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傲慢与偏见》中中西跨文化交际的非语言差异

《傲慢与偏见》中中西跨文化交际的非语言差异

《傲慢与偏见》中中西跨文化交际的非语言差异
摘要:中华西方文化各有千秋,两者之间常被后人作为评比的对象,尤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对比探讨更是常见。

传统评比方式多数局限于语言上的交流,这忽略了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内涵。

本文结合《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的深刻内涵,对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展开评析。

关键词:中西跨文化非语言差异
引言
中国是东方最为典型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标志着东方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充分展示了两千多年的民族文化价值。

西方则是更早于中国发展的文明国度,其所蕴含的历史文明依旧深刻而富有内涵。

基于世界文化交流活动的日趋频繁,中国与欧美国家的文学交流也越来越多,探讨中西方文化共有的艺术价值,成为了现代文学界研究的焦点。

对中西方跨文化交际深入体会,不能局限于文字语言的沟通交流,也要考虑非语言差异所塑造出来的文化之美。

一、简?奥斯汀经典之作
英国是西方文学的基本发源地之一,这里不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国度,悠久的文化发展历史奠定了英国深厚的
文学地位。

从历史时间来看,文艺复兴时期为13-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文学革新活动,以但丁、彼特拉克、乔万尼?薄伽丘等“文学三杰”为代表人物,推动了浩浩荡荡的欧洲文学革命。

简?奥斯汀是18世纪英国著名女性文学家的代表人物,其笔下创作了无数与英国社会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并且坚持了女性婚姻和生活这一题材,将小说的文学艺术全面发挥出来。

《傲慢与偏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二、《傲慢与偏见》的“跨文化”与“非语言”
文化是人类长期生存与发展积累的财富,文化并非某一个国家特有的,而是整个人类生活文明的必然产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日常生活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思想,以及从现实交易活动里提炼了许多交际的哲学之理,这些都是立足于现实实践而积累的。

不同之处在于,不同民族、国家、地区之间文化交际的差异性很明显,受到历史环境、发展历程、人文思想等方面条件的影响,文化交际活动呈现出了不同的形式,“跨文化交际”是关系学里的新概念。

研究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差异,应先结合作品对“跨文化、非语言”两大概念详细地了解。

(一)跨文化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研究中西方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性,应从文化内涵的本质展开,掌握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要素,才能深入地剖析作品文化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涉及到的主要内容:文化背景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差异;社会结构导致的角色关系、行为规范的差异;民族习俗所积淀的文化符号、代码系统的差异;交际情景制约的语言规则、交际方式的差异。

《傲慢与偏见》创作过程中,简?奥斯汀跨所要表达的是西方文学特色,以及那个时期英国家庭女性的婚姻与生活状况,这是一个有时间限定的文化阶段。

若将《傲慢与偏见》与中国文学小说相互类比,应当掌握好文化历史背景的前提环境,才能更加切合实际地展开分析。

中国文学创作常会借鉴西方文化的精髓,由此扩散为许多中方艺术的分支,尤其当中西方文明融为一体时,塑造出来的文学作品才显得更有内涵。

(二)非语言
随着艺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创作者及欣赏者对作品的揣摩层次更高,不再单一局限于语言文字的呈现,而是更多地关注语言之外的文化元素,由此产生了文学中的“非语言”概念。

非语言交流是以人体语言(非言语行为)作为载体,即通过人的眼神、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身体移动、姿势、
饰品服饰、珠宝、发型、纹身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赏析《傲慢与偏见》里中西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差异,能够更加全面地体会简?奥斯汀的创作内涵,对比中西方文学艺术领域的差异之处,推动两类文学创作之间产生更多的艺术共鸣,证明了文化也是可以“非语言”的。

三、中西跨文化中的非语言差异
回顾简?奥斯汀的文学作品,多数都是借助了家庭女性的婚姻、生活等两大主线索,不断地揣摩着英国社会的现实画面,借助女性群体来描绘出社会万象。

(一)思想文化
纵观整篇作品,简?奥斯汀笔下的主要人物都在透露着一种思想文化的独特性,以英国社会男女爱情思想为主材,展现出中西跨文化中的非语言差异。

小说以班纳特家族的五个待嫁女儿为出发点,着重介绍了宾利、简、达西、伊丽莎白等人物,以及班纳特太太、威克汉姆、凯瑟琳等配角人物,这些小说主配角在思想意识方面个性鲜明,这与中国文学保守特点具有很大的差别。

欧美国家成立及发展的历程较长,西方人在漫长岁月中思想变得颇具开放性;中国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但中国文学思想依旧束缚于封建礼节。

以《傲慢与偏见》里的宾利、简等为例,两位主人公之前素未相识,仅在一次舞会上宾利遇见了班纳特的大女儿简,于是上演了“一见钟情”的浪漫场景。

男方敢于向心仪之人表
达爱意,女方勇于接受示爱,这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几乎是不会出现的画面。

因此,中西跨文化交际中,肢体动作、眼神表情都会成为非语言差异的构成要素。

(二)婚姻文化
女性婚姻是简?奥斯汀作品里表现最多的主体,也是《傲慢与偏见》里贯穿着的主线索,婚姻文化也是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主体内容,无需利用言语交流便能体会到两者文化的差异性。

中国旧社会里的男女婚姻都是由父母操办,无论男女自由认识、相爱,或者是经说媒人搭线而认识,最终婚姻的主宰权还是决定于父母之手。

我国自古以来都坚持“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但这恰恰是造就“父母为大”的根源,父母永远是婚姻的主宰者。

比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焦仲卿,遭受焦仲卿之母,刘兰芝之兄的强制干涉,刘焦二人命赴黄泉,只得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作为夫妻守诺。

《傲慢与偏见》所倡导的女性婚姻是开放的、自主的,小说里男女人物敢于表达爱意的行为,让中西方婚姻文化的差异更加突显。

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时,由于个人的傲慢与自大被伊丽莎白拒绝,且也认识到了自己性格方面的过失。

但是,第一次求婚失败并未消除达西对伊丽莎白的爱慕之心,反而使其悔悟过去,重新改变了自己的傲慢之心。

于是几经周折,在第二次求婚中,即便遭到姨妈凯瑟琳夫人的阻挠,依旧被伊丽莎白所接受,有情人终成眷属。

家族干涉男女婚姻是中西方婚姻文化里比较明显的差异,理解婚姻文化对中西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差异的影响,可深刻地体会中西方文学的艺术内涵。

结语
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洗礼,简?奥斯汀在创作方式及创作语言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集成了文艺复兴时流行的文学语言特色,切合主题地将小说作品内涵体现出来,标志着英国文学创作的显著性突破。

赏析《傲慢与偏见》这一作品,可以深刻体会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差异,并且充分地说明了语言并非文化交际的唯一工具,思想、眼神、表情、动作等,均是中西文学艺术的载体形式,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现出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英)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2]陈荔.幸福婚姻在哪里?――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4(10):9-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