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狂犬病防控(ppt)

狂犬病防控(ppt)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操作指南( 2007)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 2009 )
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试行) 2006已废止
狂犬病基本知识
狂犬病概述 狂犬病病毒特性
发病机理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诊断
概述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 病。
法定传染病,乙类
狂犬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 经神经末梢上行,侵入并损害中枢神经系统,临 床表现主要为急性、进行性、几乎不可逆转的脑
伤害的人数也不断增加。
每年被动物伤害的人数超过4000万人。
1950-2012年中国狂犬病死亡数变化趋势
狂犬病疫情概况
《中国狂犬病防治现状》(2009年,卫生部、农
业部、公安部、食品药品局)
近年来,南方和东部地区的狂犬病疫情居高不下, 既往发病率较低的中原和华北地区疫情急剧上升, 部分地区发病率高达10/10万以上,出现了狂犬
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养犬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
农村犬管理难度大,问题突出
多部门共同开展防治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动物防控技术措施需进一步落实。
贫困人群暴露后得不到及时规范处理。
防控现状及方向
初步建立狂犬病多部门防控机制 加强对养犬行为的管理 加强动物狂犬病防治工作
落实人间狂犬病的防控措施 加强人用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质量监
今后进一步研究。
动物狂犬病 1- 野生动物 2- 家畜动物
人类狂犬病
狂犬病的传播
野生食肉 动物
狐狸 臭鼬
獾 狼
翼手目动物
吸血蝙蝠 食果类
C.S.食虫类
家畜型 食肉动物
狗 猫
人 类人类
人类
家畜型 食草动物
奇蹄动物 牛
绵羊 山羊
传播途径
❖带毒动物咬伤(最主要途径) ❖带毒犬的唾液舔舐伤口
❖宰杀病犬、剥皮、切割等过程 ❖人之间的传播(可能性小) ❖组织(如角膜)、器官移植手
者等与野生动物接触的人群
பைடு நூலகம்
多见
儿童狂犬病的特殊性
发病率高,15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数的40%以上
➢极易咬伤头面部、颈部及上肢。 ➢被抓伤或咬伤后,未及时告诉监护人,未能得
到及时处置,所以容易被忽视。
致病机理
致病机理分为三个阶段 ①局部组织内小量繁殖期。病毒自咬伤部位入侵后,
30~ 40~ 50~
10~ 20~
年龄 0~
多少所致
n 亚非国家:病例性别、年龄 发病数
2000~2003年狂犬病不同职业分布
分布特征:男性多于女性,青
3000 2500
少年发病较多
2000 1500
1000
n 欧美国家:人群分布有一定
500 0
非在职人员
农牧(渔)民
其他人员
儿童、学生
职业性,以野外考察、旅游
我国疫情持续高发的原因
首先,传染源数量庞大,免疫率低。
近年来,农村地区饲养犬只看家护院更为普遍, 犬只数量大大增加。
农村地区犬只免疫率仅为10%至20%,猫则几 乎没有进行过免疫,形成不了免疫屏障。
其次,部分人群暴露后不能进行处置或处置 不规范。
我国狂犬病病例多未进行暴露后处置或处置不 规范。
狂犬病的危害严重
狂犬病防控演示文稿
(优选)狂犬病防控
防控现状
疫情概况 狂犬病的危害 疫情持续高发的原因 防控现状及方向 相关法律、规范和文件
狂犬病疫情概况
《中国狂犬病防治现状》(2009年,卫生部、
农业部、公安部、食品药品局)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狂犬病先后出现了3次
流行高峰。 近年来我国犬、猫的饲养量快速增加,被犬、猫
病的暴发流行。 我国是受狂犬病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年的年报告狂犬病死亡人数均在2400人以上, 仅次于印度,居全球第二位;
一直位于我国各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数的前三位。
狂犬病疫情概况
人群分布特点
人群分布上看,可概括为“三多”:
农村地区病例较多 男性病例较多
15岁以下儿童和50岁以上人群发病较 多。

相关法律、规范和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乙类传染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1997年7月 规范性文件
《关于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通知》卫生部、公安部、农业部、国 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03年12月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05年9月 常规疾病监测的重点传染病之一
《全国狂犬病监测方案》2005年
术 ❖病人咬人或通过唾液直接或间
接污染健康人的伤口
狂犬病的易感人群和分布特征
病例数
2 0 0 0 ~2 0 0 3 年狂犬病不同性别、年龄流行趋势
700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人群普
600 500
男 女
遍易感
400
300
200
发病人群中不同性别、年龄、 100
职业的差异系因接触犬机会的
0
80~
60~ 70~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有传染源,有适 宜的传播途径,有易 感者,这是传染病传 播的三个环节,缺一 不可。
传染源
家畜:狂犬、猫、猪、牛、马等 野生动物:蝙蝠、浣熊、臭鼬、
狼、狐狸等
致伤动物比例:犬88%、猫4.7%、 狼4%、其它野生动物和家畜3.3%
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
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哺乳动物)都可以感 染狂犬病。
脊髓炎,病死率100%。
狂犬病 可防、可控、不可治
狂犬病病毒的特性
嗜神经性,对神经组织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对脂溶剂(肥皂水、氯仿、丙酮等)、乙醇、甲醛、碘 制剂以及季胺类化合物、酸(PH 4以下),碱(PH 10以上)敏感,容易被杀灭。 对日光、紫外线和热敏感,病毒悬液经56℃ 30~60分 钟或100℃ 2分钟即失去活力,因此也易被巴氏消毒法 消毒。 不易被酚或来苏尔溶液杀灭。 对干燥、反复冻融有一定抵抗力。
一是病死人数多且病死率最高。
狂犬病及其导致的死亡已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之一。
二是暴露后处置费用高。
对经济条件普遍落后的农村地区居民来说,这种每次动辄数 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预防处置费用无疑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
担。
三是占用大量的社会卫生资源。 四是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五是对国家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六处置不当,造成损失,甚至影响正常工作 。
我们国家,狗是主要的传染源,猫也可以传 染狂犬病
欧美发达国家野生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
动物狂犬病隐性感染
有文献报道:从1991年到1995年间,统计检查 广东、山东、福建、浙江四省13市县“健康
犬”2775只,检出阳性犬3O5只,平均隐性感染 率为10.99%。
因检测试剂、检测方法不同,有关的文献报道的 动物狂犬病隐性感染率不一定符合实际,还有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