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是中考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的重头戏。

不少同学不懂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翻译时常出错误,闹出笑话。

怎样准确的翻译文言文呢?文言文翻译“九字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从而便于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文言文翻译“九字诀”是指“信、达、雅,留、换、调、引、增、删”九个字。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要求。

“信”就是要忠实原文,不歪曲原意。

不随意增多减少,添枝去叶,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

“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

而“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留、换、调、引、增、删”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因为古今词义和语法有所不同,所以翻译文言文要根据句子和组成句子的虚词、实词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

一、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1、保留国号、帝号、年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

如: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其中“公输盘”、“楚”、“云梯”等词就可以保留。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黔州那个地方,从未有过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了一头驴子到那里去。

“驴”、“船”古今的词义完全相同,翻译时不能改变它的原意。

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应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藤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2、保留文言文中一部分沿用至今的实词。

如: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游褒禅山记》)——其中“山”、“五”、“六”、“里”、“有”等词可以保留。

3、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等,一般人都能理解,不需再翻译,反而显得不通顺。

二、换替换词语。

1、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义现在还用得着,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词。

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义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

例如:十年春,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

吾闻而愈悲。

(《捕蛇者说》)——其中“吾”换成“我”;“闻”换成“听到”;“愈”换成“更加”;“悲” 换成“悲痛”。

2、同一个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内容有区别,翻译时不能用今义去推求古义,而要用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的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以免造成误解。

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妻子”和“绝境”的古今意义差别很大,不能套用今义去理解。

3、用本字换通假字。

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用本字“早” 换通假字“蚤”。

4、用适当词语换古文中的虚数。

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十二”是个虚数,“十二卷”可译成“很多卷”。

三、调调整语序。

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

如:1、调整前置宾语、后置宾语、后置介宾短语的语序等。

如:沛公安在?(《鸿门宴》)——沛公在哪里?把前置的宾语“安”调整到动词“在”之后。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主谓倒装)——你太不聪明了。

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您凭借什么应战呢?还自扬州。

(《伤仲永》)(状语后置)——从扬州回家。

2、调整使动、意动、为动等动宾关系的语序。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项伯杀了人,我让他活下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齐策》)——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丽,是偏爱我啊。

3、调整互文见义的语序。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出征万里的人还未归来。

韵文讲究精练,这是互文修辞的特点。

四、引引申词义。

文言文里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往往一个词可以有两三个或更多的意义,这些意义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可选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

例如: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

“增”本义是增加,引申为扩大;“制”本义是制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

翻译时选取它们的引申义。

五、增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翻译文言文时,下列几种情形需要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1.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

例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我惧怕他们有兵马埋伏。

“测”、“惧”、“伏”都是单音节词,应译为双音节词“推测”(或“猜测”)、“惧怕”、“埋伏”。

2.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

例如: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

3.句子策划功能粉的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

翻译时应忠实于原文,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需要,作必要的补充,力求明白确切地表达原意。

例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村里的人看见渔人,很是惊奇,为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我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一处宾语。

翻译时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明白。

4.有些句子,不好说它省略了什么词语或句子成分,只是为了上下文连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增补一些词语,读起来才觉得上口,表意也才通顺明白。

例如: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作职业。

(一天),他沿着小河(划船)行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六、删删去不译。

文言文里的一些虚实,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对应,就可以删去不译。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的标志。

“者”起提顿作用,“也”表示判断语气。

翻译时,“者”、“也”都可删去不译。

有时为了使译文简洁通畅,对句中重复多次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

例如: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蓬,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核舟记)》此外,有些表敬称和谦称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

“留、换、调、引、增、删”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意译。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在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如: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听起来很别扭,不如意译为: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这样听起来容易让人理解、接受。

文言文翻译实例评点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易乱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左传·僖公三十年》译文一:晋文公说:‚不可以这样做。

没有大家的大力相助不行。

依仗过人家的力量反而去伤害他,不符合‘仁’的标准;抛弃友好邻邦,不符合‘智’的标准;用战乱来代替安定局面,不符合‘武’的标准。

我们还是回去吧。

‛也撤离了。

译文二:晋文公说:‚不可以这样做。

没有那个人的大力相助,我不可能达到今天的地位。

依仗过人家的力量反而去伤害他,不符合‘仁’的标准;抛弃友好邻邦,不符合‘智’的标准;用战乱来代替安定局面,不符合‘武’的标准。

我们还是回去吧。

‛也撤离了郑国国境。

分析:上面译文一对于文意的表达大致准确,但是没有做到字词的一一落实。

如“夫人”的“夫”为指示代词“那”,漏译; “不及此”译为“不行”,未做到对译;“亦去之”的宾语“之”(指代郑国国境)漏译, 等等。

译文二能做到字词的一一落实。

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资治通鉴》译文一:孙权祖孙三代都在江东地区割据。

译文二:孙权割据江东地区,已经三代了。

分析:原句旨在强调孙权家族割据江东已历年久,根基稳固,陈述的重点是“已历三世”。

译文一把“三世”移到前面同“孙权”一起做主语,这样改动原句语序和句法结构的译文,其实已改动了原句的意味。

译文二根据原句句型、语序,采用一一对译的做法,比较忠实于原句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点。

例、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三十年》译文一:那晋国是贪得无厌的啊!译文二:那晋国哪里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分析:原句为反问句,其所表达的肯定语气比一般陈述句更为强烈。

译文一没有按照原来的反问句式对译,而是把原句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出来,肯定的语气较之原句大大削弱。

译文二注意把句式仍译成反问句,使句意和语气得到较好的落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