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工程学导论课后答案

地震工程学导论课后答案

1、地震按成因分类:接近地球表面的岩层中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震动称为地震。

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2、地球上的4个主要地震带:
(1) 环太平洋地震带全球约80%浅源地震和90%的中深源地震,以及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这一地带。

(2) 欧亚地震带除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中深源地震外,几乎所有的其他中深源地震和一些大的浅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地震活动带。

(3) 沿北冰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主要山脉的狭窄浅震活动带
(4) 地震活跃的断裂谷
3地震波类型: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这就是地震波。

体波
(1) 纵波:由震源向外传播的疏密波,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

特点:周期短,振幅小。

(2) 横波: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

特点:周期较长,振幅较大。

5、地震仪组成:现代地震仪:拾震器,放大器和记录系统
6、、一、以地面最大加速度为标准
以最大速度为标准
7、根据里氏震级的定义,在震中100公里外,地震仪监测到最大振幅为1微米(千分之一毫米)的地震波,地震便是0级;10微米的地震是1级地震,1毫米的地震就是3级地震。

以此类推,里氏震级每上升1级,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振幅增大10倍近震震级标度ML –地方震级面波震级标度MS –远震、浅地震体波震级标度mb -深源、浅源、远距离10、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
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是具有一定发生概率的烈度值,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得来的综合烈度,表明一个地区发生这个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比较大。

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

基本烈度是指在一定期限内.一个地区可能普遍遭遇的最大烈度,也就是预报未来一定时间里某一地区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震影响程度.
基本烈度的时间一般是以一百年为限;基本烈度所指的地区,并非是一个具体的工程建筑物场地,而是指一个较大的范围(例如一个区、县或更大的范围)的地区而言,因此基本烈度也叫区域烈度.至于具体工程场地局部浅层构造、地基土和地形地藐等对烈度的影响因素(有时也叫场地烈度或小区域烈度)
13、对场地烈度的理解一般有两种.①地震烈度小区域划分方法.该法认为如果以一般中等强度的地基土作为标准,则基岩上的烈度可以降低一度,而软弱地基应提高一度并以此为界限,制定了各种单一土层的烈度调整幅度.当为多层土时将各单层土的烈度调整值按土层厚度加权平均.此外还考虑了地下水位的影响,认为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时烈度可提高半度.这种方法对一般建筑物的宏观破坏现象是可行的,但用于新建工程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忽视了不同结构在不同地基上有不同的反应,对地基失效引起破坏与振动引起的结构破坏不加以区分.
②认为所谓场地烈度问题就是建筑场地的地质构造、地形、地基土等工程地质条件对建筑物震害的影响,要尽量弄清楚这些因素的影响,并在工程实践中加以适当考虑.
地质构造主要是指断层的影响.多数的浅源强地震均与断层活动有关;特别是深大断裂,一
般与当地的地震活动性有密切关系,是确定基本烈度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
具有潜在地震活动的断层通常称为发震断层,不属场地烈度问题所考虑的范围.
地基土质条件对建筑物震害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但是这个问题十分复杂:这是因为地震时地面的震动是以地震波的形式从震源通过复杂的中间介质又经过许多层次的地基土的反射、折射和滤波作用,而将震动的能量传给建筑物,引起建筑的震动和破坏;另一方面当建筑物发生振动以后又将一部分振动能回输到地基中去,这样建筑物和地基土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动力学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