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与音乐带给我们的启示

建筑与音乐带给我们的启示

建筑与音乐带给我们的启示---------古希腊篇通过这么多天的建筑与音乐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古典音乐带给我们的别样的魅力。

每节课上,老师都会播放很多的古典音乐,让我们本来忙碌的心得到别样的放松与熏陶。

下课时耳边缭绕着古典音乐,时而迂回感人时而震奋人心的旋律令我神魂颠倒,心旷神怡。

那是一种迷幻而又真实的感觉,恍若九霄之上却又触手可及。

感觉古典音乐,正如感觉一段丰富而饱满的感情,心中激荡起无限的感慨;感受古典音乐,正如感受一次惊险而神奇的旅行,忍不住会跟着他朝着最危险的山谷前进。

古典音乐是律动的生命,她的魅力或者魔力也许正在于他天生赋有的灵性和流动的美感。

古典音乐的内涵是令人感动的力量,古典音乐的博大精深在不知不觉之中便把人引领进一种平和而又华丽的境界。

古典音乐的深沉本身就蕴含着无与伦比的韵律,古典音乐的激昂和柔和的反差正体现着他本身深沉的内涵。

古典音乐穿越过历史的长廊走到我们面前,经历的跌宕起伏从每一个音符散发出来,摸索的过程艰难却让音乐家兴奋。

古典音乐经久不衰并流传至今仍散发着诱人的魅力,这种魅力的高深见证了音乐家对古典音乐的理解。

于是古典音乐便身赋了传承音乐的历史使命。

今天就让我来谈谈古希腊的建筑与音乐。

来更好的体会这内心深处的感触·一.古希腊的建筑特点“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是一句无数哲人极力推崇的名言。

歌德、雨果、贝多芬都曾把建筑称作“凝固的音乐”,这不仅是因为古希腊有关音乐与建筑关系的美妙传说,而是因为两者的确存在的类似与关联。

不同艺术类尽管各具特性,却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使艺术家得以从不同的艺术中得到激励,也使各种艺术有可能互相“移植”、综合。

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意思是说,如果使音乐的时间流动全都凝固下来,我们从音乐中或说从乐谱中便可以看到诸如严格数学化的比例、对称、均衡等造型特点以及乐曲形式同建筑结构的联系。

建筑物质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能给人类以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

建筑是一种空间造型艺术,但它也有时间艺术的某些特点。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

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

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

首先是柱式。

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

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和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

这些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

巴洛克,是产生于文艺复兴高潮过后的一种文化艺术风格。

它的外文为bar-oque,意为畸形的珍珠,其艺术特点就是怪诞、扭曲、不规整。

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巴洛克文化艺术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历史沿革来说,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对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一种反拨;而从艺术发展来看,它的出现,又是对包括文艺复兴在内的欧洲传统建筑风格的一次大革命,冲破并打碎了古典建筑业已建立起来的种种规则,对严格、理性、秩序、对称、均衡等建筑风格与原则来了一次大反叛,开创了一代建筑新风。

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

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

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

陶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分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

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

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

从比例与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为底径的4--6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1.2--1.5倍,十分协调、规整而完美。

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底径的9--10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的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

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

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

代表性的建筑群体:雅典卫城。

二.古希腊音乐范畴与特点由于古希腊音乐拥有着较长的“文化绵延期”,因此,它的概念极为宽泛。

对于时间,音乐史上还没有精确的划分。

根据现存各类资料所属年代及区域来判断,“古希腊音乐文化”的时间范畴主要被定位于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的“古典时代”前后;而就地域范畴而言,“古希腊音乐文化”主要以现代希腊为中心(包括伯罗奔尼撒半岛、克里特岛),北到阿尔巴尼亚的南方区域(以前的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西到意大利半岛的南方区域,东到小亚细亚,南到非洲海岸的北方区域。

(特别是利比亚和埃及);三个历史阶段根据现存资料和有关论述,古希腊音乐文化生活的繁荣时期可以被大致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荷马时代(约公元前12世纪—前8世纪)、古典时代(约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和希腊化时代(约公元前3世纪)。

其中,古典时代是音乐文化生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1)、荷马时代,也称为叙事诗时代,古希腊人遗留给后世的最重要的资料是相传由盲诗人荷马所记述的两部史诗。

这两部吟唱风格的大型史诗约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前8世纪,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一部史诗是描写特洛伊战争故事的“伊利亚特”(ilias),另一部是描写英雄俄底修斯故事的“奥德赛”(odysseia)。

2)、古典时代,也被称为抒情诗时代。

公元前6世纪早期,泰潘德(terpander)、阿西乌斯(alcaeus)及萨福(sappho)等诗人的创作为独唱抒情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合唱抒情诗最初在希腊多利亚人的仪式和庆典中得以形成,经过不断的演化,它在公元前5世纪抵达了其发展顶峰。

西莫耐德斯(simonides)、平德尔(pindar)等诗人都曾作有精彩的合唱抒情诗作品。

古希腊的悲剧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如著名的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aeschuos)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sophokles)的《俄狄浦斯王》及欧里庇德斯(euripkdes)的《美狄亚》等。

继悲剧之后,古希腊又出现了喜剧,这种体裁形式是由酒神节上为庆祝丰收而进行的狂欢歌舞发展而来的。

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是喜剧的代表作家,他在作品中经常针贬时政,并采用通俗的乡村歌曲进行音乐创作,其最重要的作品是写于公元前405年的《青蛙》。

同样是在5世纪左右,出现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

它以自由的转调、富于变化的节奏和大量的半音旋律为其特点,总体而言显得较为复杂、夸张,富于炫技性,一反过往音乐的朴素和庄重(残存至今的两首特尔斐圣歌多少保留了一些体现这一风格的段落)。

提莫忒乌斯(timotheus)和费罗萨努斯(philoxenus)是新风格的代表人物。

3)、希腊化时代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被斯巴达打败,从此一蹶不振。

整个希腊音乐也随之堕入缓慢的衰退过程。

三.建筑与音乐的联系一、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一种以形式为主的造型艺术,它能激起同听音乐相近的情感反应。

在音乐中,我们能从它的形式美里把握住某些建筑的因素。

黑格尔曾这样提示音乐与建筑的关系:“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像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

”建筑的结构形成于数学和力学的创造,而建筑上的整体美观又与绝对的、简单的、可以认识的数学比例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所有建筑师都把比例作为建筑形式美的首要原则之一。

建筑形式中的韵律感,它的形式的和谐同音乐的和谐有共同规律。

毕达哥拉斯测定,音乐的和谐同发声体的体积之间的一定比例有关系。

他推定,音的高低同弦的长短有一定比例关系。

他们把这个发现推广到建筑和雕刻上,认为建筑物的和谐,也决定了它的各部分的大小有某种可以用简单的数值或几何方法测定的比例关系。

因此,作曲家所使用的方法和建筑家所使用的方法相同,能把一些不表达意义的原料通过一定的比例关系组合成具有意义的表达作者意图的形式又如在音乐的创作中,“重复”是作曲技巧最重要的基本手法之一,建筑设计也是如此,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建筑中,这种重复当然一定是由建筑设计所引起的视觉可见元素的重复,如光线和阴影,不同的色彩、支柱、开洞及室内容积等等。

一个建筑物的大部分效果,就是依靠这些韵律关系的协调性,简洁性以及威力感来取得的。

罗马大角斗场连拱的重复,希腊神庙柱廊的重复,哥特式教堂尖拱和垂直的重复,以及北京颐和园长廊的重复等等,都具有古曲音乐里可以找到的那种规则式的重复。

许多古典音乐形式的交响乐和奏鸣曲能得以久远流传,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因此,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建筑学家阿尔柏蒂说:“宇宙永恒地运动着,在它的一切动作中贯穿着不变的类似,我们应当从音乐家那里,借用和谐的关系的一切准则。

音乐艺术也追求幻想、绘画式的手法,夸张细部情感,使表情丰富,形成戏剧性起伏,并且着重表现音乐的强度而不惜打破形式上的完整。

至于乐曲的形式结构,曲式中最小的结构——起、承、转、合(西方称陈述、巩固、发展、终结)四句方块的乐段,正是和北京四合院的结构形式相仿。

而大型乐曲,无非是由小而大,一层又一层地扩伸出去。

四乐章的交响曲,也是起一承一转一合的扩展(当然也有例外的形式结构),这四个乐章恰如四幢楼房,按前后左右组合在一起,在前面的是第一乐章,在左右是第二、三乐章,在后面的是第四乐章,也叫终曲。

作曲家在创作乐曲时,的确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受到建筑艺术的影响,舒曼在第三交响曲中打算从中表现科隆大教堂外貌的壮丽雄伟,对此,柴可夫斯基曾说:“伟大的音乐家在大教堂绝顶之美的感召下写成的几张谱纸,就能为后代人树立一座刻画人类深刻内心世界的犹如大教堂本身一样的不朽丰碑。

”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交响乐可以当之无愧地被比作音乐王国中的摩天大厦。

我国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如《十三陵水库大合唱》(贺绿汀曲)、《人民英雄纪念碑》(交响诗、瞿维曲)、《长城随想曲》(二胡协奏曲、刘文金曲)、《三门峡畅想曲》(二胡独奏曲、刘文金曲)、《姑苏行》(竹笛独奏曲、江先渭曲)等等,也可以说是音乐中的宏伟建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