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04第四编 隋唐文学 第三章 李白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04第四编 隋唐文学 第三章 李白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一、李白的文学地位
▪ 在唐代诗坛,李白是当之无愧的代表性人物,很多诗人从不 同角度对他进行了定位。贺知章称其为“谪仙人”。
▪ 杜甫认为李白的诗歌在继承南北朝优秀诗人艺术风格和技巧 的基础上有更出色的发挥。如“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与 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 早年在大匡山读书时,李白曾从学“以王霸之道见行于世”的赵 蕤,受到纵横家思想的影响。《新唐书》称李白“喜纵横术”。
▪ 各家思想中,影响李白最深的非道家莫属。观其一生,炼丹采药、 学道求仙确是不曾休歇。他还曾在齐州受箓,正式入道。道教信 仰在李白的人生态度和创作中都有展现。他飘逸洒脱的气度、纵 放不羁的性格都是道家精神的外化。特别是当他仕途失意时,很 大程度上是依靠道家和道教信仰得以解脱。
▪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 忽然高咏涕泗涟。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 御筵。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朝天 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世人不识东方朔, 大隐金门是谪仙。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 累身。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玉壶吟》)
2、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张扬
▪ 汪道昆《重修采石李太白祠碑》:“夫称诗莫盛于唐,唐诗 莫盛于太白。”
▪ 王穉登《李翰林分体全集序》:“古今论诗者,自三百、十 九而后必遵李杜。”
清代
▪ 杨芳灿《重修太白墓碑记》:“公之文章鞭挞扬马,公之诗 篇凌轹鲍谢……巨唐有公,比汉曼倩,长庚英英,上匹岁 星。”
▪ 毛先舒《诗辩坻》:“太白天才纵逸,笔落惊挺,其歌行跌 宕自喜,不闲整栗,唐初规制,扫地欲尽矣。”
▪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3、“飘然思不群”的诗歌魅力
▪ 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相融,把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 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是艺术的真实。
宋元
▪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 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
▪ 黄庭坚《答黎晦叔》:“李白歌诗,度越六代,与汉魏乐府 争衡。”
▪ (元代)吴澄《丁晖卿诗序》:“李太白天才,间气神俊, 超然八表之极,而从容于法度之中,如夫子之从心所欲而不 逾矩,故曰‘诗之圣’。”
明代
▪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隐居于 庐山。李白入永王李璘幕府。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因从璘 获罪,长流夜郎幸途中遇赦,得以回还。
▪ 上元二年(761),李白又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无奈 因病折回。次年,病殁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
三、性格与思想
▪ 慷慨豪纵,洒脱不羁的个性深刻影响着李白的人生道路。 ▪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 李白不仅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昏聩,也批判世人的庸俗和见风使 舵。
▪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
射马耳。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 鸣春风。折杨皇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 楚地由来贱奇璞。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思考题:
▪ 1.李白的性格与思想对其创作有何影响? ▪ 2.李白的古题乐府有何特点? ▪ 3.试述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古体诗的纵横开阖
▪ 七言古诗纵横开阖,气势如虹。 ▪ 白诗天才纵逸,至于七言长古,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
又如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 伟奇绝者矣。——《唐宋诗醇》
1、古体诗的纵横开阖
▪ 李白的歌行多以行云流水般的笔墨畅抒情怀,情感 的宣泄更为浓烈,笔法跳荡流动,极尽曲折宛转之 能事。
2、“诗成笑傲凌沧洲”的气概
▪ 他诗中的自然山水往往气势磅礴,瑰玮而壮美,笔下的万物也都显示出 强大的气势。李白诗中那大气磅礴的世界,正是诗人人格中自我肯定的 表现。情感表现多呈现出喷射式的状态。
▪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 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3、绝句的兴到神会
▪ 李白的七言绝句清新飘逸,韵味深远。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 舟已过万重山。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 见长江天际流。
4、律诗的自然天成
▪ 李白的五律并不刻意求工,而是自然天成,于整饬中见化工。
▪ 李白的七律只有八首,但也都写得对仗工稳,气势浑浩。如 《登金陵凤凰台》: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 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 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二、李白诗歌的特征
▪ 《李太白全集》自卷三到卷六录其乐府共一百四十九首,多 沿用古题,但是又有所创新。胡震亨说:“太白于乐府最深。 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 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
▪ 《将进酒》《蜀道难》《行路难》《天马歌》《远别离》
3、绝句的兴到神会
▪ 李白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历来将其五绝与王维并举,七绝 与王昌龄共称。李白的绝句多是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兴 到神会,清新自然。五绝多用白描手法,格调明快,语近情 遥。
第三章 李白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李白的传奇经历与思想 ▪ 第二节 李白的诗歌 ▪ 第三节 李白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第一节 李白的 传奇经历与思想
一、出生地之谜
▪ 李白于开元二十二年(734)作《与韩荆州书》,其中自述身世: ▪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
历抵卿相。
▪ 现在一般认为,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附近),约五岁时,随家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可以 肯定的是他出生在一个富裕且有文化教养的家庭。李白的父亲非 常重视对于他的文化教育。
▪ 随即失望地离开,沿黄河东下,由梁、宋至洛阳、襄阳。后 举家迁往山东任城,与孔巢父等人在徂徕山纵情诗酒,号称 “竹溪六逸”。
▪ 天宝元年(742),唐玄宗下诏征召李白入京。李白二入长安, 备极荣宠,供奉翰林,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
▪ 天宝三载(744),李白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李白东至 洛阳,与杜甫相识。他之后南下吴越、北上蓟门,四处漂泊。
唐代
▪ 殷璠《河岳英灵集》:“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 奇。然自骚人已还,鲜有此体调也。”
▪ 李阳冰《草堂集序》:“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 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 公大变,扫地并尽。”
▪ 杜荀鹤《经青山吊李翰林》:“何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的角度肆无忌惮地嘲笑
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尖 锐的批判。 ▪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 奸臣欲窃位,树党自成群
1、独特的批判视角
二、李白的影响
▪ 李白以其狂放不羁的个性、傲视世俗的批判锋芒和“飘然思不群” 的创作特色独步于诗歌艺术之林,在当时就征服了朝野上下,赢 得了崇高的声誉。
▪ 中唐诗人张祜对李白的狂放称赞不已,《偶题》一诗云:“古来 名下岂虚伪,李白癫狂自称时。惟恨世间无贺老,谪仙常在没人 知。”
▪ 明代邢昉《太狂篇》:“谪仙已死一千载,至今天壤蜚狂名。”
▪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 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 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第三节 李白的文学 地位与影响
▪ 李白在蜀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18岁时,隐居大匡 山读书。20岁时,李白出游成都,并谒见了时任益州长史的 苏颋。苏颋对其才华极为赏识,曾对群僚言:
▪ 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 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
二、漫游经历
▪ 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出蜀,开始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的漫游历程。他从峨眉山沿平羌江东下,至渝州。次年春,出峡, 过荆门,至江陵。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 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古体诗的纵横开阖
▪ 古体诗既远绍汉魏古体诗浑朴的艺术风貌,又带有盛唐时代非凡 的气魄,更渗透着作者对于生命的激情。在五言古诗中,最具有 代表性的是《古风》五十九首。
▪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 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 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一作蹉跎建安来, 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 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 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 虽然李白的诗歌多凭借才气完成,其间那种飘逸的风格、奇 特的想象以及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是很难学习的,但仍有不 少诗人心向往之,或是对其表示倾慕,或是努力追摹其风神。 唐代李益、韩愈、李贺等诗人的创作都受到李白的影响,宋 代的欧阳修、苏舜钦、王令、苏轼、陆游、辛弃疾等都对李 白有高度的评价。
▪ 可以说,李白是盛唐时代的一个精神文化符号,他在中国诗 歌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不可磨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