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非营利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蓬勃发展,在经济社会等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公共部门管理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被称之为!"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创新之一。
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共物品不仅从数量上丰富了公共物品的多样化,而且从质量上提高和改善了公共物品的公众满意度,从而对传统理论中政府供给全部公共部门的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如何从理论上认识和理解公共物品非营利组织供给,不仅关系到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关系到政府管理改革乃至整个社会公共管理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因此,从理论上深刻理解和全面认识公共物品非营利组织提供就显得十分必要。
概括起来,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公共选择理论深刻揭示了政府失败的存在,奠定了公共物品“非政府”供给的必要性之理论基础众所周知,在经济学理论中,市场组织私人物品,政府组织公共物品,已作为学科的%&’而被广泛接受;从政治学角度来说,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则是政府存在的最基本的理由。
这从大量政府理论中可以找到最有力的论证。
公共物品之所以由政府供给,而不能像私人物品那样通过市场供给,这是由公共物品所具有的两大特征决定的:一是非竞争性。
一个人对某一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妨碍或影响他人对该物品的同时消费,即并不减少其他人从该物品身上所获取的利益,因为向一个或向多人提供该物品的成本是相同的,典型的如路灯、国防等。
二是非排他性。
一旦某公共物品被生产出来,就公共关系!滕世华作者简介:滕世华,女,副研究员,现为中央党校博士生。
邮编:(""")(收稿日期:!""!年*月+"日公共物品非营利组织供给的理论依据内容提要:由于非营利组织不仅从数量上丰富了公共物品的多样化,而且从质量上提高和改善了公共物品的公众满意度,其意义正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
公共物品领域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存在,为公共物品非营利组织供给提供了客观必要性;公共物品的复杂多样性特征,使得公共物品非营利组织供给不仅必要而且可能;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非政府、自治志愿性特征,为公共物品的“非市场、非政府”供给提供了现实途径。
关键词:公共物品非营利组织政府组织市场机制〔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1"$/""+2/"2!社团性公共物品包括公益性物品和互益性物品两种。
正由于不同社团提供的公共物品不同,所以有公益性社团和互益性社团之分。
社团面向公众提供公共物品,称之为公益性社团;社团面向自己的会员提供公共物品,称之为互益性社团。
无法阻止他人对其消费,即排斥任何潜在消费者从这些物品上获益通常都是不可能的。
因为只要它存在,你可以消费,我也可以消费。
这与私人物品根本不同。
“私人物品”具有消费上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我消费了譬如一个面包,你就不能再消费这个面包;同时,我消费了这个面包,并不意味着你必然是另一个面包的“潜在消费者”。
公共物品具有的这种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在公共物品领域常常出现“搭便车”行为———即一部分人支付公共物品的费用,而大多数人免费享用。
正由于公共物品消费存在着不花钱而搭便车的可能,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理性经济人”从自己的成本———收益角度考虑,以最低的成本甚至没有成本去享受公共物品的最大利益,即采用搭便车的方法。
长此下去,任由搭便车现象存在,那么最终结果必然出现公共物品的短缺现象。
由此可见,公共物品领域靠市场机制是难以奏效的。
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机构提供公共物品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是能够大大节约交易费用,克服外部性等;二是能够较好地解决公共物品消费中的公正性问题。
但是,政府在克服公共物品领域的市场失灵的过程中,却难以避免自身存在的失败。
公共物品供给实际上是一个公共选择过程,由于政府“理性经济人”的缘故,必然出现公共物品领域的双边垄断、信息不对称和预算最大化等问题,从而导致公共选择过程中的政府失败。
具体地说,由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存在垄断权,即没有竞争对手提供同样的服务,而公共物品是一种数量和质量都难以直接界定的物品,因此公众很难对政府的产出进行有效的监督,而政府又可以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取额外的利益,从而导致政府部门总是有一种预算扩张的趋势,而预算规模扩大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政府行政部门的膨胀。
虽然公共物品供给无效率不是行政部门膨胀的必然结果,但政府行政部门的膨胀和低效却是公共物品短缺和低效甚至无效率的直接原因。
二、公共物品实证研究表明,通过“非市场、非政府”的第三种途径提供公共物品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公共物品实证研究表明,公共物品所具有的多样性特征决定了单一的政府供给渠道之不足。
众所周知,经济学家保罗・萨谬尔森在!"世纪%"年代曾系统地探讨了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问题,认为只有政府才能弥补这一市场失灵。
制度分析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教授通过对萨缪尔森经常举的公共物品例子灯塔进行的实证研究&’(,不仅大大拓展了公共物品研究领域,开公共物品实证研究之先河,而且通过实证的研究对萨缪尔森“只有政府才能弥补失灵”的观点提出了经验性的质疑,从而提升了公共物品研究的水平。
美国著名公共选择和制度分析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通过对警察服务和水资源等公共池塘资源的研究表明,表面上看来杂乱无序的公共服务领域(公共物品的具体表现形式)实际上是有章可循的,这就是公共物品不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种类的公共物品不仅可以而且完全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提供。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为公共服务经济的研究提供了一套概念框架,发展了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以多样化的公共物品提供方式取代单一的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
这种多样化既包括通过政府以外的其他主体提供,也包括政府可根据公共物品的不同属性,采取多种不同方式提供的可能性。
公共物品不是固定不变、不可再分的,而是具有复杂多变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公共物品由于公共程度不同,可分为全球性公共物品、国家层面的公共物品、地方性公共物品和社区性公共物品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团性公共物品!。
不同层面的公共物品由不同主体提供应该成为公共物品供给的基本原则。
第二,公共物品由于内在属性不同,又可区分为纯公共物品和混合公共物品两种。
纯公共物品又称基本公共物品,是政府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平等的、无差别的共同服务,人们不受地位、种族、富裕程度和城乡差别的限制,均可平等享受,如国防、外交、公安、司法、公民平等权利、义务教育、生态环境保护等。
混合公共物品又称半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包括自然垄断型的公共物品,如水资源、海洋渔业、矿产资源等,由政府出面提供的带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公共工程、公共服务和公共产业,如社会基础公共设施的下水道系统、供水系统,邮政、民航、铁路、煤气等公共产业,医院、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务。
这类公共物品既带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又具有私人物品的特点;既具有消费的普遍性,又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与排他性。
混合公共物品的特性决定了全部由政府提供显然存在弊端。
第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公共物品需求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变化。
社会公共需求的复杂性和不断增长,政府自身财力和能力的限制,决定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公共需要都会自动地转变为政府公共物品范畴,而只有那些进入了政府供给系统和程序的社会公共需要才会转化为政府公共服务或公共物品序列。
这样,在社会公共需要不断增长与政府公共物品供应能力有限之间必然产生持续的矛盾,满足这些社会公共需要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之必须。
在政府力量不足、难以提供充足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情况下,发动社会力量,采取政府资助,由非营利社团组织或私营部门承包的办法,就成为解决此类公共服务需求的重要思路。
三、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自治、志愿性”特征,为公共物品“非政府”供给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所谓非营利组织!(%&%’()&*+,&)-.%+/.,+&%),是指具备法人资格,以公共服务为使命,享有免税优待,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盈余不分配给内部成员的机构或组织。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界定:第一,不以营利为目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它们不可以营利,且现实中确实有些也在营利,这些组织依赖或至少是部分依赖其运营利润来维持生存。
但是无论如何,营利不是这些组织的主要目的。
正是这种非营利特征使它从根本上区别于企业组织。
因此,区分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基础就是看其是否以营利为其宗旨。
第二,“非分配”的约束条件。
这一点与第一点有着密切联系。
正因为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作损益计算,所以,其组织的营利收入、利润以及财产都不能分配给其员工、经理或官员,不作盈余分配。
经营活动所得收入和盈利只能用于完成组织的工作任务。
第三,政府给予免税。
鉴于非营利组织为公众服务的性质,国家免除其收入所得税,有些还可免除其他地方税,如财产税等。
应该说,这三点清楚地表明了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特征。
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特征,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概括了五点,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非营利性外,还包括组织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
0!1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是建立在自治组织理论基础之上的。
在上述所有特征中,排在首位的无疑是非营利特征,除此以外就是自治性特征。
非营利特征使它根本区别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自治性特征所包含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志愿公益或互益的内涵使它根本不同于政府组织。
自治组织理论主要从微观的角度探讨自治组织如何发生作用。
自治组织理论采用了理性人的假设。
该假设认为影响个人策略选择的内部变量有四个:预期收益、预期成本、内在规范和贴现率。
具体说来,人们选择的策略会共同在外部世界产生结果,并影响未来对行动收益和成本的预期。
个人所具有的内在规范类型受处于特定环境中其他人的共有规范的影响。
同样,内部贴现率也受个人在外部任何特定环境中所拥有的机会的影响。
同时,自治组织理论认为,任何面临集体行动的一群人都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制度供给问题,即由谁来设计自治组织的制度,或者说什么人有足够的动力建立组织;组织可信度承诺问题,即组织成员通过内部规范,使得违反者所受惩罚远远大于其从中获得的收益,从而维护组织的可信度承诺;组织成员的相互监督问题,通过利益高度相关的组织成员内部的相互监督保证组织宗旨的实现。
非营利组织在这三个方面都有它独到的优势。
博弈理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在一个有限重复的囚犯困境博弈中,对局人确切收益的不确定性能够产生合作均衡和其他许多均衡。
021即博弈双方显示出合作的意图,以形成一系列互利有效的对局。
正是这种合作均衡成为各种非营利组织产生和发展的最深刻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