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美术_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美术_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学生课前借助网络多媒体,从网上收集有关佛教的起源,石窟寺和佛教造像的知识,如云冈石窟第20窟主佛与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等,通过文字资料了解更多石像背后的故事,并筛选出最好、最有效的资料以备上课之用。

课前配乐播放幻灯片(中国石窟寺及壁画、佛教造像图片)结合威海市当地的人文习俗,提问当地各种祭祀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佛教的产生、发展及中国佛教的美术形态和代表性作品,学会运用比较式鉴赏鉴别佛教造像的风格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不同时期佛教造像的风格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了解佛教艺术的基础上,欣赏佛教文化,抒发心灵感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并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学习的重点是在中国佛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佛教造像本土化、世俗化现象。

一、佛教的产生1.佛像的产生2、印度佛像的造像样式:运用比较式鉴赏比较两种造像样式有什么不同?展示两种佛像图片。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印度佛像的两种造像特征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石窟寺及壁画艺术】中国有哪些著名的石窟寺?(幻灯片展示地图)学生回答……展示图片,教师讲解新疆的克孜尔地区石窟寺的雕塑和壁画。

展示莫高窟唐代壁画,学生分析色彩和人物造型。

教师点拨:“反弹琵琶”的舞姿是敦煌艺术中最优美,有“吴带当风”的韵致,表现了人们想象中的佛国世界的奇幻景象,是人们对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佛教造像】1、欣赏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总结造像特点。

展示被称为中国的彩塑艺术博物馆的麦积山石窟,教师提问造像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2、自主学习石雕艺术:云冈石窟第20窟主佛与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展示龙门石窟中最大的的卢舍那大佛与云冈石窟的北魏大佛。

【合作探究1 】云冈石窟第20窟主佛与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各自有什么样的造像特点?在造型(面部五官、衣着等)上又有哪些不同呢?学生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分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到讲台前给大家讲解、展示。

教师总结:佛教造像逐渐的本土化现象3、欣赏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思考:它是什么造像风格?与印度佛像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后再通过一段视频来欣赏其中的经典,感受它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4、【合作探究2 】展示莫高窟不同时期的四尊彩塑菩萨像。

同学们观察菩萨的造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观念?从性别、面部特征、体态、服饰等方面结合社会背景来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菩萨虽然已经女性化了,但嘴角上面依然有蝌蚪胡须,暗示着他是一个男性身份,只是为了普度众生而出现一个女性的比较温柔的形象。

结论: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佛教造像在按照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和信仰在逐渐世俗化、生活化。

课堂总结:以上就是佛教的三种美术形态1、石窟寺2、造像3、壁画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民族传统风格相结合,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从魏晋南北朝的稚拙发展到唐朝的成熟,凝聚了无数艺术家的智慧,也展示出不同时期的社会思潮与世俗观念。

三、【赏析评述】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所学知识,分组鉴赏4幅佛像作品,写出赏析文章。

(可以从时间、材质、大小、造像特点等方面赏析)(1)四川乐山大佛石刻-唐代-高71米(2)麦积山石窟第121窟-正壁龛外侧的弟子-泥塑-北魏(3)青州龙兴寺佛像-石灰石-北齐-高98厘米(4) 护身金佛-高3厘米每个小组选取其中的一件作品进行鉴赏,小组代表评述。

学生评述……教师总结:在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学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真正讨论、探究的空间;教与学的互动,促进新知识的生成,使课堂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让学生有自我肯定和发现的机会。

学情分析教材原意是鉴赏国内外的宗教艺术,高一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感受力,但考虑到现在的高中学生社会意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对宗教并不太了解,而且国内外宗教艺术范围过大,虽然也知道中国的几大石窟,但学生因不了解、没兴趣,鉴赏宗教艺术可能会有较大的困难,且“中国佛教艺术”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因此我缩小学习范围,把内容由宗教艺术的鉴赏缩小成了中国佛教艺术的鉴赏。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搜集筛选有关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间,更多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地学习,把学生被动的课堂变成了主动的课堂。

例如佛本生故事与九色鹿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运用比较式鉴赏①古印度犍陀罗佛像和笈多式佛像;②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石刻造像及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③莫高窟的四尊彩塑菩萨造像等来理解佛教造像本土化、世俗化现象。

引导学生在观察作品时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作一些大胆的猜测,避免用一些所谓艺术史上的定论来否定学生的观点,可以让学生做适当的论证,通过比较的方法辨析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

学生在了解佛教艺术的基础上,欣赏佛教文化,抒发心灵感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并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效果分析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借助多媒体铺助教学手段, 创设充满情调的教学情景,另一方面在讲的基础上加入了几个探究互动活动,让学生当老师,把课堂气氛带动起来,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这几个教学环节是互相紧扣的。

通过调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互相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真正讨论、探究的空间;教与学的互动,促进新知识的生成,使课堂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评价,让学生有自我肯定和发现机会,是学生继续学习和保持兴趣的源泉。

学生回答的对与否,观点的深与浅已不是这堂课的焦点,快乐的学习、愉悦的讨论、充满悬念的探究才是学生们宝贵的收获。

在讲解石雕艺术时加入了青州本土的佛教造像,与笈多式佛像相比较,并通过一段视频来欣赏其中的经典,感受它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学生兴趣浓厚。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佛教的三种美术形态1、石窟寺2、造像3、壁画,学会了鉴赏不同时期的佛像,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通过生生讨论、学生讲授、教师补充,师生互助、材料补充等完成知识点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材分析本课是湘美版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

本课包括了宗教信仰对美术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等方面的影响,主要内容是宗教背景下的特定的美术样式;第1课时主要分析中国佛教美术的各种形态。

第2课时主要分析国外的宗教美术形态。

在我国,佛教最基本的美术样式是造像与壁画以及建筑寺观。

本节重点介绍了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石窟造像的艺术形式和所体现的观念。

学生要了解的是中国最早的佛教传入时间、中国最早的石窟以及四大名窟,这四大名窟的样式特点,发生的背景,以及中国佛像样式如何本土化的过程,在技能上培养学生运用美术元素去分析造像与壁画的能力。

教材主要以石窟艺术为例,介绍了中国的佛教艺术。

其中包括最早的新疆克孜尔石窟,以及被称之为中国四大石窟的敦煌莫高窟、大同石窟、龙门石窟。

教材在介绍这些石窟的时候,主要介绍了这些石窟的发展历史,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以及它们的演变等等。

如克孜尔壁画的佛像特点是人物造型丰满,带有明显的异域特征。

敦煌莫高窟具有中国佛像的代表性,汇集了从前秦到隋唐元的经典宝库,其基本背景是当时许多平民百姓不认识字,为了吸引和感化他们,因此,更多体现的是民间的审美观念。

其二泥塑佛像无法保存,更是从447年太武帝来法的惊悸中僧侣们觉得与佛法永驻、山岳同在的愿望。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强调“大、雄伟”,如大头颅、大耳朵,与北魏强烈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这里要请同学们注意,虽然高大雄伟的佛像矗立在我们面前,但并不失真,这与中国雕塑家在透视上有着独特的处理分不开的。

河北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体现了佛像的本土化,据说是按照当代女皇武则天的面貌修建的,体现了“皇帝即是当代如来”的思想。

麦积山石窟具有瘦骨清相的特点,完全是中原人的模样。

无论怎样,这与南北朝时期战争使人民忍耐牺牲的本生故事与唐朝繁荣富庶有很大关系。

在这些介绍中贯穿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宗教艺术本土化的问题,也就是艺术家们如何按照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将从国外传入的宗教形象处理成本土的形象,以适应宗教信仰的需要。

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了解为何中国宗教艺术中的形象在经历了几个朝代之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在讲到大同石窟和云冈石窟的时候,谈到其中的佛像象征着统治者或者按照统治者的形象修建的,这表明在古代统治阶级对宗教的重视。

本课有一个活动内容是“菩萨不仅本土化,而且还有性别上的变化”,教师要以此为平台,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探索的能力,引导学生探讨变化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美术样式最终回到精神指归——心灵的慰藉。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加强统治,而广大的普通百姓试图从宗教信仰中获得心灵的抚慰,它留给我们的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有无限的的感叹和艺术的震撼!评测练习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佛教造像知识,分组鉴赏4组佛像作品,写出赏析文章。

(可以从时间、材质、大小、造像特点等方面赏析)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我去探讨。

1、四川乐山大佛石刻唐代高71米2、麦积山石窟第121窟正壁龛外侧的弟子泥塑北魏3、护身小金佛高3厘米4、青州龙兴寺佛立像石灰石北齐高98厘米课后反思美术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在备课时亦是如此,再好的教学设计,没有必备的教学资源也是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美术鉴赏课最主要的就是看清画面、条理清晰、分析画面,所以本堂课我借助网络整理了一些视频资源与相关图片,PPT综合应用了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学生更为直观的鉴赏、分析。

学生从上网收集、筛选“动手做资源”到自主探究学习,打破了从前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枯燥无趣的学习状态。

探究活动中, 进行了分组讨论,学生讲授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当老师,到讲台前讲解,让学生有自我肯定和发现的机会,带动了课堂气氛。

如果引入竞赛机制,哪一组的同学表述出了要点,就给这一组同学奖励,那课堂气氛会有更好地调整。

这节课需要教师深厚的知识,有待我基本功和知识结构的加强,做到语言表达有感情。

我想通过这堂课,在以后的班级小组合作中,我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找一些更为省时的方法,学生之间的配合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尝试琢磨。

如果在在条件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找一些跟本课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有选择地给学生观看。

课标分析理解在宗教流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了解东西方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宗教艺术是一个十分博大的领域,这里只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佛教知识。

采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方式了解佛教的产生、发展及中国佛教的美术形态和代表性作品,学会运用比较式鉴赏鉴别佛教造像的风格样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