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成为充满人类智慧与人性光辉的职业——关于新形势下基层教育工会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浙江省奉化市居敬小学俞成松葛林高【摘要】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欧美教育界一个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然而,它在我国还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尚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
本文试就基层教育工会的组织行为角度出发,探索新形势下工会有意识促进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的机制建设。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专业情意教育信念自我更新组织文化在21世纪,教育将对人类社会、时代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普遍、持久、深刻的基础性价值。
它需要从业人员有高度的自觉性、责任感进行创造性地工作,尤其要求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专业化素养。
所谓教师专业化,就是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具有专门的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并能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问题,其目标就是提高教师的实践性反思能力。
其基本构成为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目前,在国内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与专业意识不清晰是直接相关的。
一方面,某些用人单位不重视教师聘用过程中和就职后专业基本要求的达到和提高。
有的人相信教师的成功靠天赋和个人努力,有的人更相信高学历与一般能力在教师工作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本人对职业缺乏专业感,缺乏以专业人员标准要求自己的方向感,有关教育行为的规范更多来自传授和上级。
我们认为,后者是更值得引起重视的消极后果,它会导致即使努力工作的老师,也未必能对高质量的教育作出卓有成效的贡献,导致教育自身的专业发展受阻。
一、国内外教师专业化发展沿革及比较研究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教师,世界各国历来对教师教育非常重视。
但是,教师教育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反而受到诸多抱怨和批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很复杂,但与教师发展过程规律性本身缺乏了解不无联系。
被帮助对象——教师自身的成长过程及其规律性往往被简化或有意“忽略”。
多数研究者假设,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就是把专家教师或优秀教师的某种“特质”“传递”给师生或一般教师的过程。
而且假设这一传递过程基本上是无条件的、有效的。
与教师专业发展所处的时期、教师已达到发展水平无关。
事实上,由于所需要的知识,即产生于处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情境过程本身,加之缺乏相应的“教育行为中的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并非假想的那样简单,教师成长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仅仅靠“告诉”新手专家所知道的内容并不会使他们成为专家。
幸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世界教育年鉴在1980年以“教师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ment of teachers)”为主题,揭开了提高教育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序幕。
美国霍姆斯小组的系列报告《明日之学校》、《明日之教育学院》等“对教学专业的革命产生最为持久和影响”。
他们在《明天的教师》中勾勒出了培养教师的新方案,改变以往教师培养全部由大学负责局面,而把教育学院与中小学联合起来,建立类似于医学行业中教学医院的专业发展学校,在工会等组织的主导下加强大学教师、中小学指导教师与师范学生之间的合作联系。
在《明日之学校》中明确提出要重新设计教师教育课程,要充分考虑年轻教师的学习需要和教师整个专业生活过程的专业发展需要,共建大学和中小学共同合作提高教师专业学习质量的机制。
我国明确提出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并予以关注是较近期的事,时间尚短,但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通过工会等组织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实践学习与总结等内容形式,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这一工程的实施,意味着我国教师教育已摆脱单纯和学历指标的局限,而转向教师内在专业素质的提高,并为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发展建立和健全了教师继续教育网络。
至此,注重教师内在素质提高、尊重教师专业规律性的意识和努力已初见端倪,并将成为今后一个可预测的发展趋势。
二、基层教育工会推动教师专业化的价值厘定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需要一种决策机制的保障和专业改革的支持系统。
而作为真正能够代表与维护教师利益的主体,基层工会组织势必从服务意识出发,更应有意识、有层次地推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具体而言,在相应地保障与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包括工酬与工作条件)同时,应毫不犹豫地致力于制订专业标准和规范、积极创设专业化发展渠道与环境,在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中造就新型教师,实现教师从现有状态向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师转化,因为——首先,基层教育工会与教师日常工作贴近,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基层教育工会不是一个只凭内部能力,见解和资源的组织。
它的组织运作,可以针对性地就本校教育现状而制定成员认可的目标采取相应的措施,可避免自上而下式的机械科层式的传递、授受,且能把专业化发展直接指向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正如“滴水穿石”一般,能产生真正的因不间断而带来的积累效应。
这种效应是潜移默化之“化”式效应,而不是轰轰烈烈之“闹”式效应。
其次,基层教育工会可利用已形成的以工作为导向的组织文化对组织气候施加强烈的影响。
组织气候是个人对组织环境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组织文化,即使是无形的,只要影响参与者看待和理解事件的方法,就很显然影响参与者的态度感情。
可见组织文化的主导者——基层教育工会更有利于强调学校整体化改革,通过组织文化激发教师完成组织任务的活力、对组织的忠诚和奉献精神,而且促使他们把组织整体理想——专业化发展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为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而精神饱满地工作、学习。
当然,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组织文化是健康而有效的。
再次,基层教育工会能维护和保障人力资源专业化开发中的缺失需要,为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人的需要是以生存开始的,然后按照一个有序的层次模式不断成长和发展,如果在马斯洛层次动机的理论中的四个低等级的缺失需要(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社会交往、尊重)不被满足,那人们很难对专业化发展这种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有所反应,而基层教育工作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维护和保障其基本权益,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需因素,这为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工会组织策略(一)提高教师专业情意教育在今天的教育界,“情意”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教师教育中也是如此,它主要包括教育理念、教育信念、教师相信、职业道德等图:居敬小学工会建设专业化流程(1)“营造”师德工程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其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
教师要干好教育工作,首形成机制 为隐性发展 为显性发展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
目前我国的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问题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构成了最大的威胁。
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强化教师队伍的职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工作性,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个重要课题。
而我们基层工会在现实道德实践中,除了所依托的阵地建设,外在师德活动等,宣传道德对于社会层面,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之外,应更多重视道德对个体层面内心世界的平衡、调节、净化乃至整合作用,寻找外在的他律状态内化为教师的思维情感意志,形成内部调控的自律机制。
另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属于具体制度伦理,不能在大环境中发挥作用,要使教师的“自律”持久以恒,必须在更高有层次上加以制约。
邓小平说过,“要用法制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加强工作,解决问题教育不是万能的,“还要靠法制靠得住些。
”关键在于要健全法制,更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严格管理。
作为劳工代表的基层教育工会,在倡导各种师德活动,如征文演讲比赛、学习榜样先进事迹之外,更应加强有关法制宣传,使道德价值得到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双重确认,增强其硬约束力,发挥道德与法律的互补作用。
(2)推动教师从教育理念走向教育信念教育理念是一个总体性的称谓,概指一切关于教育问题的理念体系。
宏观的教育理念泛指关于教育发展问题的理念,如教育产业观、教育先行观;微观的教育理念则泛指教育过程问题的理念,如教育目的观、教育实践观等。
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其根本目的是改造教师传统、落后的教育行为,实现教师教育活动的现代转换。
教育信念作为教师教育理念现代化的内化环节,它是一种文化和习惯,是积淀于教师心智结构中的价值观念,这常作为一种无意识或先验假设难以变成教师的实际行动的障碍,要实现由教育理念向教育信念转变,教育工会就必须让教师感到运用现代的理念不仅是易行的,而且是有效果的,并且是可以得到外界的嘉奖与鼓励的。
我校工会组织除了增加教育交流观念时间,还开设了以下论坛,变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以校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为重点的课程论,以教育过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为主的教学论与教方法;以课件制作和多媒体运用的教学与心理;以教师行为研究策略为主的教育研究方法。
此外,还建立教育研究机构与学校的伙伴合作关系,加强前沿课程研究领域与临床教学情况的结合。
(二)发展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基层教育工作应把教师培训看作是教师专业化的出发点和归宿,切实发展教师的实践性反思能力,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
(l)坚持“教师本位”的校本培训继续教育必须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在现实基础上先行发展,超前发展,避免浪漫主义、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倾向,突出针对性,在组织文化的“最近发展区”里以积极娴熟的态度适度超前,讲究实效,使教师继续教育走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通途。
基层教育工会在服务广大教师,实施校本培训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使培训有的放矢,以教师自身的经验与原有的认识出发,来理解理论工作者的成果,切忌泛泛的理论指导。
我校在开展继续教育前,总通过调查问卷摸清教师现状,有针对性地采取以老带新、假期培训、校际观摩交流及反思性教学等,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与支持。
(2)深化大学与小学伙伴的合作关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直是教师继续教育关注的问题,教育教学需要理论的支持,但其必须要回到课堂中去,因而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必须有一种可行的结合方式,这就是国外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推崇的大学与小学伙伴合作关系。
基层工会应架起其中的桥梁,使其真正做到研究与教学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使双方合作“双赢”,共同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校工会主动联系有关院校,以双方生活休闲的联谊活动为铺垫,寻找尽可能的理论与实践对话的机会,把大学课堂向有伙伴关系的小学延伸,为大学教师提供传播理论的机会,也为小学教师提供进修的便利。
其次,双方合作共建课题,把小学成为教育研究的实验室和教育理论的源泉。
(3)倡导“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基层教育工会的教师进修计划,不仅应考虑到新的教育知识、技术“武装”教师,而且在计划的设计上要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性:不仅把促进教师发展纳入计划,而且要帮助教师形成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自我专业发展能力,让教师成为自我专业发展的主人,使他们在日常专业生活中不断自觉地发掘专业机会与条件,获取专业结构自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