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2018
上篇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刺法灸法学的概念与特点
主要内容
概念
特点
一、刺法灸法学的概念
刺法灸法学,是研究针灸防治疾病的 各种方法、操作技术,以及作用原理的一 门学科。 主要内容: 针法 灸法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针灸治疗 技术
一、刺法灸法学的特点 特点
刺法灸法 的技能训 练的基本 要求
刺法灸法 的临床应 用特点
(二)刺法的形成
1 从砭石到九针是针具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
2
九针的形成是刺法形成的标志。
(二)刺法的形成
漫长的 过程 在砭石的基础上,不断改 进、逐渐完善形成的。
九针的发展
制作 精巧
硬度与砭石相当,弹性、韧 性、锋利程度优于砭石。
适用 广泛 九种不同形状, 多种治疗功能。
(三)刺法的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刺法 毫针刺法 特种针具刺法
★毫针刺法,指用毫针的操作手法作用于 腧穴的治疗方法,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持针 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和出针法 等,使各种针法的基础,是针灸医师必须 掌握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刺灸法的分类
★特种针具刺法,指利用除毫针之外的针 刺工具,作用于人体的经络、腧穴或特定 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针对性强,疗 效确切。 ★特定部位刺法,指采用针刺等方法作用 于人体相对独立的特定部位,以诊断和治 疗全身疾病的各种方法,因其刺激部位有 别于传统经穴而得名。穴位集中、操作简 便、疗效独特。
(三)刺法的发展
★清代中叶以后,针灸医学渐趋衰落,针刺 手法发展缓慢。 ★20世纪50年代以后,针刺技术有了很大 发展,手法研究也步入了一个新时期。
总结出许多特色针法。 传统针刺手法受到应有的重视。 针刺疗法结合物理和药物注射等方法建立了新技术。 以特定部位为选穴范围的针法有了大发展。
二、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可治疗疾病达100余种, 还可治疗难治性疾病,养 生保健。
灸疗 器械
激光灸、电子灸 和电热灸等。
灸疗 方法
艾条灸、温针灸、 天灸、灯火灸,隔 物灸等。
第三节 刺灸法的分类
针法灸法学教研室
刺灸法分类
毫针 刺法
特种针 具刺法
腧穴特 种疗法 特定部 位刺法 灸法
刺灸法的分类
★刺法,古称“砭刺”,又称“针法”, 指采用各种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 体的腧穴或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20世纪 50年代 清代 中叶 九针
晋唐 时期
宋金 之际
刺法的发展
元代和 明代
(三)刺法的发展
★九针的出现,标志着刺法的形成。 ★《黄帝内经》《难经》中对刺法的论述 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中已经总结出较为完善的刺法体系,包 括持针的原则、刺法种类、补泻手法操作、针刺强度、 针刺宜忌等,为后世针刺手法奠定基础。 《难经》提出了营卫补泻,并强调针刺时双手协作的 重要性。
籍。
★《脉法》《五十二病方》中也有
灸法的相关记载。
(二)灸法的形成
形成
先秦
魏晋
元代 唐代 宋代
(二)灸法的形成
★先秦时代,灸法已在民间广泛使用。
《黄帝内经》对灸治原则、操作规程、适应范围、 灸法补泻操作、注意事项等均有涉及。 灸治原则:“寒者热之”“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焫”“陷下则灸之”。
★魏晋时期,灸法较为盛行。
★宋代为灸法的全盛时期。
形成许多独特流派,丰富了灸疗学内容。针灸医籍 中有许多关于“天灸”“自灸”的记载。
(二)灸法的形成
★元代记载总结古代医家的灸法经验。
★元明以后灸法开始向无痛方向改进,原 始灸法趋于衰落。 ★明清时期较为重视使用灸疗器械,为后 世灸疗器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灸法的发展
灸治 范围
针刺
艾灸
三棱针
皮肤针
随症而施
第二节 刺法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医疗实践的需要 针具的创新 材料工艺的改进 刺法的历史
(一)刺法的起源
砭石——最原始的医疗 工具,切割脓肿、刺泻 瘀血—针刺放血疗法。 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 “以痛为腧”“天应穴 ”“阿是穴”。
针具
砭石、骨针、竹针
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临床上根据疾病特点选用不同的针 灸器具,进行不同的操作实施连续有序 的步骤方法和技术过程,是针灸治疗的 重要环节。
理论学习
技能训练
熟练掌握 灵活运用
临床应用特点:
针灸技术
作用部位
刺激经络腧穴
调整机体功能状态
刺激强度 感应性质
疗效原理
有
所
不
同
临床应用特点:
以机械 刺激为主, 适用于大 多数病症 以温热 刺激和药 性作用为 主,主要 用于寒证、 虚证 放血刺 激强,作 用于浅表 血络,适 用于青壮 年、湿热 证 刺激较 弱,作用 于十二皮 部,尤宜 于老人、 小儿、体 弱者
刺灸法的分类
★灸法,古称“灸焫”,又称“艾灸”, 指采用以艾绒或其他易燃材料烧灼、熏熨 人体的一定部位或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 法。分为艾灸法和非艾灸法。 ★腧穴特种疗法,指在传统针灸疗法的基 础上,应用自然和人工的各种物理因素( 电、声、光、热、磁等)及化学因素(中 、西药物)作用于经络、腧穴,通过机体 的调整作用,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 方法。
(三)刺法的发展
★晋唐时期,在针刺手法方面继承内、难 之说。 ★宋金之际产生了子午流注针法。 ★元代和明代针法发展较为迅速。
元代窦汉卿在《针经指南》中创立了“针刺十四法” 明初陈会的《神应经》提出了“催气手法” 。 《金针赋》记载了一整套复式补泻手法,并对“烧山 火”和“透天凉”做了系统的论述。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对明以前的针刺手法做了系统 总结与归纳。
“热而熨之”发展为灸法 灸法的历史 灸法比针法更简便易行
(一)灸法的起源
火的应用——为灸法提 供了条件。 古人需要—灸法出于上 古之人疗寒性病症的 需要。材料
树枝、柴草—“艾”
(一)灸法的起源
★《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
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灸法书
四本古 书均记载了 古人对于灸 法的应用, 同时也提示 经脉的早期 发现可能与 灸法有关。
三国时期,曹翕撰写我国第一部灸疗专著《曹氏灸 方》。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 ,最早记载了化脓 灸。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最早使用了隔物灸。
(二)灸法的形成
★唐代灸法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药王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中记载有隔蒜灸、豆 豉灸、黄腊灸、隔盐灸、黄土灸。主张针法灸法并用。 唐代已有专门的“灸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