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一、名词解释1、小国寡民: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他所认为的理想社会,具有以下特征:①国家的规模狭小,人口稀少。
②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依然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③在老子设想的理想社会里,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生活十分满足。
④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
老子的政治理想在本质上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是相违背的,他否定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切文明成果,实际上是用倒退的观念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不符合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实事。
但是在另一面,老子倒退的历史观具有强烈的社会批评精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在周公看来,不勤政事,无政德,对民统治残暴,而失去天下是上天对商朝的惩罚,转而将天命保佑明德慎罚,怀保小民的周王朝。
周灭商,取决于天命。
周公的天命不常的思想,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作的解释,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3、至德之世(庄子至德之世):庄子把自己的理想中的社会称为“至德之世”或者“无何有之乡”。
“至德”实际上也是老子所说的“道”的体现,至德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
庄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实际上也是以自然为原则的,在庄子看来,整个世界原初的混沌状态是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境界。
人与自然一体,依赖自然而存在,人与人没有任何的交往,即把原始、蒙昧、与自然为一的状态作为理想社会。
庄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与老子的思想方式基本一致。
庄子否定有史以来人类一切文明的价值,其结果,庄子的政治思想必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相违背。
4、兼爱:墨子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因此他把兼爱看做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要取消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前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制约,达到视别人的国家如自己的国家、视别人的家如自己的家、视别人的父亲如自己的父亲的境界。
即爱是无差等的。
但这种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不可能的。
5、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善。
人皆有不忍之心,也就是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这决定了人善的本性。
人性善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即人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情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还有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这是其立论依据。
但是孟子对人性的认识在根本上说上片面的。
他忽略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只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是抽象的人性。
6、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表现在:人的感官欲望以及权势欲望。
人在本能的基础上产生了占有欲和好利之心,而人的共同心理是好荣而恶辱,人都有权势欲望。
人皆好利,所有的相爱相让都是伪的表现,与人性无关。
但他认为,人的本性可以通过后天学习仁义法正得到矫正,最后达到善的境。
7、黄老思想:汉初,黄老思想成为西汉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对于恢复社会经济。
重振西汉王朝的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黄老思想的社会背景是建立在秦末的政治经济严重破坏,内忧外患的基础上。
主要内容有: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通过“清静无为”的政治指导思想恢复经济和实现社会稳定的政治期盼。
②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无为”是要改变秦王朝的暴政,继承了道家黄老学派和法家的“无为”的同时也主张用儒、法等德教的治国思想,以便有效的治理国家,主张文武并用。
③罚不轻薄,约法省刑。
相对秦朝的暴政,包含着去苛从宽,删繁就简,实行罪罚相适应的理论。
④轻徭薄赋,以农为本。
通过减轻农民的徭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这一思想奠定了“文景之治”盛世的到来。
8、三纲五常: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
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成为统治者用以规范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政治原则,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
2000多年来,它一直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
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9、独尊儒术:在董仲舒看来,思想的混乱必然导致动乱,百家的邪辟之说不利于一统天下的稳固,唯有儒学讲求大一统,宜定为一尊即独尊儒术。
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他看到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于是儒学代替黄老之学成为官方政治学说,成为指导思想。
10、居安思危: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
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唐太宗在位期间,大唐帝国呈现出一片政治修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盛世之貌。
但隋朝由盛而衰的局面引发了李世民君臣的深刻反思。
得出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为了防范前车之鉴,必须要有居安思危的政治意识。
11、无君论:鲍敬言认为,伴着国家及君主而来的是庶民的苦难,得出君主是万恶之源的结论。
他对后世儒家所弘扬的“天尊地卑”、“君尊臣卑”等名教思想持否定态度,并以天地及自然万物的平等为依据,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平等性,批判了君主和身份等级,向往无君政治,主张废除“尊卑有序”的君主政治制度,提倡平等。
12、道统论(韩愈的道统论):是韩愈在借鉴佛道二教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以排佛倡儒为主旨的学说。
他认为儒学也有自己的传授谱系,只是这个道统传到孟子就断了,他要恢复并发扬儒家的道统,阐扬儒家的纲常名教,代替佛道教义。
韩愈的道统论的中心思想为儒家的仁义道德,提出心和行的统一才是儒家之道的全部,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的最高原则。
13、经权思想:为解决永恒的法则和变化着的现实的矛盾,董仲舒提出了经、权、更化等命题。
是汉代统治阶级政治成熟的体现。
“天之道,有伦、有经、有权。
”经指事物的根本法则,变或权指对事物运行发展的应变和调节,其中,经是根本,权是补充。
经和权要求统治者能在坚持道的前提下,根据政治运行的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局部调节。
经权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守经与权变的理论,是对道德冲突的理论思考。
14、魏晋玄学:是以老庄学说解释、论证儒家礼法名教,以儒为主,儒道结合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
《老子》《庄子》《周易》称为“三玄”。
二、大题(如果是简答题就写少点,论述就写多点哈,这里没法帮大家分类了)1、为什么说周公的天命不常比商人受命于上帝的思想要先进(1)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
周公不仅用天命不常的观念对商周之际的历史进行了了解,而且也认为夏商之际的历史也是天命不常的表现。
(2)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反映了商周之际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
周公并没有停留在商人“受命于上帝”到的认识水平上,而是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天命,通过天命去解释社会历史的变革,试图把以往发生的社会历史的变革归结于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3)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它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周灭商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周公也提出了如何顺应天命,巩固周王朝政治统治的问题。
(4)周公强调天命与人事的统一,主张从民情中体察天命,统治者应该时时刻刻关注民情。
实际上是虚于天命,重在人事。
周公虽然并没有否定天的意志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力,但是也没有人为地把天命神秘化,而是强调从民情中体察天命。
这表明,周公的天命观在本质上是人文的而不是神学的,这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发展路向。
(5)夏,商时,人们认为一切都是天命,认为君权天授。
但是商纣王的覆灭,无情地证明了君权天授的荒谬。
周人虽然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天命决定的但天命的转移并不是任意的。
而是遵循一定的原则。
这个原则是“德”,即谁有德,天命就转移到谁身上,一见其无德,天命就迅速转移。
所以商纣王覆灭,周文王勤政爱民,顺从天意,故天命转移到周文王。
这为周的统治得到了民心的支持。
2、为什么说性善论、性恶论是殊途同归?孟子认为人性善,其目的是引导人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善的本性,荀子认为人性恶,是想通过对于人恶的本性的矫正,最后同样达到善的境界,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人。
二者的归宿,同样是人的修身,只不过前者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后者强调的是外在的社会力量的约束,因此说,性善论和性恶论是殊途同归的3、试述董仲舒的经权更化思想。
为了解决永恒的法则与变化着的现实的矛盾,董仲舒提出了经、权、更化等命题。
(1)“经”指的是事物的根本法则,“权”指的是对事物运行发展的应变和调节,其中“经”是根本,“权”是补充,应变的范围和程度是有限制的。
“经”和“权”要求统治者能在坚持“道”的前提下,根据政治运行的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局部调节。
调节有多种形式,最重要的有两种:一是“更化”,二是“有道伐无道”。
(2)“更化”是指某种制度形式上的调节。
在他看来,王朝更迭不过是道的外在形式的循环转换。
道的内核即君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君主制度的万世一系,永世长存。
(3)“有道伐无道”指的是易姓更王,君权交替。
董仲舒把道和行道者分开来认识,成功地解释了政治原则与政权更迭的内在联系,为中国封建时代频繁的王朝交替找到了合理依据。
董仲舒的经、权、更化思想是汉代统治阶级政治成熟的体现。
儒家政治理论经过董仲舒的一番加工,更具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调节性,增强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应变能力。
4、试述庄子的社会批判精神与老子一样,庄子也是用倒退的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
文明时代的一切事物,在庄子看来都是道德衰败的表现。
虽然不符合社会实际,但却产生了十分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1)庄子批判的对象之一,是为世人所称道的圣人。
他认为人们所称道的圣人不足为圣。
他们不仅不值得效仿,且他们是历史的罪人。
他们不是治天下,而是乱天下,与盗贼没什么差别。
不同的是,盗贼窃财则被拘,君主诸侯窃天下却成为国家统治者。
(2)庄子批判的另一个对象,是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
他认为,所谓的仁义礼智等伦理规范,都是与真正的道德相违背的,这些的出现,实际上是道德衰败的结果。
礼义兼让,也只能是专制国家政治统治的工具。
但庄子的看法显然是片面的。
(3)对于人类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历史经验,庄子也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他认为,历史上那些先圣留下来的经验不过是糟粕,毫不足道,真正有益的历史经验是不可能留下来的。
现实生话中伪诈现象、盗窃之行,都是统治者愚弄民众的结果。
5、试述唐太宗重贤思想和法治思想的主张。
A、唐太宗集团的重贤思想中有三点最为突出:重视人才、任人唯贤、用人之长。
(1)李世民认为,人才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政治之术,在于得贤。
因此,他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大力兴办学校,扩大学校规模,完备考试科目,完善科举制度。
(2)李世民任人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