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中文题目:无砟轨道的精测和精调技术学习中心(函授站):专业:土木工程(铁道工程)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22年4月毕业设计(论文)承诺书与版权使用授权书我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我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北京交通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本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读期间所完成的学业的组成部分,同意学校将本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编入有关书籍、数据库保存,并向有关学术部门和国家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呈交复印件、电子文档,允许采用复制、印刷等方式将论文文本提供给读者查阅和借阅。
论文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日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日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议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本任务书下达给:级专业学生设计(论文)题目:一、毕业设计(论文)基本内容二、基本要求三、重点研究的问题四、主要技术指标五、其他要说明的问题下达任务日期:年月日要求完成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开题报告题目:无砟轨道的精测和精调技术学生姓名:学号: 2016 年 1 月 22日一、文献综述高速铁路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的运输方式,具有极为明显的优势,高铁中的无砟轨道是当今世界先进的轨道技术。
无砟轨道精调贯穿了无砟轨道施工及联调联试全过程,从无砟轨道施工至无缝线路铺设后轨道具备高速行车条件为止,根据轨道静态测量数据对轨道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调整,将轨道几何尺寸调整到允许范围内,对轨道线性进行优化调整,合理控制规矩,水平,轨向,高低变化率,使轨道静态精度满足高速行车条件。
无砟轨道是以整体道床代替碎石道床的一种新型轨道,其平顺性、稳定性、精度和标准要求高,传统的施工技术和工艺已不能满足设计和运营的要求。
这种新型的轨道结构,其静态几何状态中线为2mm,高程2mm,轨距±1mm,检测方法为全站仪配合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检测。
对于无砟轨道要求的高标准性,施工中一般是采用全站仪配合静态轨检小车对已铺设成型的线路轨道进行测量,人工配合进行线路调整。
使用全站仪配合轨检小车进行轨道几何状态测量是一项费时细致的工作,再加上没有成熟的调整顺序和方法,会出现调整过一遍后,再进行复测时又出现线路的几何状态不能满足规范要求,需进行反复测量反复调整。
不仅影响铺轨精调的整体进度,而且给钢轨和扣件带来一定的影响,最大的问题是不能保证联调联试的正常进行。
在现有的施工技术条件下,如何在保证精调精度的同时提高铺轨精调的速度,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寻求一种快速的精调作业方法,提高铺轨精调的速度。
随着应用经验的积累,高速铁路无砟轨道以其高稳定性、高平顺性和少维修等特点,在铁路运营中逐渐取得了明显优势,正在被广泛的使用。
但是无砟轨道不同于有砟轨道,有极高的平顺性要求,CPIII(control points of III level)测量控制网为无砟轨道精调提供控制基础,而良好的精调过程可以实现高平顺性,因此CPIII测量控制网与无砟轨道的精调施工已成为高速铁路建设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
本文以大西高铁客运专线为依托,详细地介绍了CPIII建网与无砟轨道精调的施工过程,总结了CPIII控制网与无砟轨道精调施工的技术与经验;针对CPIII控制网的建网效率与精度、静态调整中调整量适算和动态调整中项目超标的处理等技术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1.介绍了CPIII测量控制网的建网、测量、数据处理施工过程,总结出我国CPIII 控制网的施工技术特点;并针对CPIII控制网的建网效率等问题提出了半盘位观测及新型三角高程建网和平差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建网效率,通过工程试验证明了两种方法的可行性; 2.介绍无砟轨道静态调整的轨道测量、调整量适算和轨道调整整个施工过程,总结出我国静态调整的施工技术特点;并针对无砟轨道高低和方向的调整量计算理论问题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该方法提高了静态调整的效率,并通过工程试验证明了其可行性; 3.介绍无砟轨道动态调整的轨检车和动检车高低速轨道检测、动态数据理论分析和轨道复查调整整个施工过程,总结出我国动态调整的施工技术特点;并针对动态调整中超限项目的处理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动态数据理论分析与工程实际结合的解决办法,提高动态调整的效率,在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很好。
本文针对CPIII控制网与无砟轨道精调施工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对于我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通过CPIII控制网与无砟轨道精调施工的若干技术的掌握,有利于无砟轨道精调工作的高效进行,实现高速铁路高平顺运行的目标。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无砟轨道是以钢筋混凝土取代碎石道砟道床的轨道结构形式,由于轨道具有高平顺性、刚度均匀、轨道几何形位能持久保持、维修工作量显著减少等特点,使高速铁路较传统的有砟轨道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其中平顺性是评价轨道最终几何状态的核心指标,所以高铁要求高精度的平顺性。
也正因如此,在高铁建设中无砟轨道施工便成为重中之重的核心环节,标准更高,要求更严,精度要求也更高。
无砟轨道铁路轨道几何状态(平顺性)通过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轨检小车)来检测获取,通过内符合精度和外符合精度两大指标评价轨道几何状态。
为保证最终的轨道平顺性要求以及最大程度的节约成本,在施工中应对重点工作严格控制。
三、研究方案(框架)本文以大西高铁客运专线为背景,无砟轨道精调贯穿了无砟轨道施工及联调联试全过程,从无砟轨道施工开始直至无缝线路铺设后轨道具备高速行车条件为止,其中在精调测量中静态调整占有很大意义。
在钢轨铺设完毕、侧向挡板施工完毕后将要进行精调测量(静态调整),根据轨道静态测量数据对轨道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调整,将轨道几何尺寸调整到允许范围内,对轨道线型进行优化调整,合理控制轨距、水平、轨向、高低等变化率,使轨道静态精度满足高速行车条件。
本文将主要介绍在进行静态调整过程中GRP1000数据采集(GRPwin)、数据处理(GRP SlabRep和DTS)等先进技术的应用研究,使其达到能够理解如何获取调整轨道数据、如何利用数据进行静态调整轨道的目的,以其为进行动态调整提供基础。
研究如何建立高精度测量控制网,确保无砟轨道施工精度要求。
实现铁路工程测量系统统一的重要意义。
大西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的平面、高程控制网,按施测阶段、施测目的及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
这就是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的三个控制网,简称“三网”。
与有砟轨道相比,无砟轨道的最大特点是工程施工工艺和精度要求高,运营维护技术特殊,周期长(按100年设计标准)。
为保证控制网的测量成果质量满足勘测、施工、运营维护三个阶段测量的要求,适应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的需要,三阶段的平面、高程控制测量必须采用统一的基准,即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均采用CP I为基础平面控制网,二等水准基点网为基础高程控制网,简称为“三网合一"。
四、进度计划根据大西高铁施工的具体情况,来论述高铁无砟轨道精测技术和精调技术.1.根据大西高铁施工情况,将无砟轨道精测和精调在施工中的情况在2月20日前做个提纲,以便以后详细的论述精测和精调技术。
2.根据提纲在2月29日前进行对精测和精调在施工维修中具体做法,怎么操作会快,准。
3.根据自己的报告将中期的毕业设计成果发于老师审阅,并于3月7日前呈报老师。
4.根据老师的指导并于4月17日前交于老师毕业设计初稿,请指导老师阅览。
5.根据老师的意见于4月27日提交正式报告。
交于老师批阅。
五、指导教师意见填写说明:查阅资料是否全面,提出的研究方案和计划进度是否可行,还有什么需要注意和改进的方面,是否同意按学生提出的计划进行等。
请删除填写说明指导教师:年月日中期报告题目:学生姓名:学号:一、进展情况二、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年月日结题验收一、完成日期二、完成质量三、存在问题四、结论指导教师:年月日中文摘要摘要:无砟轨道是以钢筋混凝土取代碎石道砟道床的轨道结构形式,由于轨道具有高平顺性、刚度均匀、轨道几何形位能持久保持、维修工作量显著减少等特点,使高速铁路较传统的有砟轨道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本文详细阐述了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精测及调整的两个阶段及确保精度的措施。
关键词:无砟轨道,精测,精调,全站仪ABSTRACTTitle: "[请输入论文的英文标题。
内容为小四号Times New Roman。
]"ABSTRACT:"[鼠标左键单击选择该段落,输入替换之。
内容为小四号Times New Roman。
]" 一般为300个左右实词。
KEYWORDS:[请输入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保持一致。
以分号分隔。
]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1 绪论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1 国内研究现状 (2)1.3.2 国外研究现状 (4)1.3.3 小结 (5)1.4 研究内容 (5)1.5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5)2 1级标题 (8)2.1 2级标题 (8)2.1.1 3级标题 (9)3 1级标题 (10)3.1 2级标题 (10)3.1.1 3级标题 (10)4 1级标题 (11)4.1 2级标题 (11)4.1.1 3级标题 (11)5 结论 (12)参考文献 (13)附录A [附录标题] (13)1 绪论[鼠标左键单击选择该段落,输入替换之。
内容为小四号宋体。
] 简要说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
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
一般教科书中有的知识,在引言中不必赘述。
以下为绪论示例。
1.1 选题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运输需求显得越来越旺盛,既有的运输能力已表现出明显的不足,特别是铁路运输已经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为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我国制定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加快我国铁路网建设,到2020年我国铁路线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均达到50%。
形成以新建1.2万公里“四纵四横”客运专线为骨架,既有提速线路为补充的3万公里快速客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