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逝世时间:2009年11月24日作者:看世界分类: [ 墙旮旮 - 零碎的其他 ]永久地址:/user/kanshijie/20091124809911月23日电中国著名翻译家、《红楼梦》英译本作者、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杨宪益23日在北京煤炭总医院逝世,享年95岁。
杨宪益先生杨宪益1915年生于天津。
1934年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
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
1941至1942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教授,19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
自1953年起,杨宪益任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与夫人戴乃迭翻译了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及《离骚》《资治通鉴》《长生殿》《牡丹亭》《唐宋诗歌文选》等经典作品。
上世纪60年代初,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最终于1974年完成并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
该三卷本《红楼梦》在国外皆获好评,有着广泛影响,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被誉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英译本。
1993年,杨宪益获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窗口。
这套丛书里,既有《诗经》《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芙蓉镇》《沉重的翅膀》以及巴金、沈从文、孙犁、新凤霞、王蒙等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24岁译《离骚》惊动周恩来23日下午,居住南京的杨宪益先生的小妹杨苡女士对记者介绍说,杨宪益患的是颈淋巴癌,不久前曾治疗过,这次又复发,但已经晚了。
杨宪益从幼年起就不是一个用功读书的人,在留学英国牛津时,干尽调皮捣蛋的事,但他的文采和聪慧在牛津却有口皆碑。
出于好玩,他一口气把《离骚》翻译了出来,译作充满了嘲讽与夸张。
这一年,他24岁。
“我始终认为《离骚》的真正作者不是屈原,而是比他晚几个世纪的汉代淮南王刘安。
”他认为,既然原作都是赝品,译作就更可以天马行空了。
1953年,杨宪益跟一群科学家、艺术家一起接受毛主席接见。
周恩来特别介绍:这是一位翻译家,已经把《离骚》译成了英文。
毛主席握了握他的手说:“你觉得《离骚》能够翻译吗,嗯?”杨宪益近照和夫人一起翻译《红楼梦》“毛主席当时的意思是《离骚》应该翻不了,我哥哥觉得什么东西都可以翻。
”杨苡听哥哥讲过,并不喜欢《红楼梦》,但还是硬着头皮和夫人一起把它翻译了出来。
杨先生的夫人戴乃迭是英国人。
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杨宪益、戴乃迭联袂将中国文学作品译成英文,从先秦散文到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老残游记》,以及全本《儒林外史》、《红楼梦》,达百余种。
戴乃迭的母亲曾对她说:“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肯定会后悔的。
”但戴乃迭没有后悔,她说:“爱上了中国文化,才嫁给了杨宪益。
”1999年11月18日,戴乃迭去世,杨宪益也停止了翻译工作。
杨宪益先生和夫人戴乃迭在工作留英老友钱钟书欣赏他的诗近日,杨宪益最后一本著作《去日苦多》由青岛出版社出版。
书中的文章大都以“白”为特征,平白如话。
除了翻译,杨宪益写得最多的是打油诗,但他写来也并不刻意,而且随写随扔,写过算完。
曾出版的诗集《银翘集》。
有一次他写《无题》一诗,颈联为“有烟有酒吾愿足,无党无官一身轻”,与他同时留学英国的好友钱钟书知道后,写了一封信,说他很欣赏这首诗,但“觉得‘吾愿足’和‘一身轻’对得不够工稳,建议改为‘万事足’和‘一身轻’”。
他看了只是一笑,就放在一边,也忘记了回他的信。
不是以为钱钟书改得不好,而是觉得工与不工,他根本就无所谓。
帮助四千件甲骨文送交南博杨宪益在南京期间,曾帮助找回流落的四千余件甲骨文。
那时,南京刚刚解放,西方国家措手不及,纷纷关闭大使馆。
加拿大驻华使馆的代办叫朗宁,是他们夫妇的朋友,他撤离南京前,告诉杨宪益,他在收拾使馆财物时,发现一只旧木柜,内藏纸包的骨片,并刻有文字。
朗宁认为这是中国文物,不能带出国,就问杨宪益怎么处理。
杨宪益去看了这批文物,肯定是殷商甲骨,然后叫了一辆三轮车,送交南京博物院,曾昭燏院长专门致信感谢他,并告知这批甲骨文已交到北京研究保存。
杨苡告诉记者,最为感动的是,文革后,坐牢4年的杨宪益出狱时,将一生收藏的200多件书画文物,无偿捐赠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戴乃迭和杨宪益翻译的英文版《红楼梦》裴钰:戴乃迭:一个真人版的林黛玉戴乃迭(Gladys Yang),1919-1999,英国女子,一个真人版的林黛玉。
一个女子,具有惊为天人的雅容,又兼具旷世罕见的才华,对爱的执着无怨,对情感的选择无悔,对爱人的付出永远多于索取,随爱而生,泪尽而死,青春尽付死难,品尝人间大苦,这样的女子,我们很熟悉,她不就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吗?天姿国色+旷世奇才+悲剧人生,这三重人生的浓彩合为一体,就是林黛玉的形象。
百年来,林黛玉只是作为中国男性的梦中情人,可望而不可即,可遇而不可求。
我研究《红楼梦》的海外传播,始终对一位女子的身世遭遇,非常动心,感慨不已,她叫戴乃迭,英国原名Gladys B.Tayler, 婚后更名为Gladys Yang。
如果林黛玉只是一个文学的虚拟形象的话,那么,这位英国的女子便是真人版的林黛玉,我们总以为林黛玉那样的女人是绛珠仙子,高高在上,虚无缥缈,美轮美奂,只是一个童话,可戴乃迭则用她的一生,仿佛是演绎了一个林黛玉如果降临人间,她会经历怎样的人生。
嫁给中国人会后悔吗?1938年,英国。
“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肯定会后悔的。
要是你有了孩子,他会自杀的!”一位英国的妈妈痛心疾首地劝导自己的对女儿,她的警告近乎诅咒,她为什么把这么残酷的诅咒,施加到亲生女儿的身上呢?这位被母亲痛骂的英国女孩,就是戴乃迭,那一年,她20岁。
20岁的戴乃迭爱上了一个中国的留学生,这个小伙子,叫杨宪益。
1919年,戴乃迭出生在北京,她的家庭是英国的传教士家庭,父母来到近代灾难深重的中国传教,她的母亲是传统的英国女士,到中国传教数十年,对中国的情况非常熟悉,作为”中国通”,戴乃迭的母亲明白,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有着多么大的差异,两种文明在婚姻伦理、家庭关系、女性权利等等许多方面,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和英国几乎毫无相同之处。
戴乃迭的母亲来到中国传教,可从未想过要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中国人,更何况戴乃迭此时,正在英国牛津大学上学,品学兼优,又娇小美丽,女儿与英帝国的皇室贵族子弟同校学习,母亲给女儿安排的是一条英国中产阶级家庭女孩的生活道路,受教育,嫁到门当户对的中产阶级家庭,成为有知识和教养的英国年轻主妇。
所以,当戴乃迭爱上了中国留学生杨宪益之后,她的母亲真的无法理解女儿的这份情缘,一个英国女孩怎么会爱上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留学生呢?戴乃迭和丈夫杨宪益,世人或许难以理解,一个牛津大学的美女高材生,何以在牛津校园里看中了相貌平平的中国学生。
她因为爱而远离了父母、祖国;因为爱而坐牢、丧子……20岁的戴乃迭,1937年考入牛津大学,开始学习法语,后来转攻汉语,成为牛津大学历史上第一位中文学士,在学习中,她爱上了一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杨宪益。
尽管遭到了母亲和家族的一直反对,戴乃迭硬是不惜和母亲闹翻,别离了父母和故国。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战乱动荡,山河破碎,中国社会的生活水平根本无法与英国相提并论,那时候,英国有一首歌描写新婚少妇的生活,歌中唱到:坐在垫子上做针线,吃草莓,吃糖,喝牛奶。
可是, 1940年的中国,根本保证不了英国少女最低的生活理想,就连她的男友杨宪益都心存顾忌,担心戴乃迭跟自己回中国定居是一时头脑发热,以后会后悔。
可是,戴乃迭爱了,就把自己一切给了爱,随爱而生,她用近乎童话一般纯洁的心,跟随着杨宪益,在1940年,回到了中国重庆。
在重庆举办了婚礼,并从此定居在中国,直到1999年逝世。
尽管戴乃迭有英国国籍,但是,她在自己的后半生,一直倔强地守在丈夫身边,倔强地守在中国的土地上。
1968年,中国。
1968年的中国在母亲发出警告的三十年后,1968年,戴乃迭被囚禁在北京的一所监狱里。
早在1966年,丈夫杨宪益就遭到错误批判,据戴乃迭事后的回忆,1968年4月30日,夜深了,戴乃迭为丈夫温热了白酒,两个人静静地对饮。
一瓶酒喝了一小半,戴乃迭困了,自去休息。
尚未睡稳,突然,有人敲门,丈夫杨宪益开门迅速被秘密逮捕,半个小时之后,从睡梦中惊醒的戴乃迭,也被秘密逮捕。
戴乃迭被怀疑是”帝国主义特务”,可是没有任何证据能够支持这个怀疑,最终也没有人给戴乃迭一个明确的说法。
戴乃迭就糊里糊涂地蹲了四年大牢。
她这样回忆自己的狱中生活:“头一年冬天十分寒冷。
我没有暖气,我的窗户也全是破的。
看上去,北京都用玻璃替换了破损的小格窗户。
我的耳朵长了冻疮。
我被换到另一个朝南的房间,那里暖和一些,窗户被糊住保温。
日子还是烦闷。
我开始自言自语…… “就在戴乃迭入狱之后,她在英国的姐姐希尔达·布朗夫人悲痛万分地说道”她选择了在中国生活,我相信她从未做过危害那个国家的事情。
”1972年,戴乃迭被无罪释放。
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老年丧子,丈夫愧疚1972年,戴乃迭被释放了,但是,一个让她悲痛万分的事情发生了,她唯一的儿子因为经受不住迫害而发疯。
戴乃迭把儿子送到英国的娘家去治疗,可是孩子已经病入膏肓,在英国,戴乃迭唯一的儿子在发病后自杀身亡。
三十年前,戴乃迭妈妈警告说:”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肯定会后悔的。
要是你有了孩子,他会自杀的!”三十年后,53岁的戴乃迭,想起了妈妈当年的警告,百感交集,欲哭无泪。
一个女人最渴望的美貌,她有了;最奢望的才华,她也有了;可一个女人能够经历的苦难,她也都一一忍受:为了爱,戴乃迭甘心受苦受累,甘心清贫的生活,她孤身一人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里;她一心扑在翻译事业上,勤奋地工作,还是遭到误解,身陷囹圄;她唯一的儿子被折磨发疯,自杀身亡。
想起了《红楼梦》里的”葬花吟”,是在描写黛玉,又何尝不是戴乃迭的亲身写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为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晚年戴乃迭和丈夫在一起尽管四年入狱,戴乃迭依然陪伴在丈夫的左右,她对丈夫非常照顾,非常呵护,1999年年底,戴乃迭病逝,丈夫杨宪益说他后悔对戴乃迭照顾得太少,他后悔自己带给戴乃迭那么多的苦难,白发苍苍的杨宪益给亡妻写下悼亡诗一首: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