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

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

《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读书报告一、概述1、体系与环境体系是所研究的对象的总和,或者把所要研究的那部分真实世界的各物体想象的从其周围划分出来作为研究对象。

而环境是指与所研究对象(体系)有联系、有影响的部分,或指体系以外与之联系的真实世界。

体系与环境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一对,对于不同的研究内容,体系与环境也不同,如何划分体系与环境,完全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来决定。

热力学体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指它们之间所发生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而能量交换的形式有传热和做功。

根据体系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不同,可以将体系分为三类:(1)开放体系:又称敞开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2)封闭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交换,没有物质交换;(3)孤立体系:又称隔离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没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

2、体系的性质根据体系的性质与体系中物质数量的关系,可将其分为两类:(1)容量性质:又称广延性质或广延量,其数值与体系中物质的数量有关,整个体系的某个容量性质的数值,为体系中各部分该性质数值的总和,即具有加和性。

如体积、质量、内能、热容、熵等。

(2)强度性质:又称内禀性性质或强度量,其数值与体系中物质的数量无关,没有加和性。

如温度、压力、密度等。

容量性质与强度性质虽有上述区别,但是容量性质有时也可以转化为强度性质,即容量性质除以总质量或总物质的量就成为强度性质。

如体积为容量性质,而摩尔体积为强度性质,热容为容量性质,而摩尔热容则为强度性质。

3、状态与状态函数热力学用体系所具有的宏观性质来描述其状态。

当体系的一系列性质,如质量、温度、压力、体积、组成以及焦聚状态等全部确定以后,这个体系就具有了一个确定的状态。

反之,体系状态确定后,其所具有的宏观性质均有确定值,与到达该状态前经历无关。

由于状态与性质之间的单值对应体系,体系的这些热力学性质又称做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只与体系的始态与终态有关,与变化的具体历程无关。

由于体系的状态都是利用体系的宏观物理性质来描述的,所以又称为体系的宏观状态。

其中体系的任一性质发生了变化均意味着体系状态的变化。

因此这些性质又称为体系的状态变数。

由于体系各性质之间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部分性质是独立的,在某一状态下,其他的性质可以表示成各独立性质的函数,即存在相当于数学上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因此称这些可以用独立性质通过函数关系表示出来的体系性质为状态函数。

也就是说,状态函数是一些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性质函数的体系性质。

4、过程与途径体系从始态向终态过渡称为过程,或者说体系体系发生的任何变化为过程。

完成过程的具体历程(步骤)称为途径。

途径可由若干过程组合而成。

由一定始态到达一定终态的过程,可以经过不同的途径,但是状态函数的改变值是相同的。

因为状态一定时,状态函数只有一个确定的数值,状态函数的改变不随具体途径不同而变化。

二、材料热力学基础知识1、热力学第一定律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形式,它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不变。

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定律,或者说是热力学范畴内的能量守恒定律。

所谓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即“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形式,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转换中,能量的总量不变。

”首先考虑在绝热过程中能量的传递和转化。

从逻辑上说,在绝热过程的定义可以不涉及热的概念:一个过程,其中物体状态的变化完全是由于机械的或电的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没有受到其他影响,称为绝热过程。

绝热过程中,体系状态的变化完全是由于体系对环境做功,或者是环境对体系做功所引起的。

从1840年开始,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期间内,焦耳做了一系列实验,水盛在由绝热壁构成的容器内,重物下降带动叶片在水中搅动,水温受叶片搅动而升高。

如果把水和叶片看作体系,其温度的升高完全是电源做功的结果。

这两个绝热过程的实验结果表明,使同量之水升高一定的温度,所需的功在实验误差范围内是相等的。

焦耳反覆进行的大量实验都说明:无论以任何一种方式使一个绝热体系自一定的始态变到一定的终态,所需之功都是相等的。

换言之,“绝热功之多少只为体系始终态所决定,而与途径(做功方式)无关。

”这说法可算是第一定律的一种特殊形式。

状态函数的改变只为体系始终态所决定,而与变化途径无关。

绝热功与“状态函数的改变量”性质相同。

因此可以用绝热过程中外界对体系所做的功W 定义一个状态函数U 。

在终态B 与始态A 之差W U U U A B =∆=- (1-13)称状态函数U 为内能。

外界对体系做功,W 为正,体系内能增加;体系对环境做功,W 为负,体系内能减小。

不做功的绝热体系为孤立系统,由式 (1-13)得孤立体系中所进行的任何过程,U ∆0=,即“孤立体系内能不变”,这也是第一定律的一种表述,孤立体系中内能是守恒的。

经验表明,在不做功的情况下,当体系与温度不同的另一物体相接触时,体系的状态亦会发生变化,其内能自然也会变化。

“在不做功的情况下,封闭系统内能的改变称之为热”,这可作为热的定义。

A B U U U Q W -=∆==,0 (1-14)热是不同于功的体系与环境交换能量的另一种形式。

体系吸热,Q 为正,体系内能增大;体系放热,Q 为负,体系内能减小。

一物体吸热,必有另一物体放热,反之亦然。

过程中,体系既吸热Q ,环境对体系又做功W 。

那么体系内能之改变为W Q U +=∆ (1-15)对微小变化过程,写成dW dQ dU += (1-16)式(1-15)和(1-16)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第一定律可表述为:“体系在过程中内能之改变等于在过程中体系吸收的热加上外界对体系所做的功。

”应当强调,内能是状态函数,是体系的容量性质。

当体系的初态A 和终态B 给定后,内能的改变就是确定值,与体系从A 到B 过程所经历的途径无关。

dU 是内能函数的全微分。

内能是指体系内部的能量,包括分子运动的平均能、转动能、振动能、电子及核的能量,以及分子与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位能等。

除内能外,体系还可以有整体运动的动能,在外立场中的位能。

化学热力学中,通常是研究宏观静止的物体,无整体运动,并且一般没有特殊的外力场存在(电磁场、离心立场等),因此无须考虑体系整体运动的动能和在外力场中的位能。

还需注意,式(1-15)和(1-16)中的初态和终态应是平衡状态,而过程所经历的中间状态则可是不平衡的。

式(1-15)和(1-16)只给出体系内能在过程中的改变量,至于体系内能的绝对数值,热力学是无法确定的。

功和热不是状态函数,不是体系的性质,是与过程有关的物理量。

功和热是体系与环境交换能量的两种不同方式,功是宏观方式,与广义位移相联系;热是微观方式,是由于温度的不同,而在体系与环境间所交换的能量。

W 和Q 不能进行微分,dW 和dQ 不是全微分,它们分别代表微量的功和微量的热。

设体系由状态A 经历两个不同的过程Ⅰ和Ⅱ到达状态B ,过程Ⅰ的功和热是W 1和Q 1,过程Ⅱ的功和热是W2和Q2,一般地说,W 1≠W2,Q 1≠Q2,但W 1+Q 1=W2+Q2。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人类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十八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人们在生产斗争中幻想制造一种机器,能不断地自动做功,而不需任何动力或燃料或他种供给品。

后来人们把这种假想的机器称作第一类永动机。

在这种幻想指导下,曾经有许多人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所谓永动机的设计,但所有这些设计在实践中都失败了。

在1775年巴黎科学院宣布了不接受关于永动机的任何发明,这说明当时在科学界已经认识到制造永动机的企图是徒劳无功的。

但是最后确立第一定律,还是在自1840年开始的焦耳和迈耶的热功当量的实验之后。

大量实验所得到的结果都是一致的,说明热和功之间有一定的转换关系,这为能量守恒原理提供了科学的实验数据。

以后经过精确实验的测定知道1cal=4.184(焦耳)。

到1850年,科学界已经公认能量守恒是自然界的规律了。

热力学第一定律因此还可表述为:“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

”2、热力学第二定律(1)概述①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但不能不带有其他的变化,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②功可以全部转化为热,但任何热机不能全部地、连续不断地把获得的热量转变为功。

系统吸热系统对外做净功=η 1211Q Q Q Q A -==121T T -= (2)说明①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热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

它是关于在有限空间和时间内,一切和热运动有关的物理、化学过程具有不可逆性的经验总结。

上述(1)中①的讲法是克劳修斯在1850年提出的。

②的讲法是开尔文于1851年提出的。

这些表述都是等效的。

在①的讲法中,指出了在自然条件下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专转移,而不能由低温物体自动向高温物体转移,也就是说在自然条件下,这个转变过程是不可逆的。

要使热传递方向倒转过来,只有靠消耗功来实现。

在②的讲法中指出,自然界中任何形式的能都会很容易饿变成热,而反过来热却不能在不产生其他影响的条件下完全变成其他形式的能,从而说明了这种转变在自然条件下也是不可逆的。

热机能连续不断地将热变成机械功,一定伴随有热量的损失。

第二定律和第一定律不同,第一定律否定了创造能量和消灭能量的可能性,第二定律阐明了过程进行的方向性,否定了以特殊方式利用能量的可能性。

②人们曾设想制造一种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的机器,这种空想出来的热机叫第二类永动机。

它并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但却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有人曾计算过,地球表面有10亿立方千米的海水,以海水作单一热源,若把海水的温度哪怕只降低0.25度,放出的热量,将能变成一千万亿度的电能,足够全世界使用一千年。

但只用海洋作为单一热源的热机是违反上述第二种讲法的,因此想要制造出热效率的百分之百的热机是绝对不可能的。

③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看,做功是大量分子的有规则运动,而热运动则是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显然无规则运动要变为有规则运动的几率极小,而有规则运动变成无规则运动的几率大。

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孤立系统,其内部的自发过程总是由几率小的状态向几率大的状态进行的,从此可见热是不可能自发地变成功的。

④热力学第二定律只能适用于由很大数目分子所构成的系统及有限范围内的宏观过程。

而不适用于少量的微观体系,也不能把它推广到无限的宇宙。

⑤根据热力学第零定律,确定了态函数---温度;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确定了态函数---内能和焓;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可以确定一个新的态函数---熵。

第二定律指出在自然界中,任何的过程都不可能自动地复原,要使系统从终态回到初态必需借助外界的作用,由此可见,热力学系统所进行的不可逆过程的初态和终态之间有着重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过程的方向,人们就用态函数来描述这个差异,从理论上可以进一步说明:S=可逆绝热过程if SS>不可逆绝热过程if S式中f S和i S分别为系统的最终和最初的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