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章_1 弹性力学基础与地震波—弹性力学基础

第2章_1 弹性力学基础与地震波—弹性力学基础


二、应力张量
定义A截面上O点的应力矢量为:
* 定义的应力矢量是依赖于ΔS的外法线方向的
*σij—第1个脚标表示的是截面元ΔS的法线矢量方向,第2个脚标表示 作用在该面元上力的分量方向。
从介质内截取1个微小的四面体,四面体的 三个面分别与三个坐标平面平行,第四个面 是外法线单位矢量n=(cosθ1, cosθ2 ,cosθ3)的 任意平面,该平面上的应力矢量为
体力fΔx1 Δx2 Δx3的作用(f是单位体积质元的体力),质元的运动方程有

三维均匀介质中的波动方程
均匀层和射线理论近似: •速度只是深度的函数,把介质模拟为一系列均匀层,层内拉梅系数梯度为零 •▽λ、▽µ随1/ω变化,高频时,拉梅系数的梯度趋于零

三维均匀介质中的波动方程
由赫姆霍茨定理,任意一个矢量场u都 可以表达为一个无旋度的矢量场和一个 无散度的矢量场之和,并略去体力
第二章 弹性力学基础与地震波
•弹性力学基础 •波动方程的解
震源所激发的波传播到其他广泛区域的地面震动被地 震仪记录—地震图。这种波或震动涉及小弹性形变,是 弹性力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介质在受到小规模、瞬间力的作用下,如地震、 爆破等,震源区外围介质表现出弹性响应,这也是我们 能记录到地震波、观测到大地震造成的地球自由振荡的 原因。
四、波动方程
弹性介质中,任一处质点产生一个扰动,即该处质点发生一个小位移,由于 介质的弹性性质,该处的运动会影响相邻点,扰动就会向周围传播。波动方程就
是对弹性介质中扰动激发和传播规律的数学表达。

均匀弹性杆的一维波动方程
忽略体力,一维均匀杆中质点受力运动描述 分析截面积为S的均匀弹性杆上、长度为dx的小质元受力运动情况,暂忽略 体力的作用。
正交角度的变形—剪应变
分析:
介质中某一点A的正应变与剪应 变的定义还与AB线的取向有关 在三维空间中,介质中任意一点 的正应变有3个取值,分别记为: e11,e22,e33 介质中任意一点的剪应变有6个 取值,分别 记为: e12,e13,e21,e23,e31,e32 三维空间中,连续介质中任意一点处的应变要用9个单元值 组成的应变张量方能完全描述
设x处质元t时刻的位移为u(x,t), 运动速度则为(考虑小形变)
x处质元t时刻的加速度为
设均匀杆的密度为ρ,则长度为dx的小质元的运动方程为

一维均匀弹性杆的波动方程
一维均匀弹性杆的波动方程
波动方程的一般解形式为
f可以是任意的连续函数。以上形式的解称为达朗伯(D’Alembert)解,即波动 方程的行波解。
四面体处于平衡状态
三、本构方程与广义胡克定律
对线性弹性体,其应力与应变间的本构关系可以用广义Hooke定律表示为:
λ和μ在弹性力学中称为拉枚(Lamé)常数
各向同性弹性介质
* 对大量破坏性地震断层破裂现场调查研究表明,构造应力作用下,地 壳所能承受的最大剪应变不超过10-4,大多数地震是在断层应变达到10-5 ~10-4时发生的破裂。小形变时,地球介质力学性质接近线弹性体,因此 应用线弹性理论研究震源、地震波的传播是合适的。
即有

三维均匀介质中的波动方程
* 三维弹性介质中可以存在两种以不同速度传播的波,一种是以较快 的速度α 传播的无旋波u1,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这种波通常称为P波 (Primary wave),因为它首先到达记录台站;
* 另一种是以较慢的速度β传播的无散波u2,经地球内部传播的这种波 通常称为S波(Secondary wave),因为这种波在地震记录图上通常是 第二个到达的显著地震震相。
*P波、S波是地震记录图上最为显著的两个体波震相。由于P波与S 波传播速度不同,它们可以由同一震源同时激发,但以不同的速度独立 传播。P波传播速度大约为S波的1.73倍,在地震图上P波比S波先到 达,比较容易识别。

三维均匀介质中的波动方程
P波与S波的主要差异 P波的传播速度较S波速度快,地震图上总是先记录到P波 这两种波的偏振(质点运动)方向相互正交。P波的偏振方向 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S波的偏振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对在一年或数年的短时间尺度内变化的作用,地球介 质的力学响应可以用弹性响应来近似。地震波在弹性介 质中的传播过程是满足波动方程。
一、应变与位移的关系
连续介质中相邻的A、B两点的位移差为
小形变条件下
形变张量
旋转张量
分析: 连续介质中位 移场的空间变 化含介质元的 形变和转动两 部分
受力后线段长度的相对变化—正应变

三维均匀介质中的波动方程
P波与S波的主要差异 三分向地震仪记录在通常情况下,P波的垂直分量相对较强, S波的水平分量相对较强。S波的低频成份较P波丰富。

三维均匀介质中的波动方程
P波与S波的主要差异 天然地震的震源破裂通常以剪切破裂和剪切错动为主,震 源向外辐射的S波的能量较P波的强。
P波通过时,质元无转动运动,但有体积变化,P波是一 种无旋波。S波通过时,质元有转动,但无体积变化,S波 是一种无散的等容波。 用散度算子Δ·同时作用于波动方程式的两边(设在无体力作用区),则 有 体应变以P波的速度传播
在t2时刻x2处的扰动与t1时刻 x1处的扰动是完全相等的,即扰动 以速度c向正x方向传播了一段距 离X,由x1传播到了x2。
同样可以证明,波动方程的另一个 一般解表达的也是扰动的传播,只是传播的方向为负中的波动方程
分析如图所示三维介质中的小质元受面力作用情况
用旋度算子Δ×同时作用于波动方程式两边,则有 旋度以S波的速度传播

三维均匀介质中的波动方程 P波、S波势函数表达的波动方程
位移场u的赫姆霍茨势表达式
Φ 、ψ —P波和S波的势函数
由势函数求位移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