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梯维修与保养技术》教学大纲

《电梯维修与保养技术》教学大纲

《电梯维修与保养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2010年修订)课程名称:电梯维修与保养技术教学对象:适用电梯专业,学制三年学时:总学时72,(实践学时30、理论学时36 、灵活6)课程性质(必修/选修):必修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电梯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技术基础课。

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维保的重要性,电梯是以人或货物为服务对象的起重运输机械设备,要求做到服务良好并且避免发生事故,必须对电梯进行经常、定期的维护,维护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电梯运行使用的质量和人身的安全,维护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素养,而且能够掌握电气、机械等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达到以下目的:1、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电梯维保的重要性,理解维保的特点及要求。

2、掌握电梯维保的技术基本知识,能独立完成对电梯的维保任务。

3、对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一、教学内容介绍本专业课的概况。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了解本课程在电梯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第一章电梯维保概述一、教学内容1、电梯维保的重要性、特点及要求2、电梯日常维护与保养3、曳引机的日常维护保养4、机房进线配电盘与控制屏的维护保养5、限速器曳引钢丝绳的维护保养6、井道的维护保养7、层站的维护保养8、轿厢的维护保养9、地坑的维护与保养10、电梯定期维护与保养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电梯维保的重要性。

2.理解维保的特点及要求。

3.了解周、季、年维保的内容及方法。

4. 掌握蜗轮蜗杆减速器、制动器、离心开关装置、曳引电动机、曳引轮的保养方法和步骤。

5.掌握机房进线配电盘与控制屏的维护保养方法与步骤。

6. 掌握限速器曳引钢丝绳的维护保养。

7.掌握井道的维护保养。

8.掌握层站的维护保养。

9. 掌握轿厢的维护保养。

10.掌握地坑的维护保养。

11.了解维护保养制度。

第二章电梯运行设备的保养一、教学内容1、曳引电动机的保养和检修2、直流电机的日常检查与维护3、电磁制动器的保养和调整4、蜗轮蜗杆减速器的保养和检修5、曳引钢丝绳的保养和调整6、曳引轮与导向轮的保养7、电梯轿厢门系统的保养和调整8、轿厢内部和层站装置的维护保养9、平衡装置的检查维护10、导向装置的保养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曳引电动机的保养。

2.掌握直流电机的日常检查与维护。

3.掌握电磁制动器的保养和调整。

掌握联轴器检查维护。

4.掌握蜗轮蜗杆减速器的保养和检修。

5. 掌握曳引钢丝绳的保养和调整。

6. 掌握曳引轮与导向轮的保养。

7.掌握轿厢门系统的保养和调整。

8.掌握轿厢内部和层站装置的维护保养。

9.掌握平衡装置的检查维护。

10.掌握导向装置的保养。

第三章电梯电气设备的保养一、教学内容1、总电源箱(盘) 维护保养2、控制柜的维护保养3、选层器与平层装置的维护保养4、操纵机构及其它设施装置的技术保养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总电源箱(盘) 维护保养。

了解总电源箱(盘)的要求。

2.掌握控制柜各元件的维修和维护保养。

3.掌握选层器与平层装置的维护保养。

4.掌握操纵机构及其它设施装置的技术保养。

第四章电梯安全装置的保养一、教学内容1、电梯安全装置概述2、限速器的维修保养3、安全钳维护保养4、缓冲装置的类型、结构及其维护保养5、终端限位保护装置的组成及其保养与试验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电梯安全设施的规定。

掌握机械、电气安全装置的保护方式和动作关系。

2.掌握限速器的种类和维修保养。

3.掌握安全钳维护保养。

4. 掌握缓冲装置的类型、结构及其维护保养。

5. 掌握终端限位保护装置的组成及其保养与试验。

三、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内容实践内容实践学时机房部分的检查保养(1)检查曳引轮、导向轮、反绳轮、限速器等运行是否正8常,有无异响,检查润滑情况。

(2)检查抱闸间隙,开机时检查两侧闸瓦同时松开,间隙应小于等于0.7 mm,且四角间隙均匀,间隙过大时应予调整,紧固连接螺栓。

(3)检查曳引绳和限速器绳,有无断丝或断股现象,要做好记号。

(4)检查限速器安全开关是否有效,极限开关是否正常,数码光电开关是否正常,应做好清洁工作。

层站部分的检查保养轿顶设备的检查保养(1)检查并调整电梯的平层。

(2)检查各层开、关门有无冲击声,检查轿厢不在本层时厅门能否自行关闭。

(3)检查各层站的呼梯按钮、层显装置是否正常。

(1)检查开门机是否正常。

(2)检修装置是否有效。

(3)检查安全钳非自动复位行程开关是否有效。

44轿厢内设备的检查保养(1)检查选层按钮是否正常。

(2)检查层显是否正常。

(3)检查通信设备是否正常。

(4)检查检修箱里的开关是否有效。

(5)检查轿内应急照明是否正常。

4井道内实施的检查保养(1)对导轨进行清洁和润滑,并检查电梯运行时是否正常。

(2)检查终端限位装置是否有效。

4(3)对厅门门导轨、门的连接机构进行清洁和润滑。

轿顶设备的检查保养(1)对轿门门导轨、门的连接机构和开门机构进行清洁和润滑,(2)检查轿厢导靴装置是否正常,并注意其磨损情况。

(3)检查安全钳拉杆是否灵活可靠,并对其进行清洁和润滑。

(4)对轿门门导轨、门的连接机构和开门机构进行清洁和润滑,(5)检查轿厢导靴装置是否正常,并注意其磨损情况。

(6)检查安全钳拉杆是否灵活可靠,并对其进行清洁和润滑。

8四、学时分配及教学方式说明:根据以下表格格式按知识点简要填写主要内容、学时分配等。

五、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改革为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目标。

本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制定的原则是:1、发展性原则。

2、学生主体性原则。

3、学分制管理原则。

4、过程性激励原则。

5、多元参与的原则。

通过多种措施和途径摆脱单一的考试分数制评价体系,创造与企业文化相接轨的激励和考核机制,让学生能够在不断的找到职业荣誉感和闪光点中得以全方位的能力发展。

实施细则:1、学分管理: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任务、学习成效,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教学制度;学分是计算学生完成课业的必要时间和成效的单位;是学生获得学业证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电梯维修与保养技术》在本专业中属于必修课程,每周课时4节,共4个学分。

本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紧紧围绕“考核学分+替代学分+奖励学分”的学分制框架。

1.考核学分(包括考试学分或考查学分和学习过程激励评价学分)学业课程考核: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成绩(出勤、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或者任务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考查)成绩综合评定后确定。

课程学期成绩 = 期末成绩×60%+平时成绩×40%2.替代学分(包括选修课程替代学分和多元参与评价替代学分)当学生无法完成正常的考核学分时可向学校申请替代学分,完成学校指定的选修课程或者获得本行业专家、同学、其他课程老师在学术、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社会工作、问题竞赛等方面取得的好评可替代原来未能完成的本课程考核学分。

最后由福州建筑职专替代学分认证小组审核认定3.奖励学分奖励学分也是一种替代学分,学生参加由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行业或机构组织的各种知识、技能和文艺、体育竞赛并取得个人名次,可获得奖励学分。

知识、技能竞赛获得的奖励学分,可替代相关课程或实践项目的学分,奖励学分替代任选课学分时,按实际奖励学分记。

(1)竞赛奖励学分规定如下:①国家级(技能)竞赛:一、二、三等奖(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分别获得5分、4分、3分;②省级(技能)竞赛:一、二、三等奖(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分别获得4分、3分、2分;③市级(技能)竞赛:一、二、三等奖(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分别获得3分、2分、1分;④校级技能竞赛:一、二、三等奖(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分别获得2分、1分、0.5分。

(2)学校对学生取得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可替代相关课程的学习成绩(成绩按“良好”记),并取得其学分。

如:中专学生取得国家木工职业资格中级证书,可替代《家具设计与制作》课程学期的成绩,并取得其学分;学生取得福建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可替代《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期成绩,并取得其学分。

(3)学生每获取一个教学方案规定以外的社会认可的证书,在没有用来替代相关课程的学习成绩时,可获得2~4个奖励学分。

六、实训设备本课程主要实训场所是校电梯车间。

主要设备序号设备名称数量备注1实训电梯(完整配套)2台现有设备2井道架4架现有设备3轿门2台现有设备4层门2现有设备5电梯模型2现有设备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校企对接,特色办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零对接。

本课程近年来一直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的改革模式;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紧紧围绕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经过合作企业如快科电梯公司等审核与认可通过。

毕业生的质量得到了诸多企业的高度评价,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取证率达100%。

八、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建立“三位一体”课程模式,即课程内容“岗位化”,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特征“校本化”。

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和有关社会团体、个人等多方参与的教材建设机制,创新教材的展示方式。

课程体系改革以本课程在专业中担负的教学任务为根本,将课程体系分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能训练、能力培养四个教学模块。

在教学中注意先开课知识的过渡、后续课所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及工程意识。

九、课程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内容开发与更新建立“三位一体”课程模式,即课程内容“岗位化”,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特征“校本化”。

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和有关社会团体、个人等多方参与的教材建设机制,创新教材的展示方式。

在满足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要进行补充调整。

加强构造部分设计,注重基本原理的讲解,教师应注重利用网络资源,及时更新教材中落后的工艺做法,将国家规范推行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及时补充到教学中。

十、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与《电梯结构与原理》紧密联系,只有在《电梯结构与原理》的基础上才能掌握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