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朱耀先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
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拟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几个方面,就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
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
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会经常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翻译难题。
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
要对这些历史典故进行恰当的翻译,就必须了解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体现和传递历史典故的涵义。
例如,“东施效颦”这一汉语成语典故,对中国人来说,不难理解其文化内涵,但对于不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西方人来说,若仅仅直译为Tung Shih imita tes Hsi Shih,就没有准确、形象地表达和再现原典故的含义。
东施是谁?西施又是谁?译者没有交待清楚。
为了让西方读者能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比较合适的做法是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Tung Shih imitates Hsi Shih(Hsi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Tung Shih w as an ug 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 ay)(杨宪益译)。
这样,就会使读者一目了然。
又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家喻户晓,他在中国读者的心中是当然的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人,与“臭皮匠”有何联系,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很难传递句子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只有采用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原语言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
故该句可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 bined equal Chukeh Lia ng the m aster mind”.再如,毛泽东《七律·送瘟神》诗词中有两句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诗中的“舜尧”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两位贤明帝王,为人民所爱戴,代表圣贤。
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容易懂,但对于英美读者来说,若采取音译,会使他们莫明其妙,因此必须增译注释。
即使那样,仍有隔靴搔痒之感,而且显得累赘,同时也使诗句失去了“诗气”。
亚瑟·古柏在翻译该诗句时干脆用Sag e-Kings代替,将其妙译为:“Spring winds mov e willow w ands,in tens of millions:Six hundred million w e sha ll all be Sag e-Kings!”这样翻译既简单明了,音韵铿锵,又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可采用类比的翻译方法。
据说,有一次周总理陪外国客人观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作了很多说明7也没能让外国客人弄懂故事内容。
此时,周总理提示翻译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中国的罗米欧和朱丽叶。
通过这一类比,外国客人马上明白了剧情的主题思想。
浙江兰溪一个济公纪念馆里介绍济公事迹的英译文,也是采用类比的方法。
中文为:“济公劫富济贫,深受穷苦人民爱戴”,其英译为“Jig ong,Robin Hood in China,robb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 r”.济公在译文中被比作英美文学中的罗宾汉,西方读者会有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同时也就不难理解中国人民为何如此喜欢和爱戴济公了。
中国历史灿烂悠久,华夏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
与此相联系,中国的历史成语典故俯拾即是,意蕴深厚,如卧薪尝胆、负荆请罪、亡羊补牢、塞翁失马、滥竽充数、风声鹤唳、四面楚歌、叶公好龙、夜郎自大、朝秦幕楚、毛遂自荐、班门弄斧、名落孙山、三顾茅庐以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蜀中无大将,寥化作先锋”“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等,每一个历史典故和成语都包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都是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
因此在翻译时,应在弄懂典故意蕴的基础上,注重文化之间的差异,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
中国文化如此,西方文化亦如此。
《圣经》中仅收入辞典的典故就达700条,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更是熠熠生辉,有些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本身就成了典故。
例如美国《时代》周刊曾登载这样一句话:“Many too k to gam bling and g ot in ov er their heads,bo rrowing from Shylocks to pay their debts。
”在这里,作者援引了莎剧《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高利贷者Shy-lock(夏洛克)作为典故,来喻指那些债台高筑的赌徒不得不借高利贷还债。
在这句话中,Shy-lock不再是《威尼斯商人》剧中那个具体的“人”,而是泛指那些斤斤计较的高利贷者。
如果不了解这个典故就不可能很好地翻译。
又如:It w as a no ther one of tho se Catch-22situa tion,y ou’re dam ned if you do and you’re dam ned if you don’t。
此句中的“Catch-22”也是一个典故,它出自美国当代小说家海勒(Jo seph Heller)的小说《第22条军规》。
在这里如果直译为“第22条军规”则略显生硬。
如果意译为“左右为难的尴尬局面”则易理解一些。
此外,像“paint the lily”(画蛇添足;多此一举),“m eet o ne’s Waterloo”(败走麦城;惨遭失败),“cut the Go rdian’s knot”(斩断死结;快刀斩乱麻)等等,都是西方文化中的历史典故,其中也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要译好这些历史典故,也必须注意中西两种历史文化之间的差异,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否则,也会使汉语读者感到莫明其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二、地域文化差异与翻译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
例如,中英地域文化的差异在方位及其相应物上,就体现得比较突出。
在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南面为王,北面为朝”,南为尊北为卑的传统,人们经常说“从南到北,南来北往,”“南”的方位在说法上常常置前。
而英语文化却恰恰相反,英美人从英语地域文化上来理解汉语中的“从南到北,”自然是“from no rth to south”,“北屋”为“a room with a southern ex po sure”。
诸如“西北”、“西南”、“东北”、“东南”之类的方位词语,英语方位在说法上也和汉语文化相反,分别为“north-west”,“so uthw est”,“no rtheast”,“southeast”。
就“东风”与“east wind”而言,汉英两种文化里都有对应词语,所指词语意义相同,但内涵意义截然不同。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了中华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
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所以英国人讨厌“东风”。
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曾写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
在诗的最后,诗人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8和坚定信念:O,wind,if Winter co mes,can Spring be fa r behind?(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翻译此诗时应对这一地域文化差异作一注释,否则会给缺乏英国地域文化知识的一些汉语读者造成困惑或误解。
不同民族在比喻和审美情趣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地域文化差异。
有些事物在我为美,在彼为丑,反之在彼为美,在我为丑。
如“猫”与“cat”。
在中国文化里,“猫”的文化内涵一般指其可爱、精灵的特性,而在西方传说中,“cat”是魔鬼的化身,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
因而“she is a cat”若直译成“她是只猫”可谓词不达意,貌合神离,其实它的真正内涵是“她是位包藏祸心的女人”。
又如“狗”与“dog”一词在东西方文化中就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欧美人爱狗如爱子,经常让它与人平起平坐,“狗”在西方被看作心爱的东西和人类忠实的朋友。
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驾崩后,其爱犬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头;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莫扎特与世长辞时,唯有他那忠实的狗跟着灵柩来到墓地。
因此英语里有“top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y dog”(幸运儿)。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狗”是令人讨厌的东西,其形象是肮脏、龌龊的。
汉文化中带“狗”字的词语几乎都含有贬义,如“狗腿子”、“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东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等等。
地域文化方面的差异,使得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也存在着差异。
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文化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且能引起美好的联想,而在另一种语言文化里却平淡无奇,毫无文化意义。
这就是文化的个性和差异。
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人们常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具有老黄牛精神。
古往今来我国不少名家皆喜以牛自喻:南宋名臣李纲在《病牛》中,喻己为牛;鲁迅先生曾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明代名臣蒋冕年迈衣锦还乡后,皇上御诗相召,称其为“江南一老牛”,蒋冕也作诗谢辞:“老牛用力已多年,劲破皮穿只想眠,犁耙已休春雨足,主人何用苦加鞭”。
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牛耕为主,耕牛与农民朝夕相处,且勤劳忠厚,自然形成了中国人对牛的热爱和赞誉。
与中国不同,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牛则很少干活,因此马在英美文化中则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
所以汉语说“力大如牛”,按照英语民族的喻体,英语则说“as stro ng as a ho rse”;汉语讲“老黄牛”、“像牛一样勤劳”,英语则说:“w o rk like a ho rse”;汉语讲“快乐得像只鸟”,英语则说“as happy as a cow”等等。
三、习俗文化差异与翻译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