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辛弃疾词两首(第2课时)1.创作背景《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时年66岁。
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
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64岁的辛弃疾退居江西时又被朝廷召入京师。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伉胄想立一场伐金大功来笼络时人,以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大自己的权势。
辛弃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派任镇江知府的。
这首词便是他在镇江任上所作的。
辛弃疾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
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侘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
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
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2.指出下列词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并解释意思。
(1)遥岑远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尚能饭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赢得仓皇北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体会与今义的不同之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古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③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④轻浮放荡。
2.(1)名词作动词看,望(2)名词作动词吃饭(3)名词作状语向北3.英雄业绩举例分析。
①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赞孙权力抗曹操,建风流业绩,江山本应代有才人出,叹6.有人评价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用典显得晦涩难懂,有"掉书袋"的嫌疑;也有人评价这首词用典贴切、精当。
你是怎样理解的?请谈谈你的观点。
示例一:词中除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不同;况且他用的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
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示例二:清人刘熙载《艺概》说:“任古书中俚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示例三:辛弃疾的词不仅是“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
这样,词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这首词用典虽多,但比直接叙述和描写内涵更为丰富,词人将典故中的环境与现实中的意境交织一处,情感更为厚重。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水龙吟(yín)永遇乐(lè)揾英雄泪(ǎo)B.孙仲谋(móu)求田问舍(shě)可堪回首(kān)C.供恨(gong 佛狸祠(Cí)居胥(xū)D.倩何人(qiàn)舞榭歌台(xiè)英雄无觅(mì)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栏杆拍遍神雅社鼓远目嬴得B.犹愁风雨金戈铁马天际可堪C.红巾翠袖邪阳草树吴钩仓皇D.千里清秋气吞万里登临烽火3.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千古风流人物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B.①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②多情自古伤离别C.①赢得仓皇北顾②赢得青楼薄幸名D.①楚天千里清秋②更那堪,冷落清秋节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然而从本质上说,辛弃疾又是一个绝对合格的文人,他和投奔到金国的党怀英同时师事毫社的刘岩老,二人都在文学史上留有大名。
②这就是辛弃疾在历史上威武雄壮的出场,可谓气势不凡。
③和所有时代的其他词人都不同,辛弃疾是以英雄的身份登上词坛的。
④从二十三岁起兵抗金,手刃叛徒义端,并且率领五十骑兵于万马军中生擒叛徒张安国,然后率部千里归宋。
⑤当时的南宋小朝廷,对他也是极为赞赏的,“懦夫为之奋起,圣天子一日三叹息。
”⑥这样传奇般的经历,不但在文人中绝无仅有,即使在那些行伍出身的戎马一生的将军之中,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
A.①③④⑥⑤②B.③④⑤⑥①②C.④⑥③⑤②①D.③④⑥⑤②①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
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且共为豪放派的代表。
B.辛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有《稼轩长短句》。
C.词要有词牌和题目,词牌是曲调,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题目才与词的内容有关,可见所有词都必须有题目,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题目。
D.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但其表现多用“比兴”象征手法,旨意朦胧,须读者去体味。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最后用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个典故,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8.对下列词句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借宋文帝刘义隆不作充分准备,仓促北伐遭致失败的事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B.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表明自己壮心不已和报国无门的悲愤)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D.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
)9.对词的下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元嘉”三句写宋文帝空怀霍去病的建功志向,元嘉年间用兵却有失草率,结果被金兵击败,发出“仓皇北顾”的叹息。
B.“四十三年”三句写诗人痛彻的回忆,自宋文帝战败,诗人从北方抗金南归,已历四十三年,仍牢记扬州连天的战火。
C.“可堪”三句写眼前一派升平景象,人们设祭击鼓,纷纷杂杂,有谁还记得这佛狸祠曾是北国异族胜利后建立的行宫?D.“凭谁问”三句写春秋时期廉颇的故事。
廉颇最终虽因年老没被赵王起用,但终究还是有人探问,而自己谁来过问?10.辛弃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词人,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复国,却又壮志难酬。
请你为辛弃疾写一段颁奖词,不少于120字。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词中“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和哪首唐诗的意境极相似?2.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
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呢?(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辛弃疾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公元1176年(淳熙三年),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
1.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山头来去云”意为山头上飘来飘去的是朵朵浮云,与“山前灯火欲黄昏”构成了一种昏暗浮动的景象。
B.“鹧鸪声里数家村”一句由“鹧鸪声”“村”两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为下一句的喜逢故人作铺垫。
C.“羽扇”“纶巾”,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
是儒将的标志。
这里借以表达自己也要做一名儒将的愿望。
D.《招魂》是楚辞中一篇独具特色的作品,主要内容为呼唤楚王的灵魂回到楚国来,作者借此为徽钦二宗招魂。
E.本词将写景与心理刻画紧密结合起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又多处用典,自然巧妙,全无凝涩之感。
2.本词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①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①叶丞相,即叶衡,主战派之一,词中的“高人”就是指叶丞相。
1.这首词上片画线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2.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出词人的豁达,有人则说表现的是词人沉重的忧伤。
你怎样认为的?为什么?请联系全诗说明。
【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C2.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字形的能力。
A项,神雅社鼓—神鸦社鼓、嬴得—赢得;B项,犹愁风雨—忧愁风雨;C项,邪阳草树—斜阳草树。
3.B【解析】A项,“风流”都是指有功业有文采的人。
B项,“多情”,①多愁善感;②有情人。
C 项,“赢得”都是落得的意思。
D项,“清秋”都是凄清的秋季。
4.C【解析】ABD中的“樯橹”“金戈铁马”“红巾翠袖”均为借代,而C项中的“雪”是借喻,比喻浪花。
5.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本题为客观题,可先观察答案选项,比较①③④哪个应该放在首句,③中说辛弃疾“以英雄的身份登上词坛”,有开启话题的作用,可排除A、C。
再看BD,区别在⑤⑥两句的顺序,⑤中有“也是”一词,应放在第⑥句后,因此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