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卫生调查示例

职业卫生调查示例

达35~40℃以上。地面与井下作业面气温相差较大,在冬 季温度可达30-40℃。 ➢ 由于地下水不断渗出和大量蒸发,相对湿度一般在80% ~90%以上,常可达90%以上,有的甚至可达100%。
井下煤矿的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
2.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
不良气象条件: 生产性粉尘:矿井内许多生产过程和工序,如
(三)职业卫生事故调查
本次中毒事件患者因设备泄漏,吸入高浓度苯胺, 同时因苯胺污染皮肤、衣物,在高温出汗的情况下, 增加了经皮肤吸收的机会而发生中毒。 接触高浓度的苯胺以后,患者出现以皮肤发绀为主 要特征的临床表现,通过亚甲蓝治疗解除发绀,且 继而表现为较严重的溶血性贫血和肝功能损害,结 合接触高浓度苯胺的情况,可认为本次事件属急性 职业性苯胺中毒。
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结果
应着重了解: 粉尘空气浓度 噪声、振动、高温强度 有害气体(如甲烷、一氧化碳等)空气浓度 相关的职业性病损的发病情况(如尘肺病、滑囊炎、
噪声聋、爆震聋、手臂振动病、一氧化碳中毒、高温 中暑等患病率等)。
例二
铸造车间一般情况调查
???
铸造车间OHF识别
铸造车间OHF识别
➢ 混合
生料煅烧 熟料冷却 熟料粉磨 水泥包装 水泥输送
1. 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 2. 收集那些环境监测结果? 3. 收集哪些健康监护结果?
备料
烧制
水泥生产
1. 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 生产性粉尘:石灰石尘、煤尘、矽尘(炉渣、粉煤灰)、水泥尘、电焊烟尘 高温、噪声 毒物:CO、CO2、NOx、SO2、锰及氧化物等 2. 收集那些环境监测结果? 粉尘、高温、噪声、生产性毒物 3. 收集哪些健康监护结果? 尘肺病:矽肺、煤工尘肺、水泥尘肺、电焊工尘肺、其他尘肺等 职业性化学中毒: 高温中暑 噪声聋
(三)职业卫生事故调查
若发现或怀疑急性职业性苯胺中毒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 报告;并且应认真观察职业中毒的后发表现,适当延长留院 观察时间,让病人静卧休息,避免病情加重,错过治疗机会 带来的不良后果。 苯胺急性中毒的治疗原则为卧床休息、镇静吸氧、解毒剂 的应用。本病若治疗及时,一般预后良好。
(三)职业卫生事故调查
此次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因工人缺乏劳动安全卫生知识, 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而引起经皮肤和呼吸道吸收的苯胺 中毒 说明对作业工人加强职业劳动安全卫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预 防措施。 应加强设备维修,防止跑、冒、滴、漏,坚持经常性的卫生 监督工作,预防事故的发生。
溶血性贫血
(三)职业卫生事故调查
疑为急性苯胺中毒 特检:MHb 62.4%, 赫恩氏小体35% 初诊:急性苯胺中毒 治疗经过:入院后脱去污染衣物,用 5% 醋酸清洗污染皮肤, 再用肥皂水冲洗,特别注意清洗指 ( 趾 ) 甲、耳道、鼻孔、 毛发等部位。 解毒治疗:给予吸氧,10% 葡萄糖 2Oml加 1% 亚甲蓝60mg 静 脉注射, 连用 2 次。 10% 葡萄糖 40ml加地塞米松 2Omg 静脉 注射,每日 1 次支持疗法:ATP 2Omg 、辅酶A 50U、细胞 色素 C 15mg、维生素 C 2.Og, 加入 10% 葡萄糖 500ml 静脉点 滴,连续 7d 。输新鲜血、口服保肝药物, 保护肝脏、防止肾 功能衰竭。
出院检查:皮肤巩膜无黄染,肝脾未触及,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AST 4U/L,ALT 9U/L, RBC 4.15 × 1012/L, Hb 126g/L, WBC 9.2 × 109/L。
(三)职业卫生事故调查
诊断: ➢急性重度苯胺中毒 ( 急性中度中毒性肝病;溶血 性贫血 ) ➢中毒性心肌损害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粉尘:型砂原料为砂、陶土、粘土、煤粉等,均 含有一定量的游离二氧化硅,在造型材料配制、铸型、 落砂、清理过程中,均可使含游离二氧化硅粉尘飞扬。
(2)高温及热辐射:熔铁炉、砂芯干燥炉、熔融的金 属及新浇铸的铸件都是混合热源;熔炼和浇铸过程也 可产生强烈的热辐射。
铸造车间OHF识别
(3)有害气体: 金属熔炼和浇铸过程可产生一氧化碳;
(5)铸造车间尚存在职业伤害(如工伤、烫伤)和强 体力负荷的问题。
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结果
应着重了解: 粉尘空气浓度 有机溶剂(如苯、甲苯、二甲苯等)空气浓度 噪声强度 生物监测指标的水平 相关的职业性病损的发病情况(如患病率等)。
水泥生产
生产工艺: 备料:
➢ 石灰岩开采、破碎、运输 ➢ 水泥煤粉或炉渣制备
(三)职业卫生事故调查
调查结果: ➢通过一天的治疗,病情好转,2 人均于 8 月 12 日下午自动 要求出院。 ➢ 8月 13 日上午,2 名工人继续进行工作,其中本案例患者 自觉无力而回家休息,至下午 4:00 病情加重,因头晕、恶 心、呕吐、面部明显青紫,皮肤黄染,4 h后于 2001 年 8 月 13 日急诊入院。
(三)职业卫生事故调查
调查结果:
8月 15 日8:00到达中毒现场,某化工厂苯胺车间为900m2的 工厂厂房,中毒工人工作场所通风条件较差。 据工人反映,发生事故时气温高达39℃,泄漏的苯胺气味很 大 患者仅穿一般工作服,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一直坚持工作 未休息。 此时设备泄漏已修理好,现场苯胺浓度测定未见超标。
(三)职业卫生事故调查 实例
李某,男,27 岁,某化工厂车间操作工。因头晕、恶心、 呕吐、面部明显青紫 4 h,于 XX年 8 月 13 日急诊入院。
入院检查:体温 36.5 ℃,脉搏 83 次/min,呼吸 30 次/min , 血压 118/65 mmHg,意识清,表情淡漠,巩膜和全身皮肤 中度黄染,颜面铅灰色,结膜充血,口唇、鼻尖、耳廓明 显青紫。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 3cm, 肝区轻度叩击痛, 脾未触及。生理反射正常,无病理征。
坑口采煤
巷道采煤
6
井下煤矿的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
1.生产过程 井下采煤作业的基本生产过程为:
➢ 在岩层中—掘进:挖掘通往煤层的巷道、运输巷 道、通风巷道、采煤准备巷道;
➢ 在煤层中-采煤:进行采煤作业,普遍应用的采 煤方式有3种方式:
• 综合机械化采煤机:凿岩爆破装渣运输 • 采煤机采煤:割煤机割煤运输支柱 • 炮采:电钻打眼爆破落煤
劳动强度较大、作业姿势不良:煤矿工人劳动强度
较大,如掘进工岩石装车操作,属重体力劳动,现在大部 分装岩工作为装岩机所代替;凿岩和推车属中等体力劳动。 在薄煤层作业时,整个工作日内工人不得不采取弯腰、蹲 位和跪卧位操作。
井下煤矿的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
3.环境监测结果
粉尘 有害气体(如甲烷、一氧化碳等)浓度 噪声强度 振动强度
煤矿生产性粉尘的来源
8
井下煤矿的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
1.生产过程 井下采煤作业的基本生产过程为: ➢ 输送:采掘的煤炭和岩石等由运输巷道运到车
场,再由提升机、绞车或皮带运输机运送到地面;
➢ 支护:挖掘出来的巷道,需用木材、金属、混
凝土材料加以支护,以防止巷道变形、崩塌。将 水泥浆用高压泵喷涂顶帮,以加固巷壁,形成永 久巷道,作为运矿、人行、通风之用。
制芯和造型中使用的呋喃、酚醛、尿素甲醛、尿烷树 脂以及石油树脂等有机黏合物,在混合、吹风、撞击、 干燥或者烘烤作业以及浇注和清壳处理和热分解时, 可产生乙烷、乙烯、苯、甲苯、二甲苯、甲醛、酚、 萘和各种多环芳烃。
铸造车间OHF识别
(4)噪声和振动:砂型捣固机,清砂用风动工具、铸 造时使用的各种锻锤及机械加工中的磨光和抛光等, 均可产生噪声和振动。
掘进、采煤、运输、钻眼、放炮等都产生大量的 粉尘。
有害气体:在矿井空气中,可存在沼气、一氧
化碳、二氧化碳、氯氧化物以及硫化氢等。
井下煤矿的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
2.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
不良气象条件: 生产性粉尘: 有害气体:
生产性噪声和振动:掘进、采煤、运输等工序中机械
工具都可产生噪声和振动。
公共卫生学院 于素芳 88382137 9717
职业卫生调查
一、概述 二、调查形式 三、调查步骤 四、调查实例与练习
例一
(一)井下煤矿的职业卫生基本情况 调查
(一)井下煤矿的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
除一般有关企业的背景情况外,着重了解生 产过程和OHF,并据此判断对接触者可能产 生的不良影响。
(三)职业卫生事故调查
住院第 2 d发绀基本消失,但仍头晕、无力、恶心,不能进 食。第 3 d复查心电图正常,高铁血红蛋白未检出,变性珠 蛋白小体 32%。入院第 5 d变性珠蛋白小体降至 5%,入院第 6 d变性珠蛋白小体降至 1.4%, 肝肋下 1.0cm, 质软触痛、肝功 能正常,给予保肝药物。第 9 d变性珠蛋白小体消失。 通过 以上方法,患者溶血于 8 月 23 日得到控制,黄疸逐渐消退, 肝功能逐渐恢复,治疗 32 d痊愈出院。
现以井下煤矿生产为例,简要说明采矿业职 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的主要内容。
井下采煤
生产工艺流程: 掘进:煤巷打眼、煤巷爆破、煤巷加固 采煤:采煤打眼、爆破采煤、机械采煤 运输:采煤装载、运输 采煤支护、井下通风、采煤辅助 洗选:煤运输、煤块破碎、筛煤、洗煤
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 收集那些环境监测结果? 收集哪些健康监护结果?
(三)职业卫生事故调查
血常规检查:RBC 1.83×1012/L(4.0~5.5), Hb 52g/L(120~ 160), WBC 19.4×109/L(4.0~10.0);N 0.76, L 0.22 尿常规:尿呈棕黑色,潜血试验 ( +++) 肝功:AST 55U/L(8-40), ALT 98U/L(5-40),HBsAg (-) 超声波 肝肋下厚度 2.5cm, 较密微小波 心电图 心房纤颤,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初步诊断:中毒性肝炎
(三)职业卫生事故调查 实例
职业性化学中毒?
何种职业性化学中毒?
为明确诊断,应做哪些工作?为什么? 患者中毒与职业活动有无直接关系, 如何调查? 确诊后应如何处理患者?特效解毒药? 本案例有什么教训?从劳动卫生角度应采取哪些改进和 预防措施,为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