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河流域文明汇总

两河流域文明汇总

两河流域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Mesopotamia culture),或两河文明。是指在两河流域间的新月沃土(底格里 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 是西亚最早的文明。主要由苏美尔(Sumerian)、阿卡德、巴比伦、 亚述等文明组成。
苏美尔人是最先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古代民族, 因为他们是来自远方的黑发种族,在他们带来的石碑上 的铭文中,自称为“黑头”。自从来到这个堆积着两条 大河携带来的肥沃泥土的三角洲上重新立国,苏美尔人 就发现既没有故土那样的石头存在,也没有埃及那样的 纸草生长,于是便发明了这样的书写方式:将软泥做成 泥版,然后进行书写,书写完毕以后烤干,以便文书的 保管。
当过度的积水渗入地下水时,含盐的水位就会上升,在土壤的毛细管
作用帮助下侵入地表层,使土壤盐碱化。从苏美尔城吉尔苏的遗址中,
法国考古队发现了从苏美尔城邦争霸时期(约公元前2400年)到乌尔 第三王朝末(前2004年)的大批农业泥板文书。这400年中的文献告诉 我们,从文明一开始,随古代灌溉农业而来的土地盐化问题就一直困
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伟大创建者——苏美尔人, 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这一 点很可奇怪。他们的语言与汉语相似,这说明他们的原籍 可能是东方某地。但不管怎样,是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 亚南部开掘沟渠,依靠复杂的灌溉网,成功地利用了底格 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湍急的河水,从而创建了第一个文 明。
南伊拉克(苏美尔)的土壤是肥沃的冲积粘土,宜于谷物种植。 但气候干旱少雨,灌溉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然而,土壤和河水中都 含有可交换的钠离子和盐。通常,钠离子和盐被水带到地下水层中, 只要地下水位与地表层保持一定的正常距离,含钠和盐的地下水就不 能危害农田。古苏美尔人只知浇灌而不知土壤中的盐分必须用充足的 水加以过滤,并完全排泄出去,结果是当地地下水层的盐分逐年加重。
写于公元前2400年左右的 一块记载盐化农田的泥板文书。
起源于今伊拉克南部的两河流域文明和中国、埃及以及古典希腊、 罗马并称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从新石器时代起,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 两条大河哺育了许多农业村落。约公元前3000年,从外部迁移到伊拉 克南部干旱无雨地区的苏美尔人利用河水灌溉农田并在生产中发明了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从而创造出一批最早的城市国家和灿烂 的苏美尔文明。在苏美尔人的影响下,两河流域本地说塞姆语的阿卡 德人加入了历史舞台,并先后和苏美尔人并肩建立了阿卡德和乌尔第 三王朝两个帝国。虽然苏美尔文明不断向周围扩大发展成为巴比伦文 明,并把北方亚述带入两河流域文明圈,但苏美尔人口却似乎在不断 减少。在公元前2004年,乌尔第三王朝被伊辛和拉尔萨两王朝所取代。 从这一时期开始,以拉旮什、温马为代表的一批苏美尔城市走向衰亡, 荒无人烟,最后沦为废墟。新迁入两河流域的游牧部落在巴格达附近 的巴比伦城建立起古巴比伦王朝,战败南方苏美尔地区的伊辛和拉尔 萨王朝一统天下。随着南方的城市被逐渐放弃,苏美尔人完全消亡于 巴比伦人之中了。在巴比伦人和亚述人把两河流域文明推到顶巅后, 该地区被伊朗高原上的波斯人征服。公元前331年,代表希腊文化的征 服者亚历山大征服了全部西亚。像一千年前的许多苏美尔城市一样, 许多古老的巴比伦和亚述的城市也被陆续放弃,两河流域文明不久便 彻底失传了。其遗物被埋在沙丘之下达二千年之久,直到19世纪下半 叶的考古发掘才重见光明。
苏美尔地区农田盐碱化还反映在当地的作物品种和单位面积产量 上。在文明刚出现的乌鲁克文化遗物中,发现装小麦的容器和装大麦 的差不多。当土地开始盐化后,不耐盐的小麦开始逐年减少。公元前 2400年时的吉尔苏,小麦占16%,其余则是大麦。到约100年后的阿卡 德时,小麦降到3%。据一乌尔第三王朝的文件,此时在吉尔苏的一块 地中,小麦仅占1.86%。随后,在苏美尔地区,人民几乎不能种植不 耐盐的小麦了。尽管大麦比较耐盐,但土地的盐化会减少它的产量。 吉尔苏出土文献表明:约前2400年,大麦每公顷收2537公升,到前 2100年,降至1460公升。约公元前1600年,吉尔苏城已完全被弃,土 地已经严重盐化了。此时,其邻近的拉尔萨城的大麦产量仅为每公顷 897公升。
在巴比伦王马尔杜克阿拉伊丁奖给大臣的石刻地契中,对背约者的诅 咒是:“愿阿达德,天地之渠长,使碱土围其田,令大麦饥渴,绿色 永绝!”另一王的石契碑咒为“愿阿达德败其田,绝粒麦于垅上,生 碱草替大麦,取碱土代清泉!”
远在北方的亚述地区,雨水充足,无需浇灌,农田盐碱化不甚严 重。但亚述王知道盐碱地的可怕后果,并以其为手段惩罚反叛的城市。 阿达德尼腊瑞(前1307—1275年)和其子沙勒马那沙尔(前1274— 1245年)都在铭文中声称:“我征服并摧毁了(敌)城后,把盐碱液 播撒于其上。”
扰着苏美尔的农民和贵Βιβλιοθήκη 。很可能这一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在古巴比
伦晚期(约前1700前),以吉尔苏为代表的大批苏美尔城市被永久放 弃。一写于拉旮什王乌如卡基那时的土地吏文件列出两块地的盐化面
积:258公顷大麦地和约2.8公顷盐化地,盐地为1%;110公顷的大麦 地和39公顷的盐化地,盐化面积为35%。另一文件则记载了三块农田, 其盐化面积分别为20%、40%和100%。一块名叫“老麦田”的农田在 城邦时还是以小麦为主要作物的无盐地(小麦不耐盐),经过了300年 的灌溉后,当它再次出现在乌尔第三王朝(前2111—2004年)的文件 中时,已有6%的面积盐化了。写于伊比辛一年(前2027年)的一文件 告诉我们,库阿腊城的一块259公顷的农田竟带有162公顷的盐水池。 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中巴比伦时期,苏美尔故地的土地盐碱化给国王 留下极深的印象,以至于被认为是诸神对人类罪行最严厉的报复之一。
两河流域古文明灭绝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外部的新兴文明 如希腊和伊斯兰文明的征服和取代是重要的原因。另一方面,过度的 农业开发恶化了先天不足的生态环境也是一个主要的内因。1982年, 美国著名亚述学家雅各布森在《古代的盐化地和灌溉农业》一书中论 述了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地区灌溉农业和土地盐化的关系,并指出这 是苏美尔人过早退出历史舞台的重要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