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褶皱构造(二)
岩层的厚度在褶皱各部位不变;
在脆性岩层之间的塑性层内,
形成层间小褶皱和反扇形劈理;
在褶皱正交剖面上,最大应变
轴方向从两翼向转折端收敛呈 反扇形排列。应变强度与翼间 角大小有关,拐点处应变最强。
纵弯褶皱作用应变分析
多层岩石的纵弯褶皱作用
伴生构造
三、横弯褶皱作用
横弯褶皱作用:
岩层受到与岩层
单层纵弯褶皱作用—主波长理论
岩层受力后,将发生弯曲; 有两个力来阻止它发生弯曲:刚性层自身的内聚力; 围限介质的阻力。
二、纵弯褶皱作用
(一)单层纵弯褶皱作用
单层纵弯褶皱作用—主波长理论
两个阻力限定褶皱波长向不同方向发展
二、纵弯褶皱作用
(一)单层纵弯褶皱作用
单层纵弯褶皱作用—主波长理论
主波长:岩层将按照最小功原理,达到1)做功最小;
六、压扁作用
同褶皱压扁作用
褶皱岩层内部各点的应变椭圆长轴方位逐渐旋转到
与轴面平行的方向上。
随着压扁作用的的增强,形成新的轴面叶理、使整
个褶皱从等厚向顶厚褶皱发展。
六、压扁作用
后褶皱压扁作用
岩层不再发生进一步
的弯曲,出现平行轴 面的新的面状构造 (轴面叶理)和低韧 性岩层(较刚性岩层) 被拉断形成石香肠构 造(或构造透镜体) 和无根钩状褶皱。
单层纵弯褶皱作用和多层纵弯褶皱作用的特征及其伴 生构造。 说明横弯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的形成机制。 剪切褶皱作用的主要变形特征,形成剪切褶皱需要什 么条件?为什么自然界较少见到剪切褶皱? 压扁作用及其在不同褶皱阶段的表现特征。
膝折的类型及形成条件。
实习四 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倾斜岩层产状、 厚度及埋深 (P253)
第四节
叠加褶皱
叠加褶皱的基本型式:
第二型:新月形、蘑菇形:第一期为平卧褶皱,第二期滑
褶皱轴向与第一期褶皱轴垂直。
第四节
叠加褶皱
叠加褶皱的基本型式:
第三型:共轴叠加;第二期滑褶皱“共轴”叠加于第一
期斜卧褶皱之上,第一期褶皱轴未发生波状弯曲,只是 两翼被再次褶皱成波状弯曲。所以在平行褶皱轴剖面上 难以见到叠加现象。但是在横剖面上,则出现明显两次 转折图形。
底辟作用 褶皱构造的观察与研究
一、影响褶皱作用的主要因素
1、力学性质
2、厚度
3、岩石结构(层理、叶理)及其均匀性
层理发育程度与褶皱波长 岩性变化与褶皱的协调性
4、温度、压力和应变速率
5、力的作用方式
1、岩层力学性质的影响
当厚度相同岩性不同的地层受到相同的平行层 的挤压力时:
• • • 能干层形成曲率小、波长大的平缓、开阔褶皱,非能 干层形成曲率大、波长小的紧闭褶皱。 能干层形成弯滑褶皱,非能干层形成弯流褶皱。 能干层形成平行、等厚褶皱,非能干层形成相似、顶 厚褶皱。 在褶皱的转折端,能干层形成楔形扇状节理,非能干 层形成反扇型劈理。
六、压扁作用
岩层在顺层挤压作用下,在压应力方向
上岩层均匀缩短及垂直应力方向上岩层 均匀加厚的效应称压扁作用。
六、压扁作用
压扁作用贯穿于整个褶皱作用过程中,
按褶皱发育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前褶皱压 扁作用、同褶皱压扁作用和后阶段压扁 作用。
前褶皱压扁作用
岩层间的韧性差较小而平均韧性较大
时,前褶皱压扁作用显著,反之不显 著。
影响褶皱作用的主要因素 叠加褶皱 褶皱成因
纵弯褶皱作用
单层纵弯褶皱作用 多层岩石的纵弯褶皱作用
横弯褶皱作用、滑褶皱作用、柔流褶皱 作用、膝折作用、压扁作用、底辟作用
思考、讨论题
简述叠加褶皱的类型及其特征。 褶皱岩层的厚度与岩层粘度——褶皱波长关系。
纵弯褶皱作用的基本特点,弯滑与弯流。
七、膝折与膝折作用
膝折:褶皱两翼平直,且转折端呈
尖棱状的褶皱。
不对称膝折 对称膝折 共轭膝折
膝折形成的条件:
多发育在弹性或粘弹性材料中; 岩性均一、岩石的成层性发育; 岩层间的粘性较差,单层内部粘性较强; 层面上具有初始不规则。
膝折的形成
膝折是通过围绕两翼交线(枢纽)的旋转和
平面应变
中和面
线理产状 伴生构造
纵弯褶皱作用应变分析
多层岩石的纵弯褶皱作用
弯滑和弯流褶皱作用是多层岩石在纵弯褶皱作用 下,在不同力学性质的岩层中的两种反应,但它 们都是顺层剪切应变下变形的结果。
平 面 应 变
纵弯褶皱作用应变分析
弯滑褶皱作用
各单层虽有中和面,但整个
褶皱没有统一的中和面;
(一)单层纵弯褶皱作用
单层纵弯褶皱作用—主波长理论
单层主波长与厚度的关系
厚 度
d
二、纵弯褶皱作用
(一)单层纵弯褶皱作用
单层纵弯褶皱作用—主波长理论
单层主波长与粘度比的关系
粘度比值>50
d d
二、纵弯褶皱作用
(一)单层纵弯褶皱作用
单层纵弯褶皱作用—主波长理论
单层主波长与粘度比的关系
第四节
叠加褶皱
叠加褶皱的识别:
重褶现象:
第四节
叠加褶皱
叠加褶皱的识别:
倾竖褶皱群的发育:
第四节
叠加褶皱
叠加褶皱的识别:
早期构造(线状、面状和褶皱)产状有规律地变化
第五节
褶皱作用
影响褶皱作用的主要因素
纵弯褶皱作用
剪切褶皱作用 横弯褶皱作用 柔流褶皱作用 压扁作用
膝折
粘度比值<10
粘 度 比 减 小
d
二、纵弯褶皱作用
(二)多层纵弯褶皱作用
接触应变带:在夹于软弱 岩层的强硬岩层发生褶 皱时,其周围弱岩层发 生不同的效应,接近硬 岩层受到硬岩层影响而 一起弯曲,远离硬岩层 时则弯曲变弱而消失的 范围称为接触应变带。
(三)纵弯褶皱作用应变分析
单层岩石的纵弯褶皱作用
剪切面平行于褶皱中每一点应变椭球的圆切面, 每一点的应变都是平面剪切应变。
四、剪切褶皱作用
切层剪切褶皱作用的主要变形特征包括:
厚度变化—相似褶皱(Ⅱ类褶皱)。 无中和面。任一剪切面上所有各点的应变都是相等的。
剪切面上剪切作用方向与岩层的关系:在褶皱枢纽线两 侧的剪切方向相反。
四、剪切褶皱作用
挤压盆地
第四节
叠加褶皱
叠加褶皱:也称为重褶皱,是指已经褶皱的岩层再次弯曲而形 成的褶皱。原来褶皱面或轴面叶理作为褶皱面。叠加褶皱是确 定岩石变形发生、发展先后顺序的重要依据,是查明岩石变形 历史的关键。
叠加褶皱的基本型式:
第一型—横跨叠加:第二期滑褶皱“横跨”叠加于第一期水
平直立褶皱上,其差异滑动方向与第一期的褶皱面平行。两 期褶皱轴近于直交。两期背形相叠加形成穹隆,两期向形叠 加处形成构造盆地。 穹盆构造
剪切褶皱作用(滑褶皱作用) 作为褶皱面的各种面状构造仅作为反映滑动结果的 被动标志,因此,又称之为被动褶皱作用。
四、剪切褶皱作用
切层剪切褶皱作用的主要变形特征包括:
不论剪切作用面与褶皱面斜交或垂直,形成的
一组透入性的面状构造(劈理、片理、片麻理 等)都构成褶皱的轴面叶理。
从理论模式看,切层剪切作用为简单剪切变形,
三、横弯褶皱作用
横弯褶皱作用的特点:
在横弯褶皱作用中,如果
岩层呈低韧性状态,在背 斜顶部形成地堑。如果是 穹形隆起,则可形成放射 状或环状正断层。
如果基底大规模发生隆起,
盖层形成大规模挠曲。
三、横弯褶皱作用
横弯褶皱作用的特点:
在横弯褶皱作用过程中的流动作用及伴生构造。
四、剪切褶皱作用
实习五
分析褶皱地区地质图 (P266)
带铅笔、直尺、量角器等用品。
褶皱的形成条件是:
密集简单剪切面; 不均匀简单剪切作用。
对于中浅变质岩区普遍发育的 具有轴面劈理的褶皱而言,滑 褶皱作用的贡献是很有限的。
五、柔流褶皱作用
高塑性岩层(高塑
性体)受力的作用 时,呈类似粘稠的 流体而发生变形, 形成形态复杂、褶 皱要素产状变化大、 不协调性普遍的流 动褶皱。
各岩层的厚度在垂直层面方
向上保持不变,呈平行关系;
由于层间滑动,往往在转折
端形成空隙——虚脱现象;
在层面上形成垂直于褶皱枢
纽的擦痕,在褶皱翼部产生 旋转剪节理和同心状剪节理、 层间劈理和破碎带。
纵弯褶皱作用应变分析
弯流褶皱作用
剪切方向或物质流动方向是外
弧部分相对于内弧部分向褶皱 的转折端流动;
5、外力作用方式
• 平行层的挤压:纵弯褶皱作用 • 垂直层的挤压:横弯褶皱作用
• 垂直或与层有较大角度的有规律的剪切: 剪切褶皱作用
二、纵弯褶皱作用
(一)单层纵弯褶皱作用
1. 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力而形成褶皱的作用 称为纵弯褶皱作用。 2. 单层纵弯褶皱作用—主波长理论:
毕奥特(M.A.Biot,1957)和兰伯特(H.Ramberg,1960) 分别从理论上和实验上论述了纵弯褶皱用的形成机制,提出 主波长理论。J.G.Ramsay(1987)对褶皱发育的主波长与褶 皱层的厚度和粘度比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
2)抵消二者的阻抗,而发生弯曲。此时所形成的褶 皱的波长称为主波长(Wi)。岩层最易形成这种褶 皱。
二、纵弯褶皱作用
(一)单层纵弯褶皱作用
单层纵弯褶皱作用—主波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