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细胞骨架
59
肌动蛋白
肌钙蛋白
原肌球蛋白
原肌球蛋白与肌钙蛋白
60
④ CapZ:定位于肌细胞Z盘,与肌动蛋白丝正极
端结合,阻止肌动蛋白丝正极端的解聚,使肌动 蛋白丝保持稳定。
61
⑤ -辅肌动蛋白:骨骼肌Z盘、平滑肌细
胞质板及心肌闰盘主要成份之一,可横向 连接微丝成束。
⑥ 纽蛋白:可见于平滑肌细胞质板、心肌
微丝装配过程: ● 成核 (nucleation) ● 延伸 (elongation) ● 稳定期 (steady state)
微丝的体外组装过程
14
2. 影响装配的因素:
◆ G-肌动蛋白临界浓度 ◆ 离子的影响
▶ 在 适 当 浓 度 Ca2+ 以 及 很 低 的 Na+ 、 K+ 等 阳离子的溶液中,微丝趋向于解聚成G-肌动蛋 白。
有丝分裂末期,两个即将分裂的子细胞 之间产生一个胞质收缩环。收缩环由大量反 向平行排列的微丝组成,收缩环的收缩使两 个细胞分开,胞质分裂后收缩环即消失。收 缩环收缩的动力来自纤维束中肌动蛋白和肌 球蛋白相对滑动,或者说是由II型肌球蛋白 介导的、相反极性微丝间的滑动。
42
43
三、肌球蛋白(myosin)
——依赖于微丝的分子马达
分子马达(molecular motor)主要指依 赖于微丝的肌球蛋白(myosin)和依赖于微 管的驱动蛋白(kinesin)、动力蛋白(dynein) 这三类蛋白质超家族的成员。它们既能与 微丝或微管结合,又能与一些细胞器或膜 状小泡特异性地结合,并利用水解ATP所 产生的能量有规则地沿微丝或微管等细胞 骨架纤维运输所携带“货物”。
27
(二) 细胞皮层
细胞膜下有一层富含肌动蛋白细丝的区域, 称为细胞皮层。一些微丝结合蛋白(如细丝蛋白) 能将不同方向的微丝相互连接成三维网络并与细 胞膜连接,使膜蛋白的流动性受到限制;微丝网 格可增加细胞膜的抗机械强度和韧性,有利于维 持细胞形状。细胞的多种运动,如胞质环流、阿 米巴运动、变皱膜运动、吞噬以及膜蛋白的定位 等都与皮层内肌动蛋白有关。
36
延伸 黏附 移位 去黏附
细 胞 爬 行
37
非肌细胞迁移中细胞前缘肌动蛋白 的聚合和伪足的形成
38
纤维切割蛋白引起细胞后缘肌动蛋白的解聚
39
(五) 微绒毛 (microvillus)
• 是肠上皮细胞的指状突 起,用以增加肠上皮细 胞表面积,以利于营养 的快速吸收。
• 微绒毛中的微丝呈同向 平行排列,微丝束的正 端指向微绒毛的顶端, 负端终止于端网结构, 微丝束与中间丝相连。
20
二、微丝网络结构的调节与细胞运动
(一) 非肌肉细胞内微丝的结合蛋白:
◆ 肌动蛋白单体结合蛋白
◆ 成核蛋白Arp2/3 ◆ 加帽蛋白 (capping protein) ◆ 交联蛋白 (cross-linking protein)
◆ 纤维割断蛋白
(filament-severing protein)
45
Structure of a myosin molecular
46
2. 肌球蛋白的类型:
47
II 型肌球蛋白的结构
II型肌球蛋白也称为传统的肌球蛋白,由2条重链和4条轻 链组成。肌细胞中II型肌球蛋白组装成肌原纤维的粗丝, 参与肌肉收缩;非肌细胞中,II型肌球蛋白分布于应力纤 维和胞质收缩环中,参与张力的形成和胞质分裂。
◆ 膜结合蛋白
(membrane-binding protein)
21
末端胞内的微丝结合蛋白 22
肌动蛋白单体结合蛋白与微丝的组装
23
体内与微丝形成有关的成核蛋白和加帽蛋白
24
交联蛋白与微丝的相互作用
25
微丝切断蛋白
26
肌动蛋白、微丝结合蛋白与整联蛋白的关系
(三) 影响微丝组装的特异性药物
▶ 细胞松弛素 B (cytochalasin):真菌分泌的生物碱; 结合微丝后将微丝切断,并结合在微丝正极,阻 止新的单体聚合,因而导致微丝解聚。
▶ 鬼笔环肽(philloidin):是一种毒覃产生的双环杆 肽,与微丝有强的亲和作用,能稳定微丝,防止 微丝解聚。
影响微丝装配动态性的药物对细胞都有毒害, 说明微丝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微丝与肌动蛋白单体库间 的动态平衡。该动态平衡受肌动蛋白单体浓度和微丝 结合蛋白的影响。
2
3
4
第一节 微丝 (Microfilament) 第二节 微管 (Microtubule) 第三节 中间丝
(Intermediate filament)
5
第一节 微丝 (microfilament, MF)
又称肌动蛋白丝(actin filament), 是指真核细 胞中由肌动蛋白(actin)组成、直径为7~9nm的实 心纤维。可成束、成网和以纤维状分散存在。
• 应力纤维可能在细胞形态发生、细胞分化、细胞 转化和组织的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1
应力纤维的结构组成
32
33
34
35
(四) 细胞伪足的形成与细胞迁移
细胞爬行是多细胞动物细胞移动的方式之 一,涉及肌动蛋白和/或黏着斑的解聚和重新 装配。体外培养细胞爬行可分为四个过程: ① 延伸:细胞前缘伸出伪足(肌动蛋白聚合 引起);② 黏附:扩展的前缘通过黏着斑的 形成附着到基质表面;③ 移位:细胞以附着 点为支点向前移动;④去黏附:位于细胞后 部的附着点与基质脱离,细胞的尾部前移。
1. 骨骼肌及肌纤维的结构 2. 与肌肉收缩有关的微丝结合蛋白 3. 肌肉收缩的滑动模型
54
1. 骨骼肌及肌纤维的结构:
肌纤维束
肌原纤维
肌纤维 55
M line
肌节的结构模式图
56
2. 与肌肉收缩有关的微丝结合蛋白
① II型肌球蛋白 (Myosin II) ——属马达蛋
白,为构成粗丝的成分,主要分布于肌细 胞,有两个球形头部结构域和一个互为螺 旋的尾部链,多个II型肌球蛋白尾部相互 缠绕,形成粗肌丝。肌球蛋白其头部具 ATPase活力,沿微丝从负极到正极进行运 动。
16
肌动蛋白组装过程中发生的踏车行为
17
◆微丝的动态不稳定性
▶ 微丝的聚合与解聚主要取决于F-肌动蛋 白的水解速度与游离 G-actin单体浓度之 间的关系。
▶结合ATP肌动蛋白浓度决定微丝的组装 与解聚。结合ATP肌动蛋白浓度高于临 界浓度,微丝组装;反之微丝解聚。
18
微丝的动态不稳定性
19
44
1. 肌球蛋白的结构:
由一个重链和几个轻链组成,并组成三个 结构域:
●马达结构域:位于分子的头部,含有与 肌动蛋白、ATP结合的位点,负责产生驱动力。
●调控结构域:位于分子的颈部:颈部通 过同钙调素或类似钙调素的调节轻链亚基的结 合来调节头部的活性。
●尾部结构域:位于分子的尾部,决定尾 部同膜结合还是同其它结构结合。
48
双极性 II 型肌球蛋白的装配
49
I 型肌球蛋白的结构
I 型肌球蛋白只有一个头部和一个尾部, 头部为马达结构域, 能与肌动蛋白结合,尾部可能与运输的膜泡或细胞质膜结合, 并可沿微丝轨道移动。
50
V型肌球蛋白
V 型肌球蛋白有2条重链和多条轻链组成,形成两个头部和 两个尾部, 头部为马达结构域,能与肌动蛋白结合;V型肌 球蛋白的两个头部交替与微丝结合可以确保整个分子以及所 运载的“货物”始终与微丝结合。
28
植物细胞的胞质环流与微丝的关系
29
微丝与细胞的变形运动
30
(三) 应力纤维(stress fiber)
• 紧贴黏着斑的细胞质膜内侧有大量成束状沿细胞 长轴平行排列的微丝,称为应力纤维。由肌动蛋 白、肌球蛋白II、原肌球蛋白、细丝蛋白和辅肌动蛋白组成的纤维束状结构。
• 介导细胞间形成粘着带或细胞与基质表面形成粘 着斑。
毛缘蛋白 绒毛蛋白
40
• 微丝结合蛋白如绒毛蛋白、肌球蛋白I、绒 毛蛋白和毛缘蛋白在微丝束的形成、维持 及与微绒毛细胞膜连接中起重要作用。
• 肌球蛋白I的头部具有ATP酶活性,它与微 丝和质膜的连接可提供一种张力,用来保 持微丝处于微绒毛中心位置,也可能使微 绒毛发生弯曲。
41
(六) 胞质分裂环
第10章 细胞骨架
1
• 细胞骨架是指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 系统。
• 广义的细胞骨架包括细胞质骨架、细胞核骨架和 细胞膜骨架;狭义的细胞骨架指细胞质骨架,包 括微丝、微管及中间丝。微丝由肌动蛋白构成, 微管由微管蛋白构成,中间丝由特殊的纤维蛋白 家族蛋白构成。
• 细胞骨架为维持细胞形态提供支架、保持细胞内 部结构的有序性起重要作用,而且还与细胞内物 质运输、细胞运动、信号转导、mRNA的翻译、 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10
(二) 微丝的组装及其动力学特征
1. 肌动蛋白纤维装配:
微丝是由球形肌动蛋白G-actin单体形 成的双股螺旋状纤维 (F-actin),每36nm拧 成一圈。肌动蛋白单体具有极性,装配时 呈头尾相接,故微丝具有极性,有正极与 负极之别,结合ATP的方向为负极。
11
12
负端
正端
肌动蛋白
13
闰盘,介导微丝与细胞质膜结合。
62
Actin (green), myosin (red). Rod-like tropomyosin molecules (black lines). Thin filaments in muscle sarcomeres are anchored at the Z-disk by the cross-linking protein -actinin (gold) and are capped by CapZ (pink squares). The thin-filament pointed ends terminate within the A band, are capped by tropomodulin (bright red). Myosin-binding-protein C (MyBP-C; yellow transverse l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