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调节滞后及灵敏度的测定

调节滞后及灵敏度的测定

调节滞后及灵敏度的测定
课程名称眼屈光学基础班级课程类型实验
授课课时1h 学期授课教师
教授内容调节滞后及灵敏度的测定章节内容实验三
教学目的掌握调节滞后和灵敏度的测定方法,了解调节滞后和调节灵敏度在视功能检查中的意义
教学要求掌握调节滞后和灵敏度的测定方法能够独立对患者进行调节滞后和灵敏度的测定。

教学重点调节滞后和调节灵敏度
教学难点“十字视标和交叉圆柱镜的成像效果
教学手段讲授+ 幻灯片+ 视频动画等多媒体
实验目的:
掌握调节滞后和灵敏度的测定方法,熟悉测定原理。

了解调节滞后和调节灵敏度在视功能检查中的意义。

实验原理:
调节滞后指患者的调节反应量小于比调节刺激量,它与调节超前、调节灵敏度同为调节功能的重要参数,是衡量调节功能优劣的指标。

调节超前指患者的调节反应量大于调节刺激量。

例如观看40cm处物体,调节刺激量即为2.5D,而患者所产生的调节力为1.5D,此为调节滞后;若患者产生的调节力为3.0D,则为调节超前。

事实上,在患者所具有的最大调节力大于调节刺激时,为维持物像的清晰,所动用的调节力总是与调节刺激是相等的,所以一般情况下,调节超前的现象少见,除非出现调节痉挛的现象。

调节灵敏度则指的是被检者调节力紧张和松弛的灵活程度。

(一)调节滞后的测定
实验仪器及材料:
1综合验光仪、
2近视力标杆
3近视力表盘
实验方法与步骤:
1、首先矫正患者的远用屈光度:双眼视窗内设置患者习惯的远用处方镜片或刚刚完全矫正后的远用视力镜片,并保证双眼视窗完全打开。

2、调整综合验光仪上的瞳距旋钮,使其符合患者的近用瞳距。

3、拉下近用视力表杆,固定近用视力表盘于40cm(相当于调节刺激为2.5D)。

4、旋转近用视力表盘,暴露视标盘上的十字条栅视标(如图1)并保持低度照明(照明度过高,焦深的影响会加大,以致测试结果无意义)
5、旋转附属镜片旋钮,使+/-0.50D的交叉柱镜同时位于患者双眼视窗之内。

(此交叉柱镜的负轴位固定于90О,正轴在180О,点光源通过通过这样放置的交叉柱镜形成前后两条焦线,横线在前,竖线在后,如图2。

6、嘱患者通过此交叉柱镜观看十字条栅视标,并报告是横线清楚还是竖线清楚。

对调节力足够的人而言,为保持物像的清晰,所动用的调节应使两条焦线形成的最小弥散圆成像于视网膜上,使横焦线位于网膜前,竖焦线位于网膜后,使调节反应等于调节刺激2.5D,患者感觉横竖线的清晰度相同;若患者反映竖线较横线清楚,说明弥散圆落在网膜之前,竖线靠近网膜,横线远离网膜,反应出患者的调节反应大于调节刺激属调节超前;若患者报告横线较竖线清楚,说明弥散圆落在网膜之后,竖线远离网膜,横线靠近网膜,反应出患者的调节反应小于调节刺激属调节滞后,患者近距离阅读可能会出现问题,需补偿下加光。

当出现调节滞后时,继续进行第7步。

7、当患者反映横线较竖线清晰时,以+0.25D为一档逐渐在双眼前增加正镜片,直至横竖线一样清晰。

假设增加+1.0D的正镜片以后横竖线同样清楚,说明患者调节力滞后1.0D。

8、记录:ACC Lag:xxx
(二)调节灵敏度的测定:
实验仪器及材料:
∙近视力表、
∙调节灵敏度测定翻转拍(+/-2.00D)
实验方法与步骤:
4首先矫正患者的远用屈光度,遮盖左眼,检查右眼.
5将近视力表置于被检者40cm处,保持良好的照明
6检查患者的近用视力
7
选择最好视力的上一行视标作为注视目标。

8将翻转拍的+2.00D一侧置于眼前(如图2),患者在此瞬间,清晰的视标变得模糊,待患者报告模糊的视标变清晰的瞬间,翻转翻转拍使-2.00D一侧的镜片置于眼前,患者在此瞬间,清晰的视标又变得模糊,待患者报告模糊的视标变清晰的瞬间,再进行翻转,依此作为一个循环,记录一分钟之内的循环次数
9遮盖右眼,检查左眼,重复2~5步骤。

10同时打开左右眼,重复2~5步骤
11记录:R:Xcycle
L:Xcycle
OU X:cycle
思考题:
1、试述调节滞后和调节超前的测定原理及意义
2、试述调节灵敏度的测定原理及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