商虽然形式上用的是信用证,但实际上使信用证成为一种摆设。

我国的信用证实质上是托收。

我国各商业银行在议付信用证下的款项时多采用收妥结汇的方法,即收到国外付款行的款项后才将信用证下的款项付给我国的出口企业,这与国际上通用的买单结汇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国际商会在《UCP500》第10
条中给议付下的明确定义是“议付意指被授权议付的银行对汇票及/或单据付出对价。

仅审核单据而未
付出对价并不构成议付”,这说明议付行只有付出对价买入单据才是真正的议付,若只是审核和传递单据则不是真正的议付。

我国务商业银行的议付并不是《UCP500》规定的议付,它无权行使议付行的票据权利,即我国各商业银行实现所谓的议付后无权持单据向信用证的付款行索汇。

如果国外的信用证付款行以此为借口拒付信用证下的货款,我国银行是无话可说的。

所以,我国各商业银行在议付时采用收妥结汇的方法,使信用证失去了保障安全收汇的固有功能,从而使信用证无异于托收。

2.我国国际贸易的现状促使我们使用新的结算方式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加工厂。

国际上的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与国内某些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将中国的企业作为生产基地。

国内这些企业不但心这些国际跨国公司拒付货款,多采用电汇。

如国内某著名家电企业与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合作,按通用电器公司的要求生产定牌冰箱,每年将这种定牌的冰箱出口日本十几万台,采用的结算方式就是电汇。

2004年前10个月的国际贸易差额说明我国在成为世界加工厂的同时,也成为世界的进口大国,跨国公司先进的贸易手段也会使传统的信用证方式退出历史舞台。

如跨国公司的漂流货物贸易,由于这些货物是中国必需的、适销的产品,在运输途中就可以找到中国国内的买家。

再加上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分支机构积极参与办理上述货物的进口手续,往往可以实现货到中国进口商仓库后再办结算手续。

所以,这种进口贸易也放弃了信用证结算方式。

3.我国将来也会具备采用商业信用结算方式的环境
据联合国贸发中心统计,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特别是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基本上不用信用证,主要采用商业信用的结算方式。

笔者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这些国家的市场经济成熟,进出口双方均讲求信誉;二是这些国家的资信调查业发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服务业逐步发达,我们也会具备采用商业信用的支付方式的环境。

(二)新的国际结算方式需要发展和运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用证的运用在我国今后的国际结算中会呈下降趋势,其主导地位将被新的结算方式取代。

那么,发展哪些新的结算方式呢?笔者认为主要是:
1.国际保理业务
国际保理业务是一项以债权转让为基础的集商业资信调查、催收货款、应收账款管理、信用风险担保及贸易融资为一体的新型综合金融服务方式。

国际保理业务在世界各地发展迅速,在我国还没得到应有的发展。

发展国际保理业务对出口商、进口商和银行都有独特的优势。

对进口商而言,运用国际保理业务最大的优势在于能获得无追索权的、手续简便的贸易融资,出口商出口货物后,就可以获得80%的预付款融资和100%的贴现融资;借助保理业务可以向客户提供赊销、付款交单、承兑交单等商业结算方式,因而,大大增强了产品出口的竞争力;特别是那些出口业务增长性极好的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运用保理业务,不仅可以增强产品出口的竞争力,而且可以得到融资。

对进口商而言,可以利用赊销、付款交单、承兑交单三种优惠的支付方式,以有限的资金购进更多的货物,节省了因开立信用证而付出的高额的保证金,加快了资金和货物的流动,增加了利润。

对银行而言,开展保理业务不仅丰富了业务品种,拓展了金融服务领域,而且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利润,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特别是在外资银行和跨国金融集团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与我国商业银行激烈竞争的情况下,银行更应该积极开展保理业务。

2.备用信用证业务
备用信用证业务是指开证行根据申请人的请求对受益人开立的承诺承担某项义务的凭证。

开证申请人违约时,受益人可以从开证行获得补偿。

备用信用证起源于美国、日本,一般用在投标、还款或履约保证业务中。

近年来,美国等一些国家开始把备用信用证用于买卖合同项下货款的支付。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备用信用证的使用方式主要是:
备用信用证和汇付方式结合使用。

在采用预付货款的情况下,买方最为担心的是卖方能否按照合同的规定发运货物,如果卖方违约,买方将遭受财货两空的损失。

如果汇付和备用信用证结合使用,不仅使买方能够争取到货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买方的利益。

在采取赊销的情况下,卖方所担心的是货物发出以后,买方能否支付货款。

如果汇付和备用信用证结合使用,则不仅使卖方的销售渠道得以畅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卖方的收款利益。

备用信用证和托收方式结合使用。

同汇付方式相比,托收方式相对来讲风险较小,但是基于托收先发货、后收款的特点,卖方将承担买方不提货的风险,尤其是在承兑交单的情况下,卖方很容易遭受钱货两空的风险。

如果将托收同备用信用证结合使用,既可以使买方得到资金融通,为卖方争取到更多的客户,又可以使卖方在买方违约时得到赔偿。

综上,随着信用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运用呈下降趋势,我国进出口企业和银行要顺应这一趋势,积极运用国际保理、备用信用证等新的国际结算方式。

[1]贾志勇.探讨改变信用证履约习惯田.对外经贸实务, 2004,(9).
[2]陈金亮.跟单信用证弊端之我见[J].对外经贸实务,2003,(5).
[3]季欣.灵活应对跟单信用证之弊端[J].对外经贸实务, 2003,(8).
[4]姚新超.信用证付款方式的局限性及其未来的运用[J].对外经贸实务,2003,(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