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8年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_经济增长_拐点_与新积极财政政策

2008年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_经济增长_拐点_与新积极财政政策

2008年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经济增长“拐点”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 内容提要 ,并将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卷入其中,。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2008年宏观经济的表现错综复杂,物价水平骤升骤降;进出口形势复杂,贸易顺差出现波动,贸易增长;工业生产增速缓慢,企业利润增幅回落,工业增加值大幅度降低;但投资增长保持稳定,投资结构有所改善;消费需求平稳快速增长,城乡消费差距进一步拉大;国际收支状态稳定,货币供应量增幅波动,人民币汇率市场调节机制得到强化;财政收入将会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低速增长。

为推动经济增长,我们提出了宏观经济实现“√形”复苏的方案,认为现阶段应全面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体系,相关的政策措施既着眼于“保增长”,又必须适时、适度的“促调整”,将克服危机影响和实现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展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并沿循投资品、耐用消费品、一般消费品的路径向实体经济领域传递,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陡然加大。

我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贸易体,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危机通过贸易、投资和心理预期(理性预期)三个主渠道直接作用于我国的实体经济,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突然遭遇“拐点”,宏观经济的波动性加大,经济下行压力明显。

为有效克服经济增长中的困难和风险,我国政府适时调整调控方案,启动了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的积极财政政策,开始了新一轮反周期调控。

一、世界经济总体形势与国别经济状况2008年,次贷危机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将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卷入其中,世界经济的总体形势趋于严峻。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深陷危机的泥淖,金融危机不仅全面侵袭了各国的金融市场和主要金融机构,而且开始快速向实体经济蔓延,首先是具有投资性质的商品价格急速下挫,进而耐用消费品与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都出现大幅度下降,在打击各国内部复苏力量的同时,将危机传递至贸易和投资伙伴国家(地区),导致世界主要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危机的影响。

与发达国家不同,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首先就作用于实体经济,在发达国家进口需求大幅度萎缩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业出现危机,进而传导至非贸易产业和虚拟经济,尽管有中国和印度等国家作为“防火墙”力撑,但金融危机的全球扩张已经导致世界经济处于全面危机的边缘。

2008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 M F)预测2008年和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是317%和212%,并将发达国家经济体的平均增长率由015%下调至-013%。

(一)世界贸易、投资、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分析。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贸易和投资总额的增速大幅度放缓,金融市场震荡加剧,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起大落,世界经济在震荡中波折前行。

11世界贸易增长缓慢,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快速下降,这一状况直接导致主要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困难,给世界出口总额①带来不利影响。

此外,尽管发达国家内需的减少和金融危机导致的货币贬值有利于加大出口,但由于发达国家遭受危机影响的同步性和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实力的局限性,主要发达国家的出口并未能出现显著增长。

2008年12月,世界贸易组织(W T O )公布2008年世界贸易状况的预测值,对2008年春季的预测值415%作了进一步下调,并且指出,2008年下半年世界贸易总额有所下降,而且将一直持续到2009年中期。

由于世界贸易发展缓慢,各国经济普遍陷入危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各主要发达国家对W T O 等多边贸易机构的信任度和积极性下降,2008年7月,W T O 小型部长会议谈判破裂,多哈回合的谈判陷入僵局。

可以预计,在2009年前半期,W T O 对推进世界贸易增长的作用有限,世界贸易仍将持续目前的低迷状况。

21国际直接投资增速放缓,间接投资呈先震荡后回流的态势。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 AD )和世界银行(WB )的统计,尽管2007年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步加大,但全球F D I 的增长处于历史的高位,全年增长高达30%,总额达到18330亿美元,其中,公司利润再投资占到30%。

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开始深刻影响实体经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的投资增幅快速下滑,主要投资品和耐用消费品的生产企业经营困难甚至陷入危机,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速开始大幅放缓,远远超过UNCT AD 此前预测增速下降10%的期望值,据WB 的不完全统计,由于主要跨国公司都受到金融危机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及主权财富基金(S W Fs )在2008年下半年的投资乏力,2008年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速只能维持在10%左右。

全球金融危机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剧烈。

由于发达国家资产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开始面临收益和安全的两难。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相关资产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升值空间,应加大持有发展中国家资产的力度;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又面临自身资产的安全问题,存在从海外调回资金以维护自身安全的动力。

在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间接投资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两难:资产价格的下降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损失,需要撤资以规避风险;同时,超跌的优质资产又是实现发展中国家相关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抄底华尔街”以赢得长期利益。

因此,2008年前半期,国际间接投资的规模始终处于震荡态势。

但到后半期,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安全压力超过了利益动机,现实损失大过了长期收益预期,间接投资开始回流。

据估计,2008年10~11月,全球回流间接投资总额达到2000亿美元以上。

31国际金融市场转向衰退,降息压力逐步加大。

尽管2007年国际金融市场在逆境中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但由于金融危机冲击和影响的进一步加深,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开始萎缩,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此①世界贸易额可以用世界出口总额也可用世界进口总额表示,本文为了剔除保险费率变动和运费率变动的影响,采用世界出口总额作为世界贸易额的代表。

一般意义上,世界进口总额大于世界出口总额。

外,在各国“去杠杆化”反危机政策的作用下,国际金融衍生工具的品种和使用受到限制,国际金融市场的总体态势转向衰退。

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转向相适应,世界主要国家的货币当局开始纷纷调低利率,以应对危机对资产价格、流动性和投资的挑战。

美联储2008年延续2007年9月以来的降息趋势,累计降息6次,利率水平从315%下降至1%。

欧洲央行在2008年第四季度连续三次降息,利率水平下降至215%,而2009年1月15日又再次降息,利率水平下降至2%,为欧元区成立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

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东亚经济体也纷纷大幅度的调低利率。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12月,中国和东亚国家的金融市场有回暖迹象,市场交易量出现上升,交易品种也得到改善和增加,能否作为全球金融市场复苏的标志,仍有待观察。

41大宗商品价格骤升骤降,震荡筑底趋势初步形成。

在世界主要基准货币币值不稳和全球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2008年世界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剧烈波动。

2008年7月,国际油价升至创纪录的147127美元,而短短的五个月后,油价就下跌至每桶45美元,跌幅达70%。

与此同时,煤炭、矿石、金属、橡胶等产品的价格跌幅也都超过50%,2008年12月,反映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CRB指数①自2008年7月的高位下跌了40%以上,世界主要大宗商品的价格骤升骤降,加剧了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进入2008年12月中期后,世界大宗商品的价格在减产、投资(投机)需求复苏和世界各国刺激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初步形成震荡筑底的趋势。

从目前情况看,世界大宗商品市场的复苏呈“U”形模式,目前还存在高质低价的宝贵时机,我国应在加快“去库存化”的同时,动用政府的力量适度加大资源和能源储备。

(二)国别经济状况。

作为中国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美国、欧盟、日本和东亚等国家(集团,地区)的经济状况和政策取向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11美国的经济与宏观政策。

美国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策源地,也是受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2008年第三季度,美国G DP出现015%的负增长,个人消费同比下降317%。

第四季度,美国咨商局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下降至38年的纪录低位;I S M制造业指数②为3214,为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而S&P/Case-shiller20大城市房价指数同比下跌18%,为历年新高;耐用品订单减少了1%;个人收入季调后月降012%,个人消费月降016%,消费者连续6个月减少支出。

此外,在美联储大幅度降低利率的情况下,美国12月的个人储蓄率上升到218%,这一方面说明美国居民对未来的收入增长预期悲观,另一方面导致美国投资乘数和消费需求下降。

投资乘数的降低削弱了美国财政政策的刺激效果,而消费需求的下降在阻碍国内实体经济复苏的同时,导致了美国进口需求的下降。

2008年7月以来,美国商品零售额连续下降(12月份的零售额环比下降217%),而进口量呈现4%左右的负增长,11月份贸易赤字减少为404亿美元。

第四季度美国CP I和PP I月度数字环比均呈负增长,其中12月份分别下降017%和119%。

美国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对经济衰退。

自2007年9月起,美联储连续9次降息,累计下降375个基点,现行利率水①②CRB指数是由美国商品调查局(Commodity Research Bureau)依据世界市场上22种基本的经济敏感商品价格编制的一种期货价格指数,能够总体反映世界主要商品价格的动态信息,广泛用于观察和分析商品市场的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宏观经济的未来走向。

I S M制造业指数是美国供应管理协会针对制造业经济情况发布的最有影响力的统计报告。

平维持在1%的水平上。

美国的财政政策正着力从救助措施向刺激措施转变,在布什7000亿美元救助方案的基础上,奥巴马825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也于2009年1月15日获得众议院的通过,这一“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包括大规模减税2750亿美元和大幅增加政府支出5500亿美元,内容涉及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基础设施建设、医疗保健系统现代化、构建“21世纪”教育环境、为劳工阶层和受危机冲击最大的人群减税并提供援助等五个方面。

此外,2008年末,美国的经济救助从金融业扩展到实体经济,12月30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向美国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G MAC )提供6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汽车产业成为第一个获得政府救助的实体产业。

21欧盟的经济与宏观政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