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帮助孩子在阅读中成长三年级双语一班马明娟第三讲帮助孩子在阅读中成长课题:我爱读书教学目的: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学会读书,读好书,享受读书的快乐。
教学重点:培养孩子爱读书和读好书的习惯。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孩子读书兴趣转移,由喜欢一般的娱乐性质为主的书籍转入喜欢增长知识锻炼思维的书籍。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讲授说理法,教材导读法,互动交流法。
教学过程:可分以下环节。
(一)提出问题,阅读教育故事。
教材首先从情景对话入手,结合母子俩的心灵对白提出要探讨的问题,然后引导家长阅读教育故事,在故事中,通过两个孩子对于不同图书的选择以及她们达成的共识,从而引导孩子阅读的广泛性,学会正确选择书籍,从而积累知识,为以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智力背景。
孩子爱读书,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爱读书,读好书,是父母责无旁贷的义务。
(二)同伴交流谈做法请在班级内喜欢读书的学生家长交流他们在培养孩子读书习惯方面的好的做法,请家长朋友们共勉。
(三)学习家长课程,明确指导方向。
和家长朋友一起走进专家课堂,在专家课堂里,专家提醒我们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培孩子阅读,教育孩子爱惜图书,合理选择书籍,为孩子创造好的阅读环境,同时,定期为孩子买书或借书,为孩子选择能“读”的书,经常与孩子交流读书体会,教会孩子充分利用书中的知识。
作为家长要让读书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用自己的读书行为,感染孩子。
另外,为方便家长为孩子选择书籍,教材还列举了孩子适合阅读的书目。
(四)教师总结教师根据家长们的体会和专家的建议进行总结。
要培养孩子好的读书习惯,就一定要了解孩子的阅读水平和特点,将读书纳入全家的学习计划中,身体力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五)作业:1、为孩子准备一个小书架,定期为孩子选购可读性书籍。
2、每天抽出15分钟和孩子共同读书或交流读书体会。
二、作文真难写教学目的: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学会写作,乐于写作。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家长当好孩子写作的引路人。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家长克服孩子对于写作的恐惧心理,用平常之心看待写作。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讲授说理法,教材导读法,互动交流法。
教学过程:(一)引出课题。
教师阅读班级内优秀作文并加以点评,从而引起家长的共鸣。
(二)阅读教育故事和家长朋友一起阅读。
教材由情景对话入手,引出孩子对于写作文的恐惧。
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教育故事,使问题迎刃而解。
在教育故事中,妈妈领孩子拜访了一位经常在报纸杂志发表文章的阿姨,由这位阿姨传经送宝,教给孩子写作的基本方法。
1、多阅读,2、做摘抄,3、练习口头作文,4、多写,每天坚持写一点,5、多观察,多思考。
这与我们教材中专家课堂安排的内容是一致的。
自然过渡到第三环节。
(三)走进专家课堂,请专家支招。
引导家长朋友走进专家课堂,聆听专家的教诲。
首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提高孩子写作能力的基石。
最好的方法是家长每天给孩子读一点,陪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快乐。
其次是培养孩子写阅读笔记,可以是佳句摘抄,可以是读后感,把自及读书的感受写下来。
另外,还要注意养成孩子做剪报的习惯,善于观察的习惯,善于口头表达的能力,以及每天写一点的好习惯等等。
作为家长,同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经常带孩子逛书店。
2、创造语音环境。
3、亲子阅读。
(四)同伴交流,传经送宝。
请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比较突出的学生家长谈谈他们的做法。
通过这一环节,学习同伴的宝贵经验帮助孩子树立起写作的信心。
(五)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1、每周至少一次陪孩子逛书店。
2、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口头表达的能力。
3、每周一次用书面的方式和孩子做一次交流。
请家长朋友根据教材中的教育故事和专家课堂中的建议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打算,由教师加以总结,提出希望和建议。
四、作业。
1、教会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坚持“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2、给孩子劳动的权利,不要一味包办代替。
3、和孩子一起动手操作,完成一次手工作品。
第四讲: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三年级双语一班马明娟课题: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教学目的】1.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塑造自主意识和劳动习惯。
2.通过劳动让孩子逐步理解家庭生活和持家的艰辛,增强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3.动手劳作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塑造自主意识和劳动习惯。
【教学难点】加强劳动教育,重视劳动训练,提高孩子的劳动意识,使之逐步成长为自立、自强、多能而高素质的新一代。
【教学方法】谈话法、案例分析法和系统讲授法并用【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各位家长,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走进家长学校的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们终生的教师,所以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的孩子是生动的一代,他们生存于五彩缤纷,变化多端的社会,虽然遗传了父母的基因,但他们更多地是在感受环境,接受现代生活的影响中长大。
父母给予他们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应是一种应对社会的能力。
今天,我将跟大家一起来聊一聊,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这个话题。
二、出示课题: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三、案例分析:1.讲述案例《家里的碗我来涮吧》情景一:小红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一天下午放学回家,发现妈妈躺在床上,就问:“妈妈你怎么了?”“我感冒了,不太舒服。
”“那晚饭谁来做呀?”“一会儿妈妈做吧。
”妈妈边说着边爬起来,去厨房做好了晚饭,妈妈只吃了一点儿,就对小红说:“你吃完后,把碗涮干净,我不太舒服,先去歇一会儿。
”“你不是说,什么事也不用我干,只管用心学习就行了吗?我还有许多作业要写,我可没时间刷碗。
”听了女儿的话,妈妈一时愣在那儿半天回不过神来。
2.互动交流:(1)您认为这种情况普遍吗?(2)您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有哪些?(3)如果这是您的孩子您会怎么做?3.感悟探索:(1)有的家长非常溺爱孩子,什么都不舍得让孩子做,甚至连孩子该自己做的事也一手包办。
这样做表面上是疼爱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因为这样做剥夺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2)有的家长对劳动持蔑视态度,常常教育孩子:如果你不好好学习,长大就扫大街,当民工。
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从心里蔑视劳动,把劳动视为低人一等的事情,自然也就不愿意劳动。
(3)有的家长自己就非常懒惰,家里乱做一团也不愿收拾,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模仿家长,养成好吃懒惰、毫无条理的生活习惯。
(4)有的家长自己从来不做家务,家里的卫生都由保姆或钟点工来打扫,孩子自然会产生“花钱让别人替自己劳动”的心理。
4.小结:咱们大家都知道生活是离不开劳动的,没有劳动,就没有发明创造,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
家长们咱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非常必要。
虽然生长在“温室”环境里的孩子对土地陌生了点,虽然稚嫩的小手对铁钯物什陌生了点,但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来培养、提升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只有在他们享受劳动成果后,才能真正读懂劳动的涵义。
5.指导措施:小红的妈妈非常伤心也非常震惊,于是她找到了小红的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她的妈妈采取了以下措施:措施一:一个周末的晚上,小红一家三口在一起吃晚饭,就在快要结束就餐时,妈妈突然说:“想跟你们两个人商量点儿事。
我们单位最近比较忙,晚上我还要把没干完的工作带回家里来做,那么干家务活的时间就相对少了许多。
我希望你们支持我的工作,从今天开始,吃完晚饭后,自己洗干净自己用过碗,你们觉得可以吗?”爸爸首先表态:“没问题!就这点儿小事,保证完成任务,对吧,小红?”小红想了一会儿,点了点头。
吃过晚饭后,爸爸和小红各自洗干净了自己用过的碗。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爸爸、妈妈和小红都是各自洗自己的碗,这件事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措施二:周二的中午,小红一家三口照例在一起吃午饭,吃饭的过程中,爸爸突然接到单位的电话,饭没吃完就匆匆赶回去了。
妈妈和小红吃完了饭,妈妈说:“今天爸爸有事不能洗碗了,妈妈和小红一起帮爸爸把碗洗干净吧。
”小红爽快的答应了!小红在吃过午饭后去睡午觉了,妈妈在她的床头放了一张纸,上面是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的作文。
我帮妈妈做家务妈妈每天工作都很忙,走进家门很疲劳。
有一天,爸爸没回家,在外面出差,这一天正好书房很脏,我放学回家抓紧把作业做完了。
吃完饭,我开始帮妈妈做家务。
我拿了一块抹布,又拿了扫帚和拖把,准备清理一下书房。
我拿起抹布擦书架,擦完后开始扫地,扫啊扫啊,我把垃圾都扫到了畚箕里面去了。
然后拖地,我把地板拖得亮晶晶的。
很快我把家务做完了,看看地上,干干净净的,书架上亮光闪闪,书也叠得很整齐,再看看钟,正好七点钟。
为妈妈做了一件本来妈妈要做的家务,我真高兴,下次我一定还要帮亲爱的妈妈做一件我也能做的家务。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兔妈妈和兔宝宝比谁爱对方深,我也想到了妈妈是最爱我的,我帮妈妈做家务,我也最爱妈妈。
小红看到这篇文章后,开始主动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扫地、拖地、倒垃圾等等。
看来小红的心灵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触动。
结尾:由于天气突然转冷,爸爸着凉生病了,妈妈做好了晚饭,爸爸只是勉强吃了一点儿,就去卧室休息了。
妈妈和小红一起吃完了晚饭,妈妈正要收拾碗筷,小红突然说:“妈妈,你最近的工作很忙,爸爸又生病了,你还要照顾爸爸,以后家里的碗由我来涮吧!”小红的妈妈,听了以后,激动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互动交流:(1)您认为小红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吗?(2)您觉得他们成功的关键在哪儿?(3)您认为小红的改变仅仅是学会了涮碗吗?四、小结:英国作家萨克雷曾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小小的家务劳动却可以培养孩子许多优秀的人格品质:“做家务”可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按计划进行大扫除或做好自己分工的家务”可以培养孩子的毅力;“在家庭中成员互相协作劳动”不仅培养了合作的精神还教会了孩子要控制好自己不能随心所欲。
故而在替孩子做事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以种种理由来为自己辩解。
其实,叠一叠被子,洗一洗碗筷,晾一晾衣服……这类轻微琐细的活儿,孩子做了,能够从中收获许多。
他们会从一次次简单的体验中去思索,甚至于能从一个小小的劳动细节中感悟出生命的真谛。
劳动将使他们拒绝任性与放纵;将使他们学会要珍惜劳动果实,懂得要尊重劳动者。
并能从内心里真正地感受到:劳动是人的生命组成的一部分,劳动是光荣的、伟大的。