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 原子结构
|? |2值大,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几率大 |? |2值小,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几率小
波函数(? )
为了有利于薛定谔方程的求解和原子轨道的表示, 把直角坐标(x, y, z )变换成球极坐标(r, ? , ?), 其变换关系见下图。
球左 极图 坐为 标直 的角 关坐 系标
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波函数
问题: 波函数的求解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分别是什么?
波函数? n, l, m(r,?, ?)通过变量分离可表示为:
? n, l, m(r,?, ?) = Rn, l (r) ?? l, m (? ,? )
此波函数? n, l, m即所谓的原子轨道
“波函数是原子轨道的同义词”
径向波函数: 原子轨道的径向部分Rn, l (r):只与 离核半径有关。
角度波函数:原子轨道的角度部分? l , m(? , ? ):只 与角度有关。
同一亚层内的原子轨道其能量是相同的,称等价轨道或 简并轨道。但在磁场作用下,能量会有微小的差异,因而其 线状光谱在磁场中会发生分裂。
1.2 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2.1 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 (1)薛定谔方程
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E.Schrodinger)根据
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概念,提出了微观粒子运动的波动方
程:
? ? ? ? ? ? 2 ? ? 2 ? ? 2 ? ? 8 m2 ( E ? V )
?x2 ?y2 ?z2
是任意正整数1,2,3…. ;B核外电子离核距离的最小单位。 n值愈大,表示电子离核愈远,原子能量愈高。
波粒二象性 问题:
1. 波粒二象性是什么意思? 2. 电子或微粒的波粒二象性是如何被证明的?
1.1.2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表现出光的 波动性 光压、光电效应则表现出光的 粒子性 说明光既具有波的性质又具有微粒的性质,称
具有相同l值的可视为处于同一“亚层”。 l 的取值: 0,1,2,3……(n-1)。 对应的光谱符号: s, p, d, f…... (n-1个亚层) l 决定了ψ的角度函数(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形状。
(3) 磁量子数(m)
m可取0,?1,?2,?3,…? l ,共2l +1个值。 m值反映了电子云(或原子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向
玻尔理论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Bohr)在planck M量子论 and Einstein A光子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原子模型:
在氢原子中,电子可处于多种稳定的能量状态,
其能量大小必须满足: En ? ? 2.179 ? 10/?18 n2 J
轨道半径是: r = Bn2 式中,负号表示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n为量子数可以
第一章 原子结构
§1.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2 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 1.4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 1.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1.1 氢光谱和玻尔理论
氢放 电管
电 子 束
氢原子光谱示意图
氢原子光谱特征:
? 不连续光谱,即线状光谱 ? 其频率具有一定的规律
3. 实物微粒包括电子的运动状态可以用牛顿定律 来描述么?
测不准原理
波粒二象性的微粒,它们的运动并不服从牛顿 定律,不能同时准确测定它们的速度和位置 。
1927年,海森堡 (Heisenberg W) 经严格推导 提出了 测不准原理。其数学表达式为:
? x??p ? h 其中,? x(位置误差)与? p(动量误差 )的乘积为 一定值 h (h 为普朗克常量),因此,也就无法描 绘出电子运动的轨迹来。说明核外电子运动不可能 沿着一个玻尔理论所指的固定轨道运动,而只能 用 统计的方法 ,指出它在核外某处出现的可能性 —— 概率的大小。
1/ 4?
3 / 4? cos ?
3/ 4? sin? cos?
3 / 4? sin ? sin ?
? (r, ? , ? ) = R (r) ?Y (? , ? )
波函数 问题:
1. 限定波函数的量子数有几个? 2. 每个量子数分别限定原子轨道(电子运动
状态)的什么?
1.2.2 量子数
(1)主量子数(n)
h2
ψ: 波函数 ,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
h:普朗克常数 m:粒子质量 E :总能量
V:体系的势能 x、y、z:空间坐标
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
问题: 波函数表示的是什么?
(2)波函数 (? )
? 2?
?x2
? ? 2?
?y2
? ? 2?
?z2
?
8? 2m
h2
(E
?
V)?
?0
? :波函数,又称之为 原子轨道,可以理解为“电子在原 子中的运动状态”描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数学函数 式。 物理意义: |? |2代表电子在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的几率密度
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wave-particle dualism )
1927年,德布罗依的假设为 戴维逊(Davisson C J) 和盖革(Geiger H) 的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
电子衍射图
1.1.3 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特点
问题: 1. 是否波长越长,波动性越大?
2. 实物微粒波动性与光波动性的区别是什么? 或者是实物微粒波动性的特点是什么?
在同一原子内,具有相同主量子数的电子,可看作 构成一个核外电子“层”。
n 取值1, 2, 3,……正整数 ?不同的n值,对应于不同的电子层:
1 2 3 4 5… K L M N O… 与电子能量有关。 n值越小,电子出现概率最大的区域离核越
近,电子运动状态的能量越低。
(2)轨道角动量量子数 (l )
氢原子的部分波函数(r0为玻尔半径)
量子数 轨道
R(r)
Y(?, ? )
1,0,0 1s
2 1/ r02 e? r / r0
1/ 4?
2,0,0 2s
2,1,0 2pz 2,1,±1 2py
2px
1/ 8r02 (2 ? r / r0 )e? r /2r0
1/ 24r02 (r / r0 )e? r / r0
如:电子在核外某处出现的 概率大小图——电子云。就 是形象化地用来描述概率的 一种图示方法。 由图可知:
离核愈近,概率密度愈大。
综上所述,微观粒子运动的主要特征是: 具有波粒二象性,具体体现在量子化和统计性上。
由此可见, 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运动的 特征。因而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经典的 牛顿力学理论,而必须用描述微观世界的量子 力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