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中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
四川省广汉市雒城镇第九小学校XX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46--47页。

教材分析: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计算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其他数学知识的学习,如此看来能否扎实地搞好计算教学显得非常重要。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教材目标:
1、经历尝试、探究两位数乘法的笔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

2、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相互评价,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进行自主优化,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交流合作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理解用第二个因数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十,因此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1、课件演示:王叔叔培育出了一批新品种水蜜桃,送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每箱装24个桃子,先送了2箱,送了()个,列式24×2 (学生口答)
师:24×2 计算这道题用到了前面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知识。

卡片口算练习: 11×5 12×4 23×3 2×22
2、课件接着演示:后来又送了10箱,又送了()个,列式24×10 (学生口答)
师:计算24×10这道题用到了前面学过的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卡片口算练习:12×30 24×20 25×10 13×20
3、课件接着演示:两次一共送了()个,列式 24×2+24×10 (学生口答)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生活情境揭示教学信息与问题,巧妙地将相关旧知识与要探究的新知识串连在一起,让学生在得到有效复习的同时又能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由易到难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不断探究新知识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情境,触摸新知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王老师去书店买书,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学生读题后列式)
14×12 或 12×14
师:请同桌两个同学一起估一估,大约多少本,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大约100本左右,把14看作10,12看作10,10×10=100
生2:大约120本左右,把14看作10,12×10=120
生3:大约140本左右,把12看作10,14×10=140
师:尽管100、120、140这3个数之间有差距,但估数都是对的,那么,王老师到底买了多少本书呢?就必须算出14×12的准确值,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

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设计意图:通过估数14×12是多少,为准确计算服务,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应用意识,这更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
三、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板块一:探索多样化的算法
师:开动脑筋能否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出14×12的结果呢?学生试着在纸上算一算,在小组内展开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14×12的准确值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算法,听听别人的算法
3、汇报展示,分享计算方法
预计学生可能产生的算法:
(1)拆数分乘:生1:14×2=28 14×10=140 28+140=168
生2:12×4=48 12×10=120 48+120=168 (2)连乘:生3:14×2×6=168
生4:14×3×4=168
生5:12×2×7=168
(3)竖式:生6: 14
×12
28
14
168
师: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生1:我喜欢第1种,因为它容易理解
生2:我喜欢竖式计算,因为它比较清楚简捷
师:23×13这道题可以用哪些方法计算?(让学生感受到有些方法存在着局限性)
(设计意图:拆数分乘和连乘以及竖式计算,都源自于学生的探索,都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但为了优化算法,教师出示计算23×13,让学生感受到有些方法存在着局限性,而列竖式算法比较普遍。

同时让学生感知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最简便,也让学生进一步明晰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本质内涵,为突破重难点埋下伏笔。

)
板块二:探索笔算方法,理解算理
1、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列竖式计算14×12
2、展示学生竖式,组织学生交流计算过程
3、收集几种典型竖式让学生板演
4、请计算正确的同学给大家讲一讲怎样计算的
5、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乘的顺序和各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及其算理。

6、总结归纳算法: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去乘第1个
数位的第一位,数位的第一位乘得的积的末位要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乘数的第一位,乘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设计意图:在探究算法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并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经历乘法竖式计算的过程,从而体会一般乘法的计算思路,有效地沟通了自主创造与一般形式间的联系,既尊重学生的创造成果,又使学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四、分层练习、巩固提升
1、 教材46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课件出示:随堂练习(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练习题注重了基础性,拓展性和开放性,第1题巩固算法,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第2题提升练习,从多角度加深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认识,力求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
五、 总结回顾,整理算法
1、 回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 整理: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你想给同学提些什么建议?
3、 评价: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表现如何评价?准备打多少分(满分100
分)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归纳整理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还能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成就感,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加深了学生对两位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1 4
×1 2
套书的本数 …….. 2 8 14×2的积
套书的本数 …… 1 4 1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套书的本数 …… 1 6 8 28+140的和
课后反思:本节课我首先利用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从引入部分的口算到学生用不同方法对例题的尝试解决都是围绕乘法算式意义来展示的。

第二层次让学生合作探究计算方法。

重点解决十位部分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当学生用竖式计算是,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步的计算结果,尤其是理解为什么可以省略十位末尾的0不写。

本节课特别重视让学生叙述计算过程,让学生在“说”中理解算理。

第三层次
联系实际,强
化练习。

因为这是一节计算课,由于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所以我精心设计了几道练习题,引导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的不足,比如:课堂提问的策略问题,有些问题过于简单。

在教学时我也只是让几名学生进行了乘法竖式的复述就完事了,应该顾及大部分学生,应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动口复述的机会。

做练习题时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出现错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原因并说一说正确地计算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