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布加综合征肝结节鉴别

布加综合征肝结节鉴别


②准确判断血流方向,如果肝静脉呈逆向血流,也 可肯定下腔静脉入口处有阻塞。 ③肝静脉多普勒波型变化。
影像表现
1、肝脏普遍增大、饱满,尾状叶增大 2、增强肝实质斑片状不均匀强化 3、下腔静脉变细、截断,充盈缺损 4、第二肝门肝静脉汇合处截断或肝静脉全程不显影 5、奇静脉及半奇静脉扩展
CT 检查
布 - 加综合征合并肝脏良性结节 CT 平扫呈等密度 或略低密度的圆形或椭圆形包块,常为多发,增 强扫描可见部分结节均匀强化,延迟扫描呈低密
度影。 布 - 加综合征合并肝癌 CT 检查示病灶可多发或单 发,大的病灶多数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密度增 强,随后密度下降,门静脉期有时因肝脏血液回 流较慢而呈轻度强化。
MRI 检查
布加综合征合并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呈 短 T1 短 T2 信号影。DWI 呈低信号,增 强扫描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可均匀强化。 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癌结节长 T1 长 T2 信号 影。动脉期结节呈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 结节呈低信号。病变动态增强呈快进快出 模式。
总结
布加综合征合并肝脏良性结节:
病理生理
生理
肝静脉回流受阻--肝窦压力升高,肝淤血--门脉压力升 高,肝脏灌注减低--肝细胞缺血、坏死--肝纤维化,再 生结节,肝硬化--肝功能衰竭。 病理 肝淤血时肝窦扩张,肝窦内及周边见红细胞聚集,伴 肝细胞坏死。淤血及坏死改变从肝窦周围向四周扩展。
临床表现
肝静脉流出道和下 腔静脉肝段阻塞引 起
门脉高压
腹痛、腹胀、乏力、 纳差、肝区疼痛、 肝脾肿大、腹水等 重者为黄疸、消瘦、 呕血黑便、尿少。
下腔静脉高压
下肢肿胀、小腿色 素沉着/溃疡
胸腹壁及躯干浅静 脉曲张
辅助检查
1)腹部B超:诊断符合率可达94.4%。首选检查方 法。
2)多普勒超声:多普勒超声对BCS有极其重有阻塞存在)
1)肝肿大,尾状叶为著(2)肝的外周部分密度偏低, 尾叶及肝左叶中央部分密度相对较高(3)可见腹水
增强肝实质 斑片状不均 匀强化
奇静脉及半奇静脉扩张
超声检查
布 - 加综合征合并肝脏良性结节呈孤立或多发的圆形、
椭圆形包块,边界清楚,内部呈均匀的稍低或低回声, 彩色多普勒检查示包块内丰富的门静脉样和低速动脉 样血流;6 例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示动脉期明显强化, 晚期结节内仍有造影剂充盈,呈现“快进慢出”模式。 布 - 加综合征合并肝癌多呈单发的圆形、椭圆形包块, 部分形态不规则,边缘呈波浪形、蚕食状或模糊不清, 部分肿瘤呈多结节融合状或周围有卫星结节,内部多 为不均匀的低回声,彩色多普勒检查示肿瘤内部有丛 状、树枝状、不规则状或星点状血流信号或肿瘤周围 有环状血流,多数呈多血管型快速动脉样血流;10 例 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 6 例显示“快进快出”的 典型模式。
1、多血供;多发。 2、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仍轻度强化,延迟 期无强化。 3、短T1 、短 T2 信号影,DWI 呈低信号。
谢谢!
肝脏解剖
第一肝门:肝脏面横沟内门静脉、肝静脉、胆总管各
自分出向左右侧的支干,再进入肝实质 第二肝门:肝左、中、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第三肝门:肝尾状叶数支肝短静脉直接汇入下腔静脉
布加综合征 (Budd-Chiarisyndrome)
病因:
1、血液高凝状态导致血栓形成; 2、肝段下腔静脉膜性梗阻 3、恶性肿瘤浸润 4、血管外压迫 5、邻近肝静脉主干和下腔静脉感 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