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咬文嚼字朱光潜

咬文嚼字朱光潜

长辈对幼儿:你这小淘气!
2、王若虚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 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 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说明的道理:文章的字数不同,意味也不 同。文章的好坏,主要是意味,是表达效 果,而不在繁简。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 敲月下门。
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 贾岛 人情;剥啄有声,打 破岑寂,平添搅扰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云色,移石动云根。
自掩自推,独往 独来,自有一副 胸襟气度;冷寂 , 无声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事例:“推敲”的故事
说明的道理:文章中字眼不同, 意境就不同。用什么字要看表现 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质,是 推敲思想情感。
一、咬文嚼字释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 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 可一味地 。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 常 ,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嚼一嚼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 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 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 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 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 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 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 受传达出来。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 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 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 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 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 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 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学以致用: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 极限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本文标题是“咬文嚼字”。按照通常意义 来讲,咬文嚼字含有贬义,说的是一种不好 的习惯,即过于斟酌字句,或说死抠字眼儿 而不顾及精神实质的现象。作者在这里是贬
词褒用,借以说明在文学创作和阅读方面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阐明“在 表里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 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
骄傲 , 自豪 , 令人叹服 。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 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 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 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 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 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 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 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 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 简要赏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古至今, 骚人墨客举不胜举,名家名篇灿若星河。 可是,这些诗歌往往不是一气呵成,而 是经过反复的雕琢,才成为千古绝唱。 比如,大家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绿”就经过多次推敲。 这种推敲, 在古诗文里称为“炼字”,在今天,有 位美学家称之为——
咬文嚼字
朱 光 潜
朱光潜(1897--1986) 现代美学家、文艺 理论家。笔名孟实、 孟石。安徽桐城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 》、《诗论》、《谈 美书简》等。
诗 歌 鉴 赏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 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 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 “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 寂的景象(意境)。
《过香积寺》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 一。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 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题意在写山寺,但 并不正面描摹,而侧写周围景物,来烘托 映衬山寺之幽胜。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 已在其中。诗歌构思奇妙、炼字精巧。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精妙绝伦, 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二、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哪一个意思?
如果都不是,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加以解释: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 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P41第三段
结 构
一(1-5)、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 切关系 (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 度论述)。 二(6-7)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 负两面(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三(8)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养成创作和 欣赏作品潜心琢磨的好习惯。
咬文嚼字的意义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 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 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 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 的完美。
(主旨句)
评价作者的观点
新颖:赋予“咬文嚼字”新的意义,发人所未 发。 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 正确:揭示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 敲语言文字的根本途径,阐明了文学艺术进步 的关键所在。 深刻:深刻揭示了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密切性, 运用充分的典型例证加以细致解说,使道理深 刻,发人深省。
请思考: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 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总结: 1、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而已,没有 对和错之分。有的书有的知识必须要咬文嚼 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而有的书则可以 不求甚解,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在读书的 时候要有所选择,有所筛选和区分。 2、不求甚解是在咬文嚼字的基础上开始的, 陶渊明,诸葛亮之所以可以不求甚解,是由 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决定的,有些知识他们可 以作到一目了然,不必细细咀嚼就可以知道 真谛,而我们的还没有到达那样的水平,所 以,还要以咬文嚼字为主。
X
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 美时便不适宜。 和“有” 性质完全不同
事例:郭沫若剧本《屈原》中的例子 《红楼梦》中的例子 郭沫若不好的援例
说明的道理: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 关系,一种说法一种意味,斟酌文字, 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 感务求凝练,文字的运用必须有一字不 肯放松的谨严。
思考:“你这”真的“大半表 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 宜”?
从这三个例子中,我们明白为什么 要“咬文嚼字”了吗? 不同句式(“你这”“你 是”) 文字增减(李广射虎)
文字和 思想感情
不同字眼(推、敲)
阅读第六七段回答问题: 课文6、7段写了什么内容?举了什 么例子?
事例:“烟”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苏轼写诗(正面事例)
说明的道理: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 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 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的,难以控制的。 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 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能在含混 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西方美学史》是中 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 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你能读准这些字吗?
强劲 召开 粗犷 良莠不齐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皑皑白雪 那英 纪晓岚 哈文



重点字词 (jiá o) 咬文嚼字 n) 岑寂 (cé ) 烟榻 (tà 付梓 (zǐ) ng) 下乘 (ché zú ) 没镞 (mò 锱铢必较 (zīzhū) njiè ) 蕴藉 (yù ) 尺牍 (dú n) 倒涎 (xiá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 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 卢延让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
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 见新,朴字见色。 ——清· 沈德潜
写作特色: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以漫谈的方式,与读者促膝而谈。运 用了举例子,做比较等论证方法阐述 了自己的观点。 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 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 料基础上。
读书“不要固执于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三: 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 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 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 而独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 “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 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马南邨《不求甚解 》
事例:写美人、才子等的用语(反面事例)
说明的道理:字的联想意义也容易误用 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 语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 朝深一层去想,思想要新,语言要新。
如何评价“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明 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这 种观点?
这段话是对文字在不同的领域里具有不同特点 的客观评价。科学领域的文字需要准确的,相 对稳定的意义框架,越明显越好,越确实越好; 而文学的语言则需要借助联想,使文字具有活 生生的特殊意义,越有特色越好,越鲜活越好。 当然,这需要阅读和写作的人都具有较深厚的 文化积淀,否则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分组合作探究
阅读文章1-5段。 1、找出其中所举的例子; 2、思考这些例子的作用(说明什 么道理)。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你这—— 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是坚决的判断(郭),
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朱)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