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PPT课件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PPT课件
即色宗、识含宗
即色之说:
认为色的存在不是依靠自己,因而是空,但 没有认识到色在本质上自体即空。持此说者主要 是支道林(314-366)
识含之说:
把世间事物比喻为梦中的“群有”,认为它 们为“识”所“含”,强调“心识为大梦之主”, 但未说认识本身(心识中国佛教思想史稿》
《中国天台宗通史》
尕藏才旦 《藏传佛教文化》
王森 《西藏佛教发展史略》
第一节 汉传佛教的发展历程
汉传佛教,又称汉语经典系佛教或汉地佛 教,是指在中国汉地用汉语传教的佛教体 系属于大乘佛教。公元1世纪,佛教通过 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汉地)。在随后的十 多个世纪中,佛教克服了中印两国语言、 文化的差异,消弭了中国本土宗教的排斥,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派系。 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朱世行
三国时人,汉地第一个受戒出家的比丘; 260年到古代西域的于阗求法,找到两万 五千颂的般若经原本,后由无罗叉和竺叔 兰译为汉文,即《放光般若经》。
竺法护
又称昙摩罗刹(梵 Dharmaraksa ,意 为法护),鸠摩罗什尚未来到中国以前, 中国佛教初期最伟大的译经家;具有 过目不忘的能力,读经能日诵万言。 为了立志求学,不辞辛劳,万里寻师, 不但精通六经,且涉猎百家之说。 祖先月氏人,世居敦煌,当时印度佛 教中已出的大小乘经典基本都译;如 般若类的《光赞般若经》、宝积类经 中的《佛说遗日摩尼宝经》、华严类 经中的《渐备一切智德经》、法华类 经中的《正法华经》,大集类经中的 《大哀经》,阿含类经中的《圣法印 经》;他的翻译使中国人第一次了解 到相对系统化的佛教典籍。
专题三 与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节 汉传佛教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藏传佛教的发展历程
书目推荐:佛教史
吕澂:《印度佛教源 流略讲》《中国佛教 源流略讲》 圣严法师:《印度佛 教史》 汤用彤:《印度哲学 史略》(第五章)、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 教史》、《隋唐佛教 史稿》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三卷)
二、东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有 重要发展,引进文献、 翻译、整理;在佛典解 说或佛教思想的理解上, 开始形成一些自己的特 点。 1、东晋时期(317-420年) 2、南北朝时期(420-589年)
1、东晋时期(317-420年)
北方出现十六国;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的 传播主要表现为: ①般若思想的传播 ②佛典的翻译 ③中国僧侣撰写佛教类论著
第一节 汉传佛教的发展历程
一、初传时期的佛教 二、东晋南北朝佛教 三、隋唐五代佛教 四、宋代至近代佛教
一、初传时期的佛教
1、汉哀帝时期传入说: 《魏书· 释老志》:“汉哀帝元寿元年( 即公 元前2年),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今中亚南 部)王伊存口授《浮屠经》。” 2、汉明帝时期传入说: 《后汉书》中记载汉明帝(永平七年,即公 元64年)夜梦金人飞天,后遣使入西域请回摄摩 腾和竺法兰两位僧人,并带回佛像和经书,随即 在洛阳建立白马寺。佛经翻译:《四十二章经》; 类神仙方术;于长安洛阳徐州一带传播 3、佛像、佛寺和佛经 4、格义佛教
4、格义佛教
格义佛教时期:
西晋前的中国汉译佛典,主要由一些古代西域僧人译出, 这一时期,中国人对佛教的理解与印度佛教的本来面目 有很大差距,不少人是用原有传统中国文化的一些观念 来比附说明佛教。但这些观念不能准确表达佛教中有关 思想的本来含义。 佛教在中国的最初传播之所以比较顺利,与佛教的某些 思想同中国原有传统文化的一些观念相似有关也与当时 许多佛教传播者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来解释佛教有关。 (也与动荡的历史有关)这些解释尽管不很符合印度佛 教的本义,却使中国人对佛教开始感兴趣,形成新的信 众,进而使佛教在中国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本无宗:
认为“无在万化之前”,但又说“一切诸法, 本性空寂”。这种观念具有某些般若类性空理论 的特性,但其中的一些表述又有将“空”或“无” 实体化的倾向。持此论者或为道安(约312-385)
本无异宗:
认为“无从有出,即无在有先,有在无后”, 这种观点明显将“无”本体化。持此说者为竺法 深(4世纪左右)
3、佛像、佛寺和佛经
佛像的出现与佛寺的出现紧密联系:
汉明帝时期: 东汉末三国时期:一定规模的正式建寺、铸佛像 (三国筰融)
早期汉译佛经者: 汉代:安世高(约2世纪)与支娄迦谶(约2世纪)
汉末三国:支谦(约3世纪)、康僧会(约3世纪)、朱世行
(203-282)
西晋(265-317年):竺法护、竺叔兰、无罗叉、 安法钦、聂承远、聂道真(均为2-4世纪人)
支谦
月氏国人,汉献帝时来中国,一 些重要大乘经典的较早翻译者, 《维摩诘所说经》、《阿弥陀 经》、《大明度无极经》等。 受业于支谶门人支亮,深通梵典, 有“天下博知,不出三支”之谓。 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 点,为安世高、支谶以后译经大 师。
康僧会
古代康居国人,247年到东吴 建业,译有《六度集经》; 康僧会秉承佛旨,来到中华弘 传佛法,广结善缘。他不仅精 通佛典,而且“天文图纬,多 所贯涉”。是继支谦之后在江 南传教的人
①般若思想的传播
西晋末东晋初“六家七宗”的出现,标志 着由中国特色的佛教般若学的形成。 六家七宗:当时中国产生的解释般若思想 的七个派别,“六家”指本无、即色、识 含、幻化、心无、缘会六派,“七宗”指 将“六家”中第一家再分为“本无”和 “本无异”两宗,合称“六家七宗”
本无宗和本无异宗
汉代西域
安世高:
古代安息国人,东汉桓帝建和 二年(148年)来到洛阳译经; 小乘经典为主,《四谛法》、 《转法轮经》、《阴持入经》、 《安般守意经》等,介绍印度 佛教基本观念,偏于直译;
安息(帕提亚帝国 )
支娄迦谶
古代月氏国人,东汉桓帝末年(167年) 到洛阳,最早将印度大乘佛教佛典译成汉 文,所译佛典比安世高影响大; 《道行般若经》、《般舟三昧经》等佛典 对大乘佛教在中国(汉地)的传播起了重 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