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性能》复习提纲
第一章金属在单向静拉伸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1.拉伸变形过程;
2.弹性不完整性(滞弹性,包申格效应),循环韧性;
3.塑性变形方式,滑移,均匀屈服产生机制,影响屈服强度的因素;
4.应变硬化(形变强化)及其产生原因和工程意义;
5.缩颈,抗拉强度;
6.塑性、脆性及韧性,塑性指标;
7.机件的失效形式:磨损、腐蚀和断裂;
8.断裂的分类及各类断口特征,韧性断裂和脆性断裂的区别,哪种断裂更危险及其原因;
9.拉伸断口的三要素以及强度和塑性对断口三个区域组成的影响;
10.微孔聚集断裂过程;
11.格雷菲斯裂纹理论(原理,出发点,必要条件);
12.为什么理论断裂强度与实际断裂强度在数值上有数量级的差别;
13.机械设计中最常用的两个强度指标为: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
14.碳含量对钢拉伸曲线的影响。
第二章金属在其他静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1.应力状态软性系数α及其代表的意义;
2.压缩、弯曲、扭转试验的特点;
3.缺口效应(定义及由于缺口引起的两个效应),理论应力集中系数,缺口敏感度及其代表的意义;
4.硬度的分类、符号表示方法、测试(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原理\方法;
5.课后作业P55页的8题。
第三章金属在冲击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1.冲击韧性;
2.低温脆性、韧脆转变温度及其确定方法、韧性温度储备;
3.产生低温脆性的物理本质和机理;
4.影响韧脆转变温度的因素。
第四章金属的断裂韧度
1.低应力脆断;
2.裂纹的扩展形式;
3.应力场强度因子KⅠ定义及其表达式;
4.材料的断裂韧度,断裂K判据,断裂G判据;5
5.KⅠ和K IC,G IC与K IC的关系;
6.KⅠ的修正条件,考虑应力松弛时塑性区宽度(平面应力,平面应变),修正后KⅠ计算公式;
7.断裂韧度测试时试样的制备(满足条件);
8.张开位移δ(COD),断裂δ判据;
9.平面应力和平面应变;
10.有关断裂韧度的计算。
第五章金属的疲劳
1.疲劳;
2.疲劳断裂的特点,疲劳断口的宏观(贝纹线)与微观特征(存在疲劳条带);
3.疲劳曲线(S-N曲线),疲劳极限σ-1;
4.过载损伤,过载损伤界,过载持久值,过载损伤区;
5.疲劳缺口敏感度及其代表的意义;
6.疲劳裂纹扩展门槛值ΔK th,ΔK th和σ-1区别;
7.材料的疲劳过程,疲劳裂纹的形成机理、阻止其产生的措施;
8.疲劳裂纹的扩展过程,扩展第二阶段的断口特征,贝纹线和疲劳条带的区别;
9.疲劳的分类(P96低周、高周、热疲劳、热机械疲劳)
10.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
11.高周疲劳、低周疲劳定义,低周疲劳的特点(P120);
12.循环软化,循环硬化,过渡寿命。
第六章金属的应力腐蚀和氢脆断裂
1.应力腐蚀断裂定义及其产生条件;
2.应力腐蚀断口特征;
3.应力腐蚀应力场强度因子(P131应力腐蚀门槛值K ISCC);
4.防止应力腐蚀的措施;
5.氢脆类型及特征;氢致延滞断裂;
6.应力腐蚀与氢致延滞断裂的关系。
第七章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
1.磨损定义、类型,耐磨性的指标(P140);
2.机件的磨损过程:跑合阶段、稳定磨损阶段、剧烈磨损阶段;
3.粘着磨损及其特征;
4.材料磨损的控制和防磨措施;
5.磨粒磨损及其主要特征;
6.接触疲劳定义,分类。
第八章金属高温力学性能
1.蠕变,等强温度,应力松弛,约比温度;
2.蠕变变形机理及蠕变断裂机理,断口特征;
3.蠕变极限、表达方式(P165)、持久强度极限及其表达方式(P167);
4.剩余应力,松弛稳定性;
5.影响金属高温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